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人事出版社 公共行政篇(第一讲-第八讲)
这是一个公共行政篇的思维导图,包括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政府角色的定位、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与路径、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绩效考核与评估、领导科学与艺术、政府管理创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编辑于2021-09-23 23:20:11公共行政篇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的内涵
公共行政的内涵: 美国行政学家罗森布鲁姆认为:公共行政是采用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理论与过程,以实现立法的、行政的和司法的政府命令,为整个社会或其某个部分提供管制和服务的职能。根据我国政府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公共行政是指一种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组织管理的活动与行为,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对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事业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
研究的内容
基本理论特征
主体,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活动
内容,主要设计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的广泛问题,担负着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
目标,包含效率与公共责任目标,强调在建立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方法,运用管理的、政治的、法律的理论与方法,并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与效率
性质,公共行政依靠公共责任机制和公众监督机制约束行为,促进社会发展与保障社会公平。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应该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体系,而不是传统的由政府完全垄断的全部管理活动。
四个意味
管理理论的范式转变以及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的重大变化
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权力要由无限转变为有限
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不再以政府为唯一主体,
各类企业、社会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非营利组织都将成为责任、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社会管理者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和私有部门的管理理论、技术、战略与方法等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强化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以有效、公平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的内涵
包含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 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国,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和事业单位。
公共性
合法性
层次性
合作性
开放性
客体(社会公共事务)
社会问题
那些属于公共部门职责范围内、与公共管理目的相符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公共项目
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过程、是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
公共物品和资源
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公有企业和公司。
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
主体的社会性、客体的公共性、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强调互动管理和服务管理、源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介于公共行政与企业管理之间、兼顾内部与外部环境、选择性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公共管理者视为专业执行者、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工具
财政性工具 民营化 放松管制 社区治理 流程再造 公私伙伴关系 听证会
公共管理的创新模式
市场化政府模式
参与型政府模式
弹性化政府模式
解制型政府模式
政府角色的定位
政府的角色
回答政府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 政府在处理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实践中,主要充当5种角色 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外部效应的消除着 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 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自由市场模式或政府规制型(以英国、美国为典型)
计划市场经济模式或政府引导型,以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为典型
追赶型经济模式或政府主导型,以日本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为典型。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强政府、弱社会
政府管制社会的关系
弱政府、强社会
社会制约政府的关系
强政府、强社会
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关系
政府的职能
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履行好五大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
提供政治秩序,促进民主发展
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均可享有但无须付出代价,同时其使用不损害其他人享有的物品。
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
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
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
调节和解决社会冲突
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应担当好七个角色: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冲突的协调者、社会舆论的监督者、弱势群体的保护者和救助者、社会问题的解决者、社会资源的整合者
越位
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
缺位
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未能扮演好自己应有的管理者角色,未能行使好自己应尽的职责
错位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府角色,偏离自身职责任务、活动范围和运行机制的现象。
政府的角色目标
有限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
效能型政府
无缝隙政府
诚信型政府
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与路径
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公共政策失效
公共物品供给低效率
内部性问题
权力寻租及腐败
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
内容上,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经济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
公共管理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公平公共管理职能的地方化
政府的公共政策化与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法制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网络化和信息化
政府职能的转变路径
确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建立小政府的管理模式
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办事程序及规则
建立全方位的政府管理方式
实现由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
实现由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实现由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公共资源配置
