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中国工艺美术
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第九章中国工艺美术
编辑于2021-09-15 13:12:58中国工艺美术
陶瓷器
陶瓷发展简史
概况
粘土成型,700-800℃炉温焙烧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
新石器时代
仰韶、河姆渡、大汶口等文化遗址出土灰陶、彩陶、黑陶、和印纹陶等
周代
陶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应用于建筑
东汉
陶器开始向瓷器过渡
西晋
越窑青瓷
隋唐
唐三彩是隋唐时期我国陶瓷业发展的标志,以黄褐绿三种色彩得名
宋代
制瓷业辉煌时期,以钧、官、定、汝、哥五大名窑最为著名(军官定辱哥)
钧窑
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闻名(均变)
官窑
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官又色)
定窑
烧白瓷而著称(定白)
汝窑
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工艺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宫女)
哥窑
造型端庄古朴,传世者弥足珍贵
元代
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
明代
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后以白瓷为大宗
清代
康乾盛世我国制瓷工艺达到历史高峰
现代
主要产地: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湖南醴li陵(龙知唐得锦鲤)
陶瓷名品简介
江西景德镇
地位
江西省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
历史
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千年历史
特点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名瓷
颜色釉瓷、粉彩瓷、青花瓷、玲珑瓷并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又踩青龙)
美誉
景德镇青花菜烧造历史最为悠久,位居四大名瓷之首,“瓷国明珠”
河南洛阳唐三彩
釉色
黄、褐、绿为基本
影响
造型生动、色泽艳丽、富有生活气息
浙江龙泉青瓷
历史
南北朝开始,南宋达到巅峰
特点
龙泉青瓷具有“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
分类
弟窑
白胎和朱砂胎青瓷
哥窑
黑胎青瓷,“紫口铁足”之称(弟白哥子黑)
价值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遗保护名录
江苏宜兴紫砂器
地位
江苏宜兴被认为是中国的“陶都”
影响
宜兴紫砂器享有天下“神品”之称
特点
胎壁无釉多孔,较强吸附力,泡茶数天后不馊且保持茶香
湖南醴陵釉下彩瓷
历史
起源于清朝雍正,250年历史
特点
坚硬的玻璃质,耐摩擦、耐高温、耐酸碱腐蚀
日用瓷
山东淄博美术陶瓷
历史
汉代已能生产翠绿、栗黄、茶黄、淡绿四种颜色釉陶
特点
现代以生产名贵色釉—雨点釉、茶叶末釉等美术陶瓷著称
雨点釉瓷又名油滴瓷,盛茶时金光闪闪,盛酒则银光熠熠
茶叶末釉含有结晶矿物的无光釉,最养目
福建德化白瓷
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成了其代名词
四大刺绣
刺绣概况
起源
中国
顾绣
明代上海顾名世家的刺绣品“顾绣”尤其闻名
四大名绣
苏州苏绣、四川蜀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叔叔相约)
四大刺绣
苏绣
艺术特色
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被誉为“东方明珠”
最能体现的是“双面绣”
代表作
双面绣《猫》
湘绣
艺术特色
着色富有层次、绣品若画
代表作
狮、虎,有苏猫湘虎的说法
粤绣
艺术特色
布局饱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
绣工多为男工
金银线垫绣是特色手法之一,具有立体感
代表作
《百鸟朝凤》
蜀绣
艺术特色
有100种以上精巧针法绣技
代表作
《蜀宫乐女演乐图》、《水草鲤鱼》、《芙蓉鲤鱼》、《熊猫》
比较
漆器、玉器
漆器
功能
耐潮、耐高温、耐腐蚀
分布
江苏扬州、北京、甘肃天水、福建福州、山西平遥、四川成都、贵州大方
分类
雕漆制品红、绿颜色为主,又称“剔红”,还有剔黑、剔黄、剔绿
代表作
北京雕漆以剔红、剔黑为主。
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北京雕漆
江西景德镇瓷器
湖南长沙湘绣
福州脱胎瓷器被誉为“真正的中国民族艺术”
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福州脱胎瓷器
景德镇瓷器
北京景泰蓝
扬州镶嵌漆器以镶嵌螺钿最具特色
玉器
玉
概念
