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的思维导图,介绍了从秦朝统一到汉朝的制度、经济等形成和发展。
编辑于2021-10-03 11:39:25秦汉(BC221~AC220)——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一、政治
秦朝(前221——前207)
1、秦朝的统一
(1)统一原因A、必然性: ①经济:封建经济发展; ②政治: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出现统一趋势; 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为统一提供制度条件; ③民族:民族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 ④人心:长期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B、可能性: ⑤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国力跃居诸侯之首。 ⑥嬴政雄才大略。
(2)统一过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修筑驰道,沟通全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3)统一的意义:①政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 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②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③中华文明:有利于各民族交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朝, 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1)基本概念
(2)形成原因:经济根源: 封建小农经济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政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政治既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思想理论:法家思想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其他: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宗法制分封制的逐步瓦解,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3)内容:【皇帝制度】 ①特征: 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 ②影响: 皇权的独断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 【三公九卿制】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郡县制】 ①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 ②内容: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由中央直接管理。 ③特点: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 【用人制度】 :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军功爵制) 【法律制度】 :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朝议制度】1.内容: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种由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2.性质: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文书系统在秦朝中央集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秦朝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4)特点:①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②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皇位是终身制、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分工,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最终确保了皇帝的专权和中央的集权。
(5)评价 积极:(前期) 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生产活动;有利于维护小 农经济并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有利于推动文化的整体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消极:(后期) 易造成决策的随意性和行政的专断,滋生腐败和暴政;形成长期的人 治传统,不利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维护小农经济模式,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最 终阻碍社会进步; 造成思想独尊和文化专制,阻碍思想解放及科技文化进步;
汉朝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2)内外朝制 特点: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影响:①皇帝加强,相权削弱,有利于政局稳定。②内朝官权势日重,到东汉形成了外戚与宦官干政的局面。
(3).刺史制度特点:刺史位卑权重,在监察体系中起到一种平衡和制约的作用。 主要目的: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防止守相专权坐大;限制刺史职权,防止刺史越权干扰地方政务;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加强皇权。
① 有利于调动各地的积极性, 贯彻“无为而治”和“休养生息”; ②有利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充分开发各地的资源; ③王国实力的增强,成为汉室最为重 要的枝辅力量,为拱卫皇室起着无可 替代的支柱作用。
(5).汉武帝:推恩令
(6).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 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4)弊病:就标准而言,以封建愚孝为标准。就程序而言,多由世家大族把持,弄虚作假。 征辟制 1.内容:察举制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称“辟”“辟除”。 2.特点:由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
(7)户籍制度①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等项目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②赋税制度分人头税和田税
(8)汉朝政治的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 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二、经济:国家开始全局性地干预经济,重视经济政策调整
1.农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1)农业发展:a.“休养生息”——安抚流民、劝课农桑、 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b.重农抑商,兴修和修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 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 2.西汉时期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a.土地制度:大地主所有制(豪强地主) b.经营方式:招租农户统一集中生产 规模经营,是封建小农经济的补充 c.经济形态:农业 + 手工业 = 自然经济
(2)田庄经济:一种大农业生产形式(1)时间:产生——西汉末;盛行——东汉到唐宋 (2)土地所有制形式: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3)生产组织方式:田庄集体经营 (4)特点: 农民对庄园主的依附性;强闭门成市,基本自给自足;私家武装,聚族而居,宗法色彩 (5)影响: 战乱时有利于生产稳定;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子主题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3.商业(1)秦: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2)汉:汉初不抑商——抑商
4.汉经济政策
(1)汉初:商贾势力的迅猛发展 原因1.经济上不抑商。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开放关卡,不收关税。④地方官和诸侯王优容商人。⑤吕后、惠帝驰商,文帝“入粟拜爵”,景帝废弛商人不得为官的禁令,提高了富商的地位。 影响①商人经济实力发展,甚至以财力抗衡朝廷。 ②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加剧农民贫困化。 ③诱发弃农经商。 (2)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 措施·:①改革币制,将币制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平抑物价④贬低工商业者地位⑤征收重税 影响:①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抑兼并、摧豪强,削弱地方私家实力,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③大大强化了国家对私人工商业的控制。 均输法:桑弘羊提出,汉武帝时期推行,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稳定物价。 平准法:国家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增加了朝廷物资,平抑了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垄断。
5.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和意义 1、条件: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经济:社会经济发达,特别是丝织业发达; 军事:西汉击败匈奴,设西域都护,保护过往商旅; 交通:张骞出使西域,开通道路。 2、影响: (1)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西域农作物、动物等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食物来源。 (3)促进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阶段特征: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
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形成了日后的王国问题。汉武帝时创立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发展察举制等,既解决了王国威胁问题,又巩固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初年的修养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为武帝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铁犁牛耕的推广及一牛挽犁的出现、兴修水利及灌溉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用煤冶铁、水排发明及青瓷成功烧制促使了手工业的进步。西汉初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或政治中心,市的发展受到严格时空限制。
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出于政治需要,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在粗糙天命观基础上,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有为”需要。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秦朝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时空坐标: 秦朝(BC221---BC207年)嬴政、咸阳 (今陕西咸阳) 楚汉之争:BC206---BC202年 西汉(BC202---AD9)刘邦、长安(今陕西西安) 新:(AD9---AD23)王莽 东汉(AD25---AD220)刘秀、洛阳(今河南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