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作用
药物靶点和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靶点:体内与药物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大分子,从新药研发角度被称为靶点或靶标
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进入体内的药物分子对体内靶点的原发作用
不良药物反应
定义:不良药物反应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和意想不到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称为副作用
毒性反应:在用药剂量较大和(或)用药时间过长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药物(有时可能是杂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称为药物过敏反应
基因毒性:药物、化合物、放射线对基因的直接影响,可发生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是指机体各组织器官由于受体种类、信号通路、代谢类型等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性是不一样的。
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
受体定义: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或蛋白与多糖形成的化合物。
受体的命名、分类
命名:兼用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命名方法。目前尚未发现内源性配体又没有药物作用的受体称为“孤儿”受体
分类
细胞膜受体:位于细胞膜上,种类最多,如肾上腺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多巴胺受体等
胞质受体:位于细胞的胞质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等
胞核受体:位于细胞的胞核内,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受体的调节
定义:受体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为受体调节
受体虽是遗传获得的固有蛋白,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经历代谢转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数目、亲和力及效应力经常受到各种生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机制(少数药物并不是通过与靶点结合而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化学、物理特性起作用)
药物作用的量化关系
药物量效关系中的激动与拮抗
激动剂:激动剂与受体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也称完全激动剂。
部分激动剂:部分激动剂在受体全部占领时仅能产生较小的反应。(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拮抗剂
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该受体激动剂介导的作用。(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药物的量效关系
量反应关系:随药物剂量变化而产生的效应变化。
效能(内在活性):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有时称最大效能。
质反应的量-效关系
半数有效量ED50(药效):能使半数动物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毒效):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给药方案:给药时间,反复用药产生的耐受性、抗药性、药物依赖性
安全指数(SI)=LD5/ED95,安全界限=(LD1-ED99)/ED99×100%,绝大部分药物三个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称为配体或配基,也称第一信使。配体或药物首先与受体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物效应。
副作用是与药物药理学特性有关的反应,通常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较轻微,通常指在治疗剂量下
药物与这些靶点作用后发生的信号转导过程、代谢变化、基因或蛋白表达变化、电活动改变、功能或形态学改变等,都是药物作用产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