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发展与教育之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与教育之人格发展理论笔记,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论、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启示三部分。
这张思维导图讲述了教育心理学-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系统归纳了基础理论、罗杰斯的人本理论等知识,方便大家记忆和学习。
这是一张有关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归纳了思想渊源、理论取向、基本观点、应用等内容。
这是一张关于学习及其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归纳了早期的认知主义、认知-发现说、有意义接受说、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心理发展与教育---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观
发展是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过程,每个项目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每个冲突得到良好解决,每个儿童形成积极人格,反之---
八个阶段
见笔记
评价
优点
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影响
从个体的各个层面及相互联系,整体上研究人格
此理论贯穿一生,是教育心理学最早研究一生的理论
局限性
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的作用
理论的合理性,缺乏实证性支持
对教育的启示(应用)
总体
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教育应为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采取措施,对症下药
对小学生,帮助解决小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正向评价、支架式教学、体验成功
对中学生,帮助中学生适应角色同一性和度过角色混乱危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理论前提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兹偷药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和思维结构提出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0--9)
共同特征
道德观念纯外在,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
阶段
第一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特征:缺乏是非善恶观念,避免惩罚而服从规范
第二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特征:为了获得奖励或满足个人需求
习俗阶段(9--15)
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于实践
第三阶段
好孩子定向阶段
特征:按照“好孩子”要求去做,以得到赞许
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性阶段
特征:维护社会秩序,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后习俗阶段(15岁之后)
完全自律,内化自我价值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特征:有责任心和义务感,尊重法制,但不适应社会时理应修正
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特征:独立的价值标准,考录到的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要遵循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加强道德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为儿童创设道德情景
创设了新的德育方法,用道德两难法和公正团体法进行道德训练
说明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
未明确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否有严格的顺序
道德发展理论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
被试者主要是男性为主,具有不代表性
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启示
这些理论充分揭示了人格发展所具有的特征和阶段性
人格发展与人的社会性和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时相互促进的
教育教学要充分解决好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