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整体框架及概念解析,包括定义、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发展、鲜明特征、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编辑于2021-09-12 22:57:02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论-是什么?
一个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内涵(全部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唯物和唯心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意识
主观唯心(人的意识)
客观唯心(人之外)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研究世界如何存在)
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承认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
五个观
物质观
物质概念
古代素朴素唯物主义
1、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2、简单且猜测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物质归结为原子
2、混淆概念
3、形而上学的看问题
4、人有机械性,意识无作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抽象概念(客观实在性)
2、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角度下定义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
两个关键词
存在方式
根本属性
两个错误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
两个关键词
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衡量尺度
一个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
时空观
七个关键词: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3、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4、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5、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6、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7、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实践观
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
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发展阶段: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语言起促进作用。
4、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两个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3、正常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注意事项:(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
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哲的原理和内涵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辩证法-怎么样?
两个总特征
联系
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三个内涵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人与人,国与国,命运共同体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个中介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多样性
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简介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条件性
两个分类
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
两个动词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一个前提
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
定义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判断标准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特征
过程性;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五个环节
原因和结果
内涵: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被称为因果关系
辩证统一关系(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两者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现象和本质
内涵: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对立统一关系(区别和联系)
区别: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联系: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扩展: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正面反映表现本质)和假象(歪曲反映表现本质),假象不等于错觉
形式和内容
内涵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发展起推动作用,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必然和偶然
内涵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就是规律性。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趋势。
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属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到促进或者延缓作用。
联系
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
2、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可能和现实
内涵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扩展
可能和不可能的区分标准:有无条件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区分标准:条件是否充分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作用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3、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两个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涵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普遍性时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
特殊性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注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三个附加
矛盾特殊性中蕴含着矛盾的不平衡性(主次)
1、根本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到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
3、矛盾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P36
矛盾的解决方式
1、一方克服一方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3、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4、双方融合成新事物
质量互变规律
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及食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2、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量变的两种形式: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4、量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6、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7、作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作用
1、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2、对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个运用
在认识方法中的运用
1、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同一性和斗争性
2、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矛盾普遍存在
3、核心、最根本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主次
5、批判与继承相统一——扬弃、否定之否定
在思维方法中的运用
1、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2、分析与综合
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综合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方法
3、抽象与具体
属于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1)感性的具体(现象认知)(2)抽象(部分本质认知)(3)思维的具体(整体本质认知) 123递进关系
4、逻辑与历史统一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在思维能力中的运用
战略思维能力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客观的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严守原则,坚守底线,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1)度的概念 (2)一分为二,有利和不利(忧患意识)
认识论-怎么做?
认识与实践
实践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结构
主体
主体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客体
客体指时间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
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强调“做”,有现实成果
自觉的能动性:突出“想”,思考实践的目的
社会历史性:实践”环境“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基础地位|主导作用
社会政治实践
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人与人)
科学文化实践
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虚拟实践也属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并提供条件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推翻、检验、验证)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础基
认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为认识来源于天赋,不承认客观世界和实践,但承认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承认客观世界但不承认实践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承认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也承认实践和辩证法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地位: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定义: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认识(对现象认识)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递进)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地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定义: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对本质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递进)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搜集感性材料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注意
1、理性因素
定义: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
定义:指人的情感、意志
作用:激活作用、驱动作用、控制作用
3、错误
教条主义:只要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只要感性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鲜明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丰富和发展自己。
发展
国内
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外
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经济社会根源(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现实需求)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马哲)、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政经)、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科社)的合理成分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定义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指引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