广义的玉器原料包括硬玉、软玉、碧玉、蛇纹石、水晶以及珊瑚
产地
东有辽宁鞍山岫岩,西有新疆和田,南有河南南阳独山
分类
和田玉
产地昆仑山,简称昆玉,属软玉
被称为羊脂玉的白玉,使和田玉中最佳品
水晶玉
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水晶储量、产量和质量位居全国第一称为“水晶之乡”“水晶王国”
珊瑚玉
台湾珊瑚以桃色珊瑚品种最优澎湖占世界产量70%,“珊瑚之乡”的美称
著名玉雕
分类
件活
炉、瓶、茶具、人物、花卉
零碎活
别针、戒指、印章、烟嘴
产地
江苏、辽宁、新疆、甘肃、黑龙江、北京、广东、上海
代表
北京玉雕
采用贵重而坚硬的玉石材料雕琢而成,集南北技艺之长,“金银有价玉无价”
扬州玉雕
选用优质白玉、翡翠、珊瑚、芙蓉石及岫岩石等原料,制作技艺讲究立雕、浮雕、镂空雕相结合,风格以“南方之秀”为主,兼具“北方之雄”
会昌九老图,大禹治水玉山
苏州玉雕
始于宋代,历宋元明清,均为贡品进献皇室,讲究造型
文房四宝、年画、剪纸和风筝
文房四宝
湖笔
产地
浙江湖州善琏镇,古属湖州府,故称湖笔
历史
自元代以后取代宣笔
分类(狼只奸羊)
狼毫
黄鼠狼的尾毛
紫毫
野山兔项背之毫,呈黑紫色
兼豪
两种以上之毫制笔
羊毫
山羊腋下毛制,大众化
特点
尖、齐、圆、健
地位
被誉为“笔中之冠”
徽墨
产地
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原料
松烟、桐油烟、漆烟、胶
特点
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退、馨香浓郁、防蛀防虫
规格
高、中、低
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
宣纸
产地
安徽南部泾县,历史上属宣州府
历史
最早产于唐代
分类(书熟写生)
生宣
渍水渗化,作写意画
熟宣
不渗化,宣于工笔,细描细写,作书画
特点
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便于收藏,“纸寿千年”
价值
2009年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端砚
产地
产于广东省肇庆市,隋在肇庆设端州府
历史
端石开采于唐,宋代为人所知
特点
石质细、易发墨、墨汁细稠而不滞、不易干涸
石品
紫色为主,名贵的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苏青、冰纹
石眼
贵有石眼,石眼花纹雕刻的砚台尤为名贵,“端石一斤,价值千金”
名砚
山西澄deng泥砚、广东端砚、安徽歙she砚、甘肃洮河砚→中国四大名砚 (邓端枪射桃)
年画
我国著名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 (逃两绵羊)
苏州桃花坞
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
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
天津杨柳青
清中后期最为风行,有“家家会刻板,人人善丹青”之誉
特点
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多取材于旧戏剧、美女、胖娃娃人物的头脸多粉金晕染,极富装饰性
山东潍坊杨家埠
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
四川绵竹
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剪纸
价值
2006年5月剪纸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中国剪纸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用途
张贴、摆衬、刺绣底样、印染
分布
扬州、浙江、山西、陕西
扬州剪纸
清末包钧有“神剪”之称
题材广泛,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尤以四时花卉见长
1979年张永寿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世纪50年代《百花齐放》
20世纪70年代《百菊图》
20世纪80年代《百蝶恋花图》
浙江剪纸
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花样,戏曲窗花
山西剪纸
最常见的是窗花
陕西剪纸
“活化石”之称,比较完整的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的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鱼身人面”“狮身人面”“髽zhua髻娃娃”“牛耕图”
造型古拙、风格粗狂、寓意明确、形式多样
风筝
历史
2000余年历史(战国,鲁国公输班发明“木鸢”)山东省为中国风筝的发源地
用途
风筝最初用于军事
唐中期,开始从军事转向娱乐
明清时期是鼎盛时期
技艺
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
种类
硬翅
吃风大,飞得高
软翅
飞不高,但飞得远
流派
北京、 天津、广东、四川、山东潍坊(京津越四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