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旋律写作教程》沙汉昆
这是一篇关于《旋律写作教程》沙汉昆的思维导图,包含绪论:旋律发展的核心、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主体材料单一的旋律发展方法等。
编辑于2021-09-13 16:10:57《旋律写作教程》沙汉昆
绪论
旋律发展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过程
一般有呈示—展开—收束的过程
呈示处于开始阶段,强调稳定,相同,变化小,让主题被人记住。
展开是强调不稳定,不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推动旋律的发展,运用呈示主题的的材料与新的因素或对比的主题发展;在结构,调式调性,节奏,音区上变化。
收束既是结束,强调稳定,相同,统一,具有大量呈示的因素
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
形式结构
由音调,节奏组成的基本素材(主题材料)
旋律发展的核心
主题材料的构成
单一素材(动机)
只有一个简单的素材,表现为材料的单纯性,如三音列,分解和弦等等。eg: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卡拉扬指挥版06:47;勃拉姆斯op118 no1的三音列
非单一素材(动机)
多个动机组合。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年轻的朱丽叶》音阶和分解和弦;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分解和弦与经过型,跳进。
主题材料单一的旋律发展方法
保留主要特征,改变次要因素,如音高,节奏(缩减/扩张),音程(缩减/扩张)
重复
完全重复(不改变)eg:《胆小鬼》为中音萨克斯而作
装饰重复(主题材料各音之间嵌入经过音,辅助音,倚音,邻音)eg:肖邦夜曲op9no2
模进(移位重复)分为严格,自由模进eg:肖邦前奏曲op11no1
变形(保持主题基本轮廓下,音程(缩减/扩张),材料音换序,转向,节奏局部扩张缩减)eg: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壁炉边
主题材料扩充,紧缩与分解
扩充指保留原型基本轮廓,材料内部扩充eg:肖邦前奏曲op28no2
紧缩指保留原型骨干音去掉次要音
分解指在非单一动机中只发展其中一个动机eg:柴可夫斯基·六月
反向(逆行)eg: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年轻的朱丽叶》
上编.单乐段的旋律发展类型
重复型乐段写作
双句体
A+A:相同的旋律落音,相同(似)的旋律音调,缺少不稳定到稳定的倾向,少见。肖邦夜曲op9 no2就运用加花来进行主题的装饰重复
A+A1:同头异尾,第一句后半部分落在不稳定的半终止,第二句落在稳定的T或新调的T。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一二句
四句体
<A+B>起承转+<A+B1(C)>合:一三重复,二四相似,二至半,四至全。一三,二四互并置,材料相同或相似。eg: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久石让《天空之城》主题,赵季平《第一交响曲》Andante
A+A1+A+A2:四个乐句材料基本相同,是一个乐句的变奏性发展,一三完全/装饰重复,二至半,四至全。eg:《送别》
A+A1+A2+A3
在一个乐句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方式的重复,落音相同,旋律相似。根据不同的重复方式可以分为变奏,对比或展开因素的旋律发展形态。eg: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
并置型乐段写作
各个乐句并列构成,彼此不存在重复的关系。注意对比并置的统一,乐句之间内在联系
主题单一:采用绪论种所列方法形成并置(不重复)eg:江苏民歌《茉莉花》贝多芬op2 no1第一乐章
主题非单一:材料对比,乐句并置,没有重复作为统一因素,所以对比强烈。注意各句之间内在联系,在音调,调式,节奏,节拍保持相同或相似的因素。eg:保罗·克莱斯顿《Sonata》op19第一乐章
”起承转合“型乐段写作
起承转合不仅是一种结构,更是一种思维!一个乐句也可以体现起承转合。
起:开端乐句,为全曲奠定音调,节奏,旋律线等,落在不稳定音级,提出问题。
承:进一步深化“起”的材料,落在稳定音级(半终止),回答问题。
转:对比,发展“起”的材料,乐思的进一步展开。
合:收束,可以 合“起”的,也可以合“转”的,落在稳定音级上(全终止)
起承转合在民歌中的体现
eg:湖南民歌《浏阳河》
高潮及高潮的处理
