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资考试科目二第一单元(含重点标注)星号为简答考点,旗子为辨析考点。里面的知识点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编辑于2021-10-08 16:16:5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3、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性质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2、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义革命的任务) 3: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3、新中国的诞生,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
1、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 2、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在艰难探索中前行
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最重要贡献: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探索的历史意义
1、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单选、辨析)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形态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P17:有目的、培养人、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P18:历史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永恒性
教育的基本功能P21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起源
本能生利息、心理仿梦露、米凯爱劳动
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单选)P28—P38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选、辨析、简答)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教育质量;教育结构
教育的人口功能: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的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的政治功能P43
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民主;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影响——价值取向;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P44
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虎;选择和提升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单选、辨析、简答)
人的发展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
提供了现实条件;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P64——主导作用
原因
主要表现
条件
教育目的(单选、辨析、简答)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立论
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制度(单选、简答、辨析)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