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思维导图
本图介绍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一节的内容,包含概念、特点、种类、目标等四大方面,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教资:教育目的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一节
一、概念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行为: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生活方式
二、特点
环境的自然性:观察需在儿童行为自然发生,教师对学前儿童不加任何的干预和控制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者应尽量和观察对象共处于一个研究体系中。
借助观察根据:不需要借助仪器,靠人的自身感官来进行;属于科学观察,注重对观察过程中记录的信息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记录的客观性:第三人称;观察者在记录时切忌将客观事实与主观想法混淆一起,应区分开来,以免形成心理暗示和导向。
三、种类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
直接:通过人的自然器官,简单直接,局限性,遗漏信息,难以还原原始情景。
间接:观察克服局限性,扩大了感官研究的范围,还原情景,反复观测,提高科学性。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是否直接介入)
参与性:幼儿教师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对观察对象活动有深入了解与体验,有助于理解观察对象背后的活动和动机。
非参与性:旁观,冷静客观;采用录像方法观察
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对观察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有详细的设计和考虑,结果适于量化统计和对比研究;缺乏弹性,费时。
无结构观察: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机动,不受预设的条条框框限制,但难以进行量化的统计。
定期观察和追踪观察
定期: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根据观察目的来确定。
追踪:长时间。连续性的发展资料
四、目标
行为和行为变化
获取第一手资料;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学前儿童所展现的性格和行为差异;既要把握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发展状态
循序渐进的过程;生理及心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发展目标
通过观察,得出儿童在哪方面需要得到支持或存在困难,提供相应支持;通过长时间观察,分析真正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