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8、19章生殖系统
第18、19章生殖系统,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及女性生殖系统,包含卵巢的一般结构特点、概述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19 16:10:20生殖系统
概 述
组成与功能
⚫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女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
子宫—产生月经、孕育胎儿
阴道
乳腺—分泌乳汁
卵巢的一般结构特点
一般结构
被膜
表面上皮—单扁或单立
白膜—致密结缔组织
皮质— 很厚
含各期卵泡、黄体、白体
特殊结缔组织
髓质
小,许多迂曲的血管和淋巴管
卵泡(follicle )
定义
由一个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多个卵泡细胞所构成。
卵泡发育阶段
原始卵泡
分布:皮质浅层
特点
数量多
体积最小
结构简单
初级卵母细胞
停滞于Ⅰ减数分裂前期
中央,1个,圆形,较大,直径约30~40μm
胞质嗜酸性
核大而圆,染色质细疏,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卵泡细胞
周围的一层扁平细胞(小,有基膜)
支持营养卵母细胞
初级卵泡
开始出现的结构
放射冠
最内层卵泡细胞呈柱状
透明带
均质状,嗜酸性
卵泡膜
卵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卵泡膜
次级卵泡
卵泡腔
卵泡细胞间小腔隙→合并→卵泡腔;
含卵泡液(卵泡细胞分泌+血浆渗入,含雌激素等)
卵丘
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部分卵泡细胞
卵泡壁
颗粒层,数层卵泡细胞(颗粒细胞)排列密集形成
卵泡膜:内层-血管多,膜细胞(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 外层-纤维多,血管少,少量平滑肌
合称生长卵泡
成熟卵泡
卵泡液↑,卵泡增大,卵泡壁很薄,突向卵巢表面
排卵前卵丘与卵泡壁分离并漂浮在卵泡液中。
出现次级卵母细胞、卵泡小斑
卵的发育
卵原细胞(出生前)
初级卵母细胞(出生后) 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
排卵前36-48小时,形 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 极体。开始第二次成熟 分裂,停止于分裂中期
受精后才完成第二次成 熟分裂,形成成熟的卵 细胞和第二极体。
排卵
定义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
时间
在月经周期第14天左右
每28天排卵一次,
一生排卵400多个;
方式
两侧卵巢交替排卵
数量
多数人每次排一个卵,偶尔2个,药物刺激可以排多个
次级卵母细胞
受精
卵细胞
第二极体
未受精
退化消失
黄体
形成和功能
排卵后的卵泡壁、卵泡膜→塌陷 → 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黄色)
粒黄体细胞
位于黄体中央,数量多,细胞大,染色淡
孕激素
雌激素
膜黄体细胞
位于黄体周边,数量少,细胞小,染色深
雌激素
黄体转归
卵未受精→月经黄体→存在2周→白体→吸收消失
卵受精→妊娠黄体→维持4-6月→白体→吸收消失
卵泡闭锁与间质腺
各期卵泡均可退化,形成闭锁卵泡
卵母细胞、卵泡细胞→凋亡,透明带→塌陷→消失
膜细胞肥大→间质腺→雌激素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次级 卵泡
膜细胞: 雄激素
颗粒细胞: 将膜细胞合成的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
月经 黄体
膜黄体细胞: 与粒黄体细胞协同分泌雌激素
粒黄体细胞: 孕激素
妊娠黄体: 孕激素、雌激素、松弛素
门细胞: 雄激素
子宫 Uterus
子宫是受精卵植入和孕育胎儿的场所,为腔小壁厚 的肌性器官,分为底部、体部和颈部。
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内膜三层。
外膜 (perimetrium):
浆膜(体和底部) 纤维膜(其余部分
肌层 (myometrium)
很厚,平滑肌成束,大致分为黏膜下层、中间层和浆膜下层三层。其间有结缔组织分隔,有丰富的血管。
孕娠期,在卵巢激素作用下,肌细胞不仅增大而且分
裂增殖,使肌层显著增厚。
孕激素:平滑肌体积增大,抑制收缩,维持妊娠。
雌激素:平滑肌数目增多,分裂增殖
内膜 endometrium
单层柱状上皮
分泌细胞
纤毛细胞
固有层:含
基质细胞:低分化细胞
子宫腺:单管腺
血管:螺旋A,对卵巢激素敏感。
网状纤维:
根据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
功能层:较厚,浅层,发生周期性剥脱出血(月经)。
周期性脱落、出血
基底层:较薄,深层,月经期后增生修复功能层。
不脱落,能再生修复
月经周期: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
激素的周期的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
层发生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
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一般分为三期:
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增生期 proliferative phase 变化
①子宫内膜增厚;
②上皮、基质细胞增生;
③子宫腺增多、腺腔扩张、糖原积累;
④螺旋动脉增长并弯曲。
分泌期 secretory phase 变化
①内膜增至最厚、水肿;
②腺体更弯曲、腔更大、内有大量糖原;
③螺旋动脉增长更弯曲,伸到内膜表层;
④基质细胞肥大,胞质充满糖原和脂滴
血睾屏障
⚫结构
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
结缔组织
生精上皮基膜
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
⚫功能
稳定生精微环境
防止对精子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
睾丸
一般结构
实质性器官
被膜— 浆膜+白膜
实质— 生精小管,直精小管,睾丸网
间质— 结缔组织
生精小管
管壁
生精上皮
生精细胞—5~8层产生精子(青春期后)
支持细胞—支持、营养
基膜
胶原纤维+肌样细胞(界膜)
生精细胞
精原细胞
紧贴基膜,圆形或椭圆形,Φ12μm,胞质色浅
A型— 干细胞,核小色深有淡染区或核染色浅
B型— 核周有较粗的染色质颗粒
B型经数次有丝分裂→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近腔侧,数层,圆形,细胞大,Φ18μm
核大而圆,呈丝球状,染色体核型46,XY
有DNA复制(历时较长,4nDNA),切面中易见
第一次减数分裂→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靠近腔面,细胞较小,Φ12μm
核圆,染色深,核型23,X或23,Y(2nDNA)
无DNA复制,切面中不易见
第二次减数分裂→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
形态多样,圆形→长形
核染色较深,圆→扁圆,核型23,X或23,Y(1nDNA)
精子细胞→精子形成→精子
精子的形态变化
核 精子头
高尔基复合体 形成顶体
中心粒 轴丝
线粒体 线粒体鞘
多余胞质 汇集尾侧残余体 脱落
精子(spermatozoon)
精子形成须在低于体温2~3℃的环境
正常精液畸形精子<30%
>50%称高畸形率精子
可致不育
精子发生
5级细胞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增殖期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精子
精子形成期
同步发育
1个精原细胞分裂分化
产生的各级生精细胞之
间有细胞质桥相连→同
步发育细胞群→同源细
胞群
支持细胞
形态
LM—轮廓不清,核不规则,染色浅,核仁明显
EM
不规则长锥形,细胞侧面、顶部形成许多陷窝
粗面、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线粒体
微丝、微管
近基部的侧突胞膜形成紧密连接(基底室和近腔室)
功能
支持、营养、保护各级生精细胞
参与生精细胞向腔面移动和精子释放
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FSH和雄激素作用下),抑制素,液体
吞噬作用(残余胞质)
参与构成血睾屏障
睾丸间质— 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
内含间质细胞
形态
大,圆形或多边形
核圆,居中,核仁清楚
胞质嗜酸性
功能
分泌雄激素(LH作用下)
概 述
组成与功能
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生殖管道
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
促精子成熟,营养、储存、运输
附属腺
前列腺,精囊,尿道球腺
分泌物参与精液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