概念界定
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是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生产或生产资料的来源。 公共性。体现在其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点。 公共资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最大特点,配置要要求社会价值(公共福利)最大化 公共资源配置,是指公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公共资源耗费,生产出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资源
指公共事业领域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公用性的资源
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或垃圾处理等行业的特许经营权。
自然资源
指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海域、滩涂等资源
如经营性土地使用权、采矿权等。
行政资源
指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所形成及衍生的资源
如户外广告配置、公交线路经营权和网吧经营权等。
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
采用行政审批手段进行公共资源配置的问题:1. 资源配置程序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极易导致供求关系扭曲;2.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利于职能转变;3.非竞争环境下的资源配置缺乏市场考验,难以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利益统一.社会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4.由于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管理松散,政府难以实行便捷有效的宏观调整。
市场配置方式
基本原则
依法原则
效率原则
公平原则
利民原则
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须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按照经济学家曼昆的解释:“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究竟维护社会公平还是维护效率,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难题。
对立矛盾关系
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
公平
通常指社会成员计划或收入的均等化,以及社会权力的平等化
主要指收入和机会的平等
效率
指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同一时间内投入的最小化与产出的最大化是效率的恒定标准
宏观角度
微观角度
统一协调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优化
实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
改善投资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和谐社会
设立规范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1.通过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体系,采用统一配置、资源共享的方式、以全区域整体规划、合理发展为前提,通过有效的市场配置手段,最大化地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用。 2.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将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功能与行政监督管理功能分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全局规划,有效整合资源。 3.通过设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选择规范的中介机构并借助其专业服务,逐步建立起健全、规范、高效、透明的公共资源公开交易制度及交易程序,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市场秩序。
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政府绩效考核与评估
政府绩效考核
内涵
是指在分析政府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基础上,对政府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与最终成果反映的绩效进行考核。 政府绩效考核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反映政府在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率及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的管理能力。
公共责任方面
效率方面
种类
时间分类
日常考核
定期考核
主体分类
主管考核
自我考核
同事考核
下属考核顾客考核
考核结果的表现形式
定性考核
定量考核
原则
公平
严格
公平
反馈
奖惩结合
方法
政府绩效评估
内涵
主体和客体
结构要素
主要方法
网络化和信息化
政府绩效考评的发展趋势
日趋法制化、制度化
内容渐趋科学化、规范化
主体日渐多元化、社会化
政务公开的内容与过程
政务公开的概率界定
广义
广义的政务公开,是指除属于国家规定保密之外的党务、行政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等都要向社会和群众公开。
狭义
狭义的政务公开,是指行政事务的公开。
政务公开的内容
政府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 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 上级政府或政府部门下拨的专项经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 为抵御灾害而接受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农村基层组织的债权、债务情况。 工程项目招标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录用及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3)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4)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1. 政务活动的主体公开
从政务公开活动出发,政务公开的内容大致分为 :
2. 政务活动的过程公开
3. 政务活动的信息公开
政务公开的形式
借助新闻媒体
开通热线电话
公开招标投标
设立办事大厅
开辟信访通道
政府门户网站
领导科学与艺术
领导的概述
内涵
领导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影响、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实现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
特征
权威性
在现代社会,领导权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合法性的确认,即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产生的领导,其权力是由法律法规赋予的; 二是领导人格等凝聚性要素的同力化。即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追随是由于领导者的学识、素质及魅力等凝聚性要素对被领导者的影响。
服务性
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性是领导活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
综合性
领导的综合性主要体现为领导内容和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
战略性
领导的战略性是指领导活动以未来为导向的,要求领导者通过战略决策和战略规划来实现组织愿景和目标。
全局性
领导的全局性要求领导者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进行整体性的统领和协调,从整体上有效地配置组织的资源、动员和激励下属实现组织目标。
构成要素
领导的特征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
领导科学
领导艺术
类型
特征
公共管理中的领导艺术
决策艺术、用人艺术、授权艺术、创新艺术、激励艺术、表扬与沟通艺术、领导关系处理艺术、运时与开会艺术。 领导艺术就是遵循规律,顺应人心、见识高明、审时度势、卓有成效地解决问题的领导策略技巧。其中顺应人心、合乎人心、是领导艺术的根本依据;见识高明、慧眼独具是领导艺术的内在本质;审时度势、恰到好处是领导艺术的精髓;卓有成效、简要节约是领导艺术的根本目的。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区别
政府管理创新
政府管理创新的内涵
所谓政府管理创新,是指由于行政环境、行政任务的变化引起的行政职能、行政方式、行政作风、政府政策法规、行政体制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其中制度创新是关键。 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体系,主要有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这五方面的创新构成。
政府创新的模式
1.效率驱动模式 2.小型化与分权模式 3.追求卓越模式 4.公共服务取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