每一条旋律,旋律中的每一句的音都有指向性,或指高,或指低。因此每一句,每一段(二句体、四句体、多句体)都有一个高点,在此结构下这个高点就是这一段的相对高潮(小高潮),当各个乐段相连组成一个大的曲子,各个高点相互关联,联系,一般在曲子长度的4/3处或0.618处形成全曲的高潮,高潮是各个高点的归宿。这个高潮是全曲音高,强弱,紧张度的高峰,时值长,有可能是一个音或几个音或是一组音(目的是巩固,扣人心弦)注:高潮与高点的区别既是高潮需要满足前面的每一个要求,缺一不可,而高点则没有
高潮的形成过程与其缓和过程应是一个平衡的状态
戏剧性发展
高潮形成过程长,旋律线不间断的逐步模进上行到达高峰,模进音组不断细分,强弱线也上升到高峰。下降的缓和是逐步的,迂回的下落
抒情性发展
高潮形成过程较短,无明显高潮,紧张度较小,下降缓和过程中句逗分明,旋律富有歌唱性,柔韧性
形成高潮的方法
音高方面
整体呈上升趋势,多以模进手法,模进音组不断细分,往往是(隐伏)的级进/半音上行到达高潮。
节奏方面
逐渐紧凑,运用切分(打破原有律动),临时变换节拍(节拍上的离调)
参数方面
力度上crease,速度上先加快,临近高潮逐渐放慢,到达高潮恢复原速
扩充乐段写作
扩充乐段既是在方整结构(8/4)上扩充,拓展,延伸
乐段结束乐句内部的扩充
1.强调主题思想。2.避免因重复过多而带来的停滞感。3.为了形成高潮。4.一般通过重复,模进,变形,分解进行扩充。eg:天哪,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怎么会啊。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乐段结束乐句的补充
结尾草草,结束在弱拍,结束感不强,运用此方法进行补充,让其缓下来。一般是重复,或局部节奏拉宽。
乐句内部插句
起承转(再转)合
转扩充以三句为宜,保证平衡
关于音乐主题:主题是一部较大的作品中的中心,就像我们写材料作文围绕主题的意思,主题由多个动机组成,是对作品的音乐形象,性格的总论,如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前八个小节的动机,其内容丰富不仅有动机原型,也包括动机发展。每个作品的音乐主题应有鲜明的个性和动力,有一定的完整性,体裁,风格应有自己的特点。主题基本上是呈示型的,简洁,方整,句逗分明,结构清晰。在规模上考虑作品整体规模的大小,小曲子为了保证整体的平衡,主题不宜大。主题的展开不能离开其音乐形象和体裁。
下编.多乐段的旋律发展类型
主题重复式展开的旋律写作
主题变化重复
歌曲:分节歌,变词不变曲。在旋律音调,调式调性上有些许变化。如舒伯特《冬之旅·晚安》《十送红军》
器乐曲:旋律不变,织体,和声,配器变。如瓦格纳《唐豪瑟序曲》
主题移调
这一旋律发展类型只改变调式或调性,基本不改变原主题旋律的结构和旋律轮廓。既是在主题呈示完毕紧接着在新调上重复主题,有些同时改变调式。在调性上一般是近关系调。
主题扩充
主题呈示完毕后,紧接着用主题扩充的展开方法进一步深化主题乐思,一般采用主题重复型来进行扩充。有可能是主题先变化重复,再扩充。这种扩充一般与高潮形成相联系
主题派生式展开的旋律写作
在原主题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主题,是对原主题音乐形象的进一步解释,深入,补充。一般是保留原有节奏型,主题音调,结构,旋律线等。采用调式调性变化,反向进行或发展某一特征音调,逐渐引入新因素等。如主题本来是大调式,我可以到他的关系小调或同名小调,保留原有音调,旋律线等。
主题变奏式展开的旋律写作
此处的变奏是一种发展手法,而非变奏曲式(曲式结构)。变奏的发展手法是一种装饰性的写法,保留骨干音同时,在旋律上加花,华彩,极大的发挥了乐器的技术,性能,演奏技巧。同时也可以是在保留骨干音同时,不同风格的转换。但一定要让人能辨认其是原主题的一种变化,不能走太远。
主题展衍式展开的旋律写作
与前几个不同的是需要引入新的因素,以此获得新的动力,如引入不鲜明的素材,或者是富有特点,但不至于构成新主题的素材。但大体上还是运用主题的展开(模进,变形等)。展开主题中最富有特性的素材,是乐思深化。所以展衍出来的音乐既是新的,也是旧的。在展衍的部分因为引入了新因素,所以要在展衍及后面形成新规律(发展新因素)。有带再现和不带再现两种。
主题对比式展开的旋律写作
主题呈示完毕后引入对比的新主题,形成并置与对比。对比程度根据作品规模与构思而定
对比的表现:1.调式调性上。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2.音调上,从抒情性音调到戏剧性音调,咏叹性音调到朗诵性音调。3.旋律线上的对比,从平稳的到跳跃的。4.结构上的对比。方整到扩充。5.音乐性格,从跳跃的到优美的(普罗科菲耶夫《年轻的朱丽叶》)
活泼的,跳跃的
抒情的,优美的
小调色彩的,激动的
大调的,温暖的,缓慢的
此处的变与不变也是相对而言,不变有可能改变音区等,在这种情况下变的幅度可能又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