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基础第二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讲述了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研究的基本原则、作用、发展历程等,值得收藏学习哦!
第四章: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节:学习理论;第二节:学习动机;第三节:学习策略;第四节:分类学习; 第五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六节: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基础第四章学习心理的知识的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分类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学习迁移等。
下图汇总了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的知识内容,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防治措施、教师心理素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体系
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五要素”
学生
学与教的基础、最终指向
教师
在学校实施教学,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内容
具体表现: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因素
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例:PPT
教学环境
和学与教发生联系,影响学与教过程的 各种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集合
分类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学与教的“三过程”
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核心)内容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及 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态度的过程
心理结构
智力因素
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
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注意力、感知力
非智力因素
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间接作用
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
评价/反思过程
学生+教师
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综合创造性原则
作用
属于应用性学科,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主要包括: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等作用
帮助教师找出问题点
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发展历程
诞生和初创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
国外
1868乌申斯基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人是教育的对象》
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
1877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06——1916涅哈耶夫
倡导用实验心理学解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问题
国内
1908房东岳
房东岳翻译日本教育家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持续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
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20世纪30年代
学科心理学发展迅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20世纪40年代
弗洛伊德理论广为流传
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性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0世纪50年代
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这些成果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924廖世承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6陆志伟
翻译并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布鲁纳
发起课程改革,促进使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 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注重教材、教法、教学手段的改进
罗杰斯
其人本主义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使美国 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20世纪70年代
加涅
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
奥苏贝尔
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962年
我国成立了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领导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文革期间,我国心理学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各理论派别互相吸收,体系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
1994年布鲁纳
总结了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
四个方面
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
煮饭和社
1980年初
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
该书反应了中国教育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反映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成就
口诀:二十初创 五十发展 六七成熟 八十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