导图社区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的奠基
中教史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的奠基,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9-06 22:00:01第二章
私人讲学兴起
原因
生产力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井田制,促进了奴隶制的解体,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的基础上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
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使周王宫中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他们依靠六艺知识教书,并把官府中的礼器、乐器和典籍文物带到了民间
士阶层的出现
各诸侯国为了扩张而养士,大批自由民想成为士,于是培养士的私学机构出现
发展
养士之风盛行
养士之风盛行促进士阶层拜师求学,私学发展促进养士之风更盛
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名、阴阳(儒、墨为显学,儒墨道法影响最大)
意义
教育原则上,私学讲求自由原则,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
教育思想上,促进了百家争鸣
教育性质上,结束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师成为独立职业,教育成为独立活动
教育内容与方上,更新了教育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教育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开放
稷下学宫
简介
战国时期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艺术的中心,养士之风的终极体现
性质
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一所特殊形式的学校
集讲学、著书、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
学术自由
容纳百家,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各家各派在学术上的地位平等,不因统治者的好恶而加以扬抑
欢迎游学,教师来去自由,学生自由择师,且学无常师
相互争鸣与吸收,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优厚,即不治而议论
物质待遇也很优厚
不治而议论
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言论,学者拥有自由和独立性
在管理规范上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评价
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
介绍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
孔子创办的私学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编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
教育作用
教育对人
性相近,习相远
含义
人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之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千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
意义
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打破了奴隶主天赋高贵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
教育对社会
庶、富、教
含义
庶是较多的人口和耕地,富是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教是教育事业
顺序
经济发展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孔子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简介
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论述
含义
在教育对象上,不论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实践
自行束脩以上—只要有学习的意愿和兴趣,奉送10条干肉,行见面礼,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评价
满足了平民入学接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教育垄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学术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育作用
学而优则仕
简介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含义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优是指培养一种德才兼备的君子
评价
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准备条件
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直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
教育内容
六经
内容
最重要的是《诗》《礼》《乐》,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特点
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轻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生产
教育方法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法的人
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性教学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人
道德教育
内容
仁
最高道德准则
礼
道德规范
原则与方法
立志
树立坚定的志向
克己
严格要求自己
力行
言行一致
中庸
中道而行,不偏不倚
内省
时时反省
改过
敢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论教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学而不厌
重视自己的学习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具备高尚的品质,一生好学乐学
诲人不倦
用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给学生高度的责任与爱
以身作则
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爱护学生
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
教学相长
为学生解疑答惑,师生共同切磋学问,不仅帮助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温故知新
含义
故是指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
新是指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
两方面
一方面不仅要学习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还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分析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新旧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温习旧知识时,积极思考、联想,学习和钻研,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老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所以既要注意继承承,也要注意创新
孟子
介绍孟子
孟子名轲,子子舆,先秦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教育实践
思孟学派
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孟子对儒学有相同的见解,在儒学分化的过程中创立了思孟学派
教育作用
对人
性善论
人人生而具有善端,所以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性
性善论说明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孟子强调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从性善论上肯定了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孟子肯定了人性本善,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知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起端,故又称为四端
教育对人的作用即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
一方面存心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求放心,即寻求失落的良心,把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发扬光大,成为高尚的人
对社会
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也认为教育是通过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人伦具体表现为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极为重视孝与梯,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教育方法
深造自得
含义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而是通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学习和钻研,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要求
深入学习和钻研
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
读书不拘于文字表层意思
