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下篇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下篇思维导图,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有需要的同学快收藏起来吧!
编辑于2021-09-23 14:47:30艺术系统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主体: 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创作客体)
直接体验
间接体验
艺术家(创作主体)
表达思想情感
提升创作技巧
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
文化修养
艺术创作过程
【名】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表现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阶段
艺术体验活动
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将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活动基础
①需要艺术家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入的感受生活,认真的思考生活
②需要艺术家用全身心去体会生活,饱含情感的亲身体验
重要性
①从事1度创作的艺术家和从事2度创作的艺术家都离不开艺术体验活动
②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细致丰富的观察,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能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内在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③大量的观察和思考,在艺术家心中继续形成一种能量,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
艺术构思活动
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体验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简而言之,艺术构思活动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其主要任务是产生活形成审美意象。
【名】审美意象: 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艺术意象。
心理因素
想象
情感
艺术传达活动
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是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活动基础
①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基础,从而使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
②离不开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媒介。 各个门类的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艺术语言在艺术表现中具有重要意义
③艺术家需要调动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融入创作主体的生命和心灵,找到最适合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心理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意识与无意识
艺术风格流派思潮
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
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层次
【名】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艺术语言
另一门语言在创作时所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 不同艺术门类通过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来进行创作,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
作用
创造艺术形象
具有审美价值
创新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分类: 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综合形象
基本特征: 形象性,概括性,情感性,思想性,审美性
地位: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也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
艺术意蕴
只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的含义或意味。 往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他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理解
①指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②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③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评价往往不同, 有时连艺术家本人也无法清楚表达
④艺术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⑤不是每个作品所必备的
典型和意境
典型
①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②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
意境
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特点
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关系
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
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在艺术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名】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接受美学
方法和思路
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
强调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
提出重写文学史
重要概念
期待视野
空白
艺术鉴赏活动
①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②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艺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③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①大量的经常的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②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③拥有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
④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⑤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多样性
一致性
保守性
变异性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注意: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感知: 艺术鉴赏心理以感知为基础,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联想: 只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 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理解: 指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艺术直觉
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暇思索而即刻把握和领悟的能力
特点
直观性
直接性
【名】通感
艺术体验
只见上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构成因素: 注意和感知(基础),联想和想象(最活跃),情感
艺术升华
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构成因素: 理解最为活跃,审美升华需要鉴赏者主动地去思索,领会作品中的艺术意蕴
现象
【名】顿悟
【名】共鸣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特征
科学性: 艺术批评家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美学、哲学等知识分析与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做出判断与评价,形成系统的理论性知识
艺术性: 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优秀的批评家应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艺术批评的文章应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艺术批评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艺术批评的作用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与水平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从而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