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维导图,讲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发展等内容,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9-12 13:36:16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系统自然观
(一)观点: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是简单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的物质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二)特征:在认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方面凸显系统性;在认识基本物质方面凸显复杂性;在认识其发展方面凸显演化性;在认识自然界系统的划界方面凸显广义性。
(三)渊源
(四)基础:科学基础主要是系统科学。
(五)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论和实践论思想;为认识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二、人工自然观
(一)观点: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它具有目的性、实践性、价值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皆来源于天然自然界,三者通过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地演化着;人工自然界通过自复制、自催化和自反馈等机制,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地演化着。
(二)特征: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四)人工自然观的基础:近现代科学技术。
(五)作用:超越了认识自然界的范围,拓展了自然观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为转向生态自然观起到过渡作用。
三、生态自然观
(一)观点:生态自然界具有主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特性:在关于人和自然界关系的认识视野方面具有全球性;在针对人类及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和行为的态度方面具有批判性;在围绕创建生态自然界的目的设计方面具有和谐性。
(三)基础:科学基础是生态学
(四)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和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是指事物自己的状态,并以此肯定其存在的价值;要求从事物内部寻找其存在的依据,从事物自身肯定如此存在的合理性。
(2)元气、五行等物质是自然界的本原
(3)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源于物质的矛盾运动。
(4)自然界是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5)人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人类运用规律改变自然界
(6)人来源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天人合一“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体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2)自然界在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和运动的;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4)人类通过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1整体性和直观性
2思辨性和臆测性
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前身,指从哲学的角度依靠经验和观察方法,思考自然界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内容。
2作用:冲破了原始宗教神话世界观的桎梏,动摇了原始宗教神话世界的基础。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的作用
成为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自然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渊源,成为道尔顿等近代自然科学家创建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成为当代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六)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在本体论上,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在认识论上,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解释和说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在价值论上,不能回答民众关心的问题且满足其需要。
(七)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
1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质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4)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5)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二)特性
在认识世界及其与物质运动方面表现出机械性和目的性;在批判宗教神学和信仰上帝方面表现出不彻底性;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出形而上学性
(三)渊源
数本原论、原子论、地动说、位移运动说
(四)基础
科学基础(经典力学理论)、技术基础
(五)作用
在思想方面,挑战权威偏见,冲破传统偏见;在方法论方面,重视经验与实验,神话对自然界的研究,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和起到了过渡作用。
(六)缺陷
以机械决定论的观点认识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以形而上学方法开展具体研究;以因果决定论的观点推测自然界的未来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3)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二)特征
在认识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方面具有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在认识德国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论调方面具有批判性。
(三)渊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四)基础——科学基础(19世纪的自然科学理论)
(五)作用
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是以现代科学自然观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烟花规律形成的观点。是马克思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19世纪的科学技术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观点。
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水火)或某几种物质(金木水火土)或某种抽象的东西(道,理)
②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③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概念
是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最初形成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