强调理性思维
盈科而进
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简介
孟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描绘
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描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
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培养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途径
持志养气
树立坚定的志向
气是指精神状态,养气一靠坚定的志向,二靠平时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
动心忍性
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逆境中的磨炼
存心养性
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
反求诸已
凡事要严于律己,时时反省自己
荀子
介绍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思想理论的总结者
教育实践
六经的传授
荀子重视儒家经籍的传授,他对孔子编订的六经进行了继承和改造,对儒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及其弟子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了先秦的儒家经典,使得后世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的教科书
教育作用
对人
性恶论
性伪之分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若不加以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性是指人的本性,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人的善德是后天可以习得的,孟子不是简单绝对的性恶论者,他主张的是人性恶端说
性伪之合
性和伪通过后天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荀子认为仁义礼智可以被认识,人人都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消除恶端,改变人的恶性,化恶为善,成为高尚的人
对社会
教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促成国富民强
教育目的
大儒
荀子把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够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荀子教育目的的
第一,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主张以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
第二,主张人才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荀子的思想反映了儒家思想与政治的进一步结合
教育内容
六经
内容
虽以六经为教育内容,但以礼为重点
意义
经学史上,荀子采用口耳相传的传授方式,使得先秦文化典籍得以留存
中国教育史上,后世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的教科书,为思想、文化的定于一尊提供的依据
教育方法
闻见知行结合
简介
描绘的是一种学习过程,且学习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过程
闻、见
学习的起点和基础,知识的来源
知
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思维
正确思维的方法:一是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二是虚壹而静
行
知识的实践,学习的最高阶段
论教师
荀子是先秦儒家诸子中最为提倡尊师的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治国之本
师生关系
教师是绝对权威,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对教师的要求
要有尊严和威信
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
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墨子
介绍墨子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
教育实践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自称鄙人或贱人,同情下层人民,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重视实用
教育作用
对人
素丝说
含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理解
强调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强调人性平等,即人人生而都是平等的
对社会
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教育目的
兼士或贤士
兼士的三条标准
厚乎德行
辨乎言谈
博乎道术
教育内容
以科学知识教育和思维训练为特色
科学技术教育
生产技能、军事科技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兼士各种实际本领
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三表法
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依靠民众的经验以广见识
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言论的正确与否
教育方法
主动
主张虽不扣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和主导
创造
主张善述善做,对于古代的好东西,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实践
强调志功合一,主张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结合来评价人的行为
量力
孟子是我国第一位提出量力教学法的教育家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要量力而教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
法家
介绍法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魏国的李悝,商鞅和韩非
李悝著有我国第一部刑法法典《法经》
商鞅使儒学与法学对立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教育作用
人性利己说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或为己的,是绝对的性恶论者,主张进行法律教育,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道德教育,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惩罚,都要依靠法律的高压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下令废除私学,推行法令,认为国家要统一思想,并将法家的思想定于一尊,以法为教是法家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概括,它要求对社会实行普遍的法治教育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主张选择知法的官吏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从中央到地方设置管理,负责对全体人民实行法制教育
战国后期教育论著
《大学》
简介
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写的一本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
内容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指把人天赋的善性发扬光大
亲民是指爱人民,由己推人
止于至善是指要求人们在他每个身份时都要做到尽善尽美
八条目
格物
致知
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修养
诚意
不自欺,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
正心
不受各种情绪的影响,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
是一种综合修养的过程,是人的品质的全面养成,是中间环节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特点
逻辑性
可行性
层次性
高道德要求
《中庸》
简介
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买的一本关于人生修养和哲学问题的著作
内容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上天赐给我们的叫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使之实行叫作教
中庸
最高的道德准则,即两段执其中和中和,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自我完善的两天条途径
自诚明,谓之性或尊德性,向内发掘自己的天性
自明诚,谓之教或道问学,向外求知,完善本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
简介
出自《礼记》,是乐正克写的一本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内容
教育作用
对社会
化民成俗,具体表现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对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
学制
从中央到地方按照行政建制设学
学年
两段,五级,九年
是古代年纪制的萌芽
教育制度
视学
定期视察学宫,体现回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
循序渐进,德智并重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教学原则
预防性选择
禁于未发之谓豫
及早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豫
学习观摩选择
相观而善之谓摩
长善求失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教学相长原则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藏息相辅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