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
金标尺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总结,第六章:课程,介绍了课程概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u评价、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这五节的内容,总结到位,是教资考试中的重点,建议收藏哦!
编辑于2021-09-08 16:03:04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的由来
我国
唐——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宋——朱 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中国第一位将课程有意义与现实关联的人物
西方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美国博比特《课程》
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了
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
课程的概念
广义
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指某一门学科
地位: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其他
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
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的类型
内容属性 (设计形式)
学科课程
最古老,使用最广的课程组织形态
又称:分科课程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间接经验
看重结果
终结性评价
编排方式:从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出发
教学方式:教师主导
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理论
形式教育论
训练官能
实质教育论
充实思想,教授知识
经验课程
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直接经验
看重过程
过程性评价
编排方式: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系统性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实践交往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不利于融会贯通
综合课程
代表人物:怀海特
类别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研究对象
学科本位
社会本位
儿童本位
主张
组合两门及以上学科,强调学科间的关联性、统一性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个体社会化的基础
培养和发展共性
选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意志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多样性
地方课程
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特点:本土性、民族性、适切性、探究性
必修+选修
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
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
开发主体:学校教师
以学生为本
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知识
社会
学生
补充:校本课程不一定要编写教材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基础学力
拓展型课程
开阔视野,发展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
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关注课程)
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正规课程
计划性(区分显性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
潜在课程、自发课程
特点
非预期性
隐蔽性
分散性
多样性
全程性
表现形式
观念性隐性课程
物质性隐性课程
制度性隐性课程
心理性隐性课程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理想的课程
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
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
领悟的课程
教师
运作的课程
实际实施
经验的课程
学生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巴格莱(要素主义)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又称:传统主义、保守主义教育
主张:课程首要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
赫钦斯(永恒主义)
课程内容:经典名著
布鲁纳(结构主义)
主张: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为目标
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
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
杜 威 (经验主义)
主张: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过分强调学生兴趣,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泰 勒 (存在主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圣经”
主张
教育的本质是是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注重学生的情感、责任和人生价值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缺点: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流于主观
罗杰斯(人本主义)
目的:自我实现/完整的人
非指导性教学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
缺点:过于片面,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4R标准
丰富性(多角度)
循环性
关联性
严密性(不确定性)
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反对泰勒的目标模式,强调把知识看作变化、展开的动态过程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其提供的可能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节: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述
有计划、有结构、有目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活动的桥梁
课程内容
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概念
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和不同类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的总体规划
作用:指导规划教学活动的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构成
教学科目(课程)的设置(核心/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培养目标
设计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特征 : 普及性、发展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特征: 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
2.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概念
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
编写教材、教学、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
构成
前言
课程目标(核心)
体系
结果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
表现型目标
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
层次性、递进性、时间线
规定性
时限性
具体性
预测性
操作性
制定依据
社会
学生
学科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3. 教材
概念
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构成
教科书/课本、讲义(教材的主体)
课文(教科书的主体)
教科书是课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的表现形式
编写教科书的原则
科学性
思想性
最基本的
基础性
适用性
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试听材料
作用
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
学生学习的材料
组织结构(编排模式)
螺旋式:适应学生身心特点
直线式:逻辑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将学生的“未来”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
3. 直线式与螺旋式
课程内容组织应遵循的原则
1. 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2. 处理好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
3. 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4. 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三节: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
结构
安排课程表
首要环节
需遵循原则
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生理适宜原则
安排教学
基本途径
评价教学
最后环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辛德)
忠实取向
相互调试取向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取向
课程缔造取向(具有创生性)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教师的特征
关键、核心、决定因素
学校的特点
校长:保障:学生:效果的体现者
校外环境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四个问题: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评价程序
确定评价目标
确定评价情境
设计评价手段
利用评价结果
关注计划、关注预期
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目的游离模式
斯里克文
关注实际结果、关注非预期
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CAE评价模式
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第四节:课程资源
概念:人力+物力+自然资源
主要分类
根据功能
素材性资源:教材·····
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界限不绝对
存在方式
显性资源
隐性资源
根据来源
校内资源
校外资源
根据性质
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物理特性
文字资源
信息化资源
实物资源
活动资源
特点
多样性
潜在性
多质性
动态性
多钱多动
扩展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
学生也属于课程资源
学生:消费者+开发者
第五节:新课程改革
1949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八次革新
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
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制约内容选择
制约编制过程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科技创新
目标
变革速度
结构
学生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特性
全面发展
注重最近发展区
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的转变 (核心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终极目标)
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相似
课程结构 (重心)
均衡性(比例)、综合性(综合课程)、选择性(选修课)
地位:课程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首要特征)
独立性
独特性
问题性
体验性
地位:学习方式转变被看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评价与考试制度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核心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主要内容
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
2.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3. 小学至高至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科目
内容
信息教育技术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
文艺创作学习
信社研劳文
本质特征
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 每周三课时,在义务教育阶段占6%~8% 属于:必修课、综合课、经验课、实践课
4.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两独一发展
教师观
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
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学观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更重过程
关注人
学习过人
教材观
“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评价观
内容综合化
标准分层化
方式多样化
主体多元化
关注发展过程
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实施评价的原则
导向型
公平性
多元性
发展性
全面性
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