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德育与美育
这是一篇关于这是一篇关于小学德育与美育的思维导图,包括品德与品德形概述、小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16 20:31:36小学德育与美育
一、品德与品德形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个体现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个人品德的核心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情绪和态度,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分三种:直觉性道德情感(迅速、突然)、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是支撑和调节作用,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三)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儿童道德认知的规律,他律和自律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接受外界准则的开始
(2)权威阶段(6——8岁):服从外部规则,只根据后果来判断对错,不考虑动机
(3)可逆性阶段(9-10):不在无条件的服从权威,把准侧看成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开始由他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1-12):主持公正、平等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阶段: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顺畅权威 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了解社会规范,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道德评判标准超过世俗法律和权威的标准,正义、个人尊严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原则和良心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外部教育要求阶段,过度阶段、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度,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关键年龄大致9岁,三年级时期。
(二)态度和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存:包括从众和服从:盲目、被动、不稳定、随情境变化
2、认同:主动接受、自觉、主动、稳定
3、内化(信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1)家庭教育(2)社会风气(3)学校教育(主导因素)(4)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
(四)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五)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三、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老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活动
(二)小学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重点)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小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1】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了解国家民族内涵以及相互依存关系,树立民族和国家意识 3】了解各民族现状,将自己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昌盛而努力奋斗 4】树立尊重、有爱、合作的意识 5】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1】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所具有的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2】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的引导,树立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3】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教育学生逐步理解革命传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3、集体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关心、热爱集体 2】用集体主义精神调节学生的言行 3】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合作用,尊重他人,服从集体
4、劳动教育 1】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2】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3】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额意识 4】安排劳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1】引导学生学会善意待人,热情带人、 2】 文明行为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小学德育的过程
(一)概念:
德育的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教育活动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按照: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的顺序进行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交往和活动是基础;在交往和活动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五、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原则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
(二)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校会、班会、晨会、周会
6、班主任工作
(三)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基本方法)分为言语说服法和事实说服;基本要求如下: 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胜于言教; 基本要求如下: 1】选好示范的榜样;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面;3】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4】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3、情感陶冶法:利用环境等进行耳濡目染的感化:人格感染、艺术陶冶、环境陶冶,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春风化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发挥教育影响;基本要求如下: 1】创设良好的情景、2】情感陶冶与说服教育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践锻炼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具体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评价法:将惩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一般一个学期一次)等方式 ;;基本要求如下: 1】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2】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3】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6、自我修养法:个人修养法;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座右铭、自我批评; 基本要求如下: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品德修养的标准;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4】提高学生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六、小学美育
(一)美育的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王国维是我国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做了进一步阐述的思想家;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首先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
(二)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1、美育的意义
1】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素质
2】美育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
3】美育有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2、美育的任务
1】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育的内容
1、形式教育: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培养想象力)
2、理想教育: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教育、人生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爱情理想教育
3、艺术教育: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但是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部分。
(四)小学美育的实施
1、美育的过程: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过程,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德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和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2、美育的原则:形象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3、美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精细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