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三)感觉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在心理学中,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同时,感觉是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编辑于2021-05-24 15:57:13感觉
概述(高频)
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
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剥夺实验
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有重要意义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基础
种类
刺激物的性质、作用的感官性质
外部感觉
视、听、味、肤、嗅
五官各自对应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考夫卡
远刺激
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变化不大
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时刻变化
视网膜投影
感觉编码
编码
一种能量→另一种能量 / 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符号系统
感觉编码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化学能量
能量作用于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理论
缪勒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特异化理论
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
模式/模块理论
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测量
名词解释
感受性
感觉能力
表示
感觉阈限
引起感觉的最小强度
绝对感觉阈限
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
察觉这种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
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化量
差别感受性
察觉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韦伯定律(计算)
公式
K=ΔI/I
K:韦伯常数
ΔI:差别阈限
I:刺激强度
局限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
韦伯定律为基础
前提
假定最小可觉差主观上相等
ΔI:差别阈限
公式
P=KlgI
P:心理量
I:物理量
K:常数
局限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史蒂文斯定律/幂定律
公式
P=KIⁿ
P:感觉强度
I:刺激强度
K:常数
局限
用数量估计法所得幂定律,可能受被试主观因素影响
心理量并不会随着对数的上升而上升,明度增加远远低于光刺激增加
信号检测论
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不同的贡献
现象
名词解释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
刺激持续作用下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
联觉:通感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因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加而引起部分弥补作用现象
盲人
视觉
含义
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感觉
范围
380nm~780nm
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
眼球
屈光系统
晶体
房水
玻璃体
角膜
感觉机制
视网膜构造和换能作用
棒体/视杆细胞
夜视
昏暗照明条件
感受明、暗
对短波敏感
锥体/视锥细胞
昼视
中等和强照明条件
感受细节、颜色
对长波敏感
区别
日锥夜杆
形态不同
网膜上分布不同:中央凹处只有锥体细胞
表格记忆考察简答题
传导机制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视网膜内
侧抑制
相邻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一个感受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他的影响
中枢机制
枕叶
感受野
视网膜上一定的区域或范围
视觉中枢单个细胞感受野>外侧膝状体单个细胞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
现象
明度
取决于
物体照明的强度
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普肯耶现象
昼视→夜视
人眼对光谱的感受性向短波方向移动
不同光照条件下,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红花和蓝花的实例
颜色
定义
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特性
色调
光的波长
明度
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
纯杂程度/鲜明程度/浓度
色光混合
相加
颜料混合
相减
色觉缺陷
色弱
色盲
全色盲
部分色盲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
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
颜色对比
马赫带
亮区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临近暗区的地方更暗
由侧抑制产生
视敏度
视力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暗适应
明→暗
视觉感受性提高
明适应
暗→明
视觉感受性下降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受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
正后象
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象
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
交替速度加快
闪烁的光变成连续的光
日光灯、电风扇、显示器
视觉掩蔽
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
后面影响前面
这个闪光灯影响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
红绿蓝三种不同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一个成分敏感
赫尔姆霍兹
每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波都有反应
不同感受器对不同光的敏感程度不同
光刺激,感受器都兴奋,比例不同
无法解释
红绿色盲
颜色负后效
四色说/对立过程理论/拮抗理论
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
白---黑视素
红---绿视素
黄----蓝视素
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
异化
同化
后人
视网膜上
三色说
存在三种锥体细胞
视觉系统更高水平
四色说
存在功能对立的细胞
听觉
含义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16~20000Hz
1000~4000Hz最敏感
等响度曲线
生理基础
外耳
耳廓、外耳道
主要用于收集声音
中耳
骨膜、听小骨
传递到卵圆管
内耳
前庭器官
耳蜗
柯蒂氏器
听觉感受器
还有大量的支持细胞和毛细胞
声音传导途径
空气传导
传导
生理性传导
现象
声音的特性
音调
声音的频率
响度
振幅
音色
波形
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作用的其他声音干扰,而使听觉阀限升高的现象
分类*
纯音掩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规律*
频率相近,掩蔽作用大
频率相差远,掩蔽作用小
低频对高频隐蔽作用大
高频对低频干扰作用小
掩蔽荫的强度高,掩蔽作用大
理论*
不咋考大题
频率/电话理论
罗费尔德
拉瑟福德
观点
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振动
振动的数量和声音的原有频率相同
缺陷
人耳基底膜最多每秒振1000次,但却可以听到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
范围
<1000Hz
共鸣/位置理论
赫尔姆霍兹
气体模特纤维长短不同,上宽下窄
上长下短,高低相反
缺陷
人耳接受振动频率最高:最低=1000:1
基底膜上纤维长短之比=10:1
行波/新位置理论
冯·贝克西
震动从耳朵底部向顶部推进,不同频率到达底膜不同部位停下
低频-顶部,高频-底部
缺陷/范围
不能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
<400Hz
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对应
400Hz~5000Hz
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作出反应,将齐射原则发出作用
其他感觉
嗅觉
刺激
物质散发在空气中看不见的分子
感受器
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
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味觉
刺激
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感受器
口腔内的味觉细胞
味蕾
基本味觉
酸、甜、苦、咸
敏感部位
辣是痛觉
舌尖
甜
舌中
咸
舌两侧
酸
舌根
苦
人对味觉敏感程度 苦、酸、咸、甜
肤觉
定义
由于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感觉
肤觉感受器
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触点
冷点
温点
痛点
基本形态
触觉
冷觉
温觉
痛觉
触压觉
感受器*
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
触觉
外界刺激,使皮肤轻微变形
压觉
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
温觉
高于生理零度
感受器*:罗弗尼氏小体
冷觉
低于生理零度
皮肤表面温度
感受器*:克劳斯式球
痛觉
辣属于痛觉
刺激对机体起损伤,破坏作用
标注
感受器*:
皮肤下层自由神经末梢
分布全身
内部感觉
名词解释
动觉
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感受器
肌梭、腱梭、关节小体
平衡觉/静觉
人体做加速、减速、直线、旋转运动引起
感受器
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机体觉/黑暗感觉
内脏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
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