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贸易新理论思维导图
国际贸易新理论思维导图,介绍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保护贸易理论,收藏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1-10-11 15:19:02第1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自由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论
里昂
知识点6 国际贸易新理论
新要素禀赋理论
背景
新要素:除了(传统要素禀赋模型中)物质资本与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因素
即人力资本(或熟练劳动力)、研究开发、规模经济
主要内容
规模经济假说
规模经济——随着产量上升⬆,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假说——一个大国由于拥有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在规模经济效应强的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里昂惕夫之谜
技术差距论
理论背景
波斯纳
模仿时滞理论的基本假设
1、技术变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模仿滞后:一国创造发明出新产品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到这种新技术有一个滞后
3、需求滞后:一国创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对该产品也产生出市场需求所需要的时间就是需求滞后
4、时滞的长短与“新”产品与老产品的差异有关:差异越大、时滞越长
5、两种时滞之间的关系导致即使在H-O模型下不贸易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产生贸易 需求时滞>模仿时滞 不会有贸易 需求时滞<模仿时滞 展开贸易
技术差距论理论内容
需求滞后(t0-t1):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进国没有意识到踏实国内产品的替代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
取决于
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
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
市场容量差距
反应滞后(t0-t2):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取决于
企业家精神
规模经济
贸易壁垒
运输成本
后进国收入水平
市场大小
掌握滞后(t2-t3):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取决于
模仿国取得的新技术渠道是否畅通
消化技术的能力是否较强
创新过的技术转移意愿
后进国的国内需求强度
R&D经费
技术基础
生产条件
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
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爱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产生国际贸易。 模仿国的优势在于低工资水平
评价
价值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移,这是富有创新意义的
为研究一个具体产品创新过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足
只是解决了差距为何会消失,无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的改变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理论背景
弗农提出,使贸易理论变得高度动态化
产品生命周期基本概念
指新产品从创新,不断改进,到逐步标准化生产,市场不断扩大,再到完全成熟,市场基本饱和,以致最后被新创新产品淘汰的整个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各阶段的技术扩散和传播,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进行转移过程的统称
产品生命周期的假设
1、产品不同阶段的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及需求环境是不同的
2、各国的要素禀赋及需求环境也是不同的
3、产品在不同的阶段会在不同的国家生产,从而会产生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
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要素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该国是否拥有比较优势
弗农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划为5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
产品成长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衰落阶段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比较优势
由于技术的转移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裱花,新技术由美国传递和扩散到欧洲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
同时比较利益从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类国家,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也随之逐层转移

贸易效应
比较而言,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国更有利可图,因为引入、成长期相对较长,意味着垄断期和出口期较长; 而成熟期、衰退期短,意味着模仿国获利的机会就少
若高技术产品的创新能不断地更新技术,使产品在进入成熟期后马上推出新产品,开始新一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则有望持续其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利润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扩展
“雁型模式”(雁行形态生产模式)
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雁行形态生产模式是指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产业通常经历了
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ロ→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图形呈倒“V”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翔,并称之为“雁行形态生产模式”。
雁行形态生产模式说表明,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 这种由于后起国引进先行国资本和技术,扩张生产能力,使先行国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的现象,叫作“反回头效应”。 如果后起国善于把握好时机,就能在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的环中缩短工业化乃至重エ业化、高加度化的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
不同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延续时间是不一样的,这将影响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特定地位的持续时间和从中的获益程度。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新技术 产品的一个特征就是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标准化阶段的持续时间非常短。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1) 随着产品被模仿,产品生产优势从创新国逐渐转移到模仿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可以把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接过来,并发挥后发优势。
(2)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要求不同,因此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入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
缺陷
与现代世界的关联有限(弗农的民族优越感)
需求相似理论
背景知识(了解即可)
需求的生命周期假说
恩格尔法则
总结
两个理论都说明决定需求偏好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需求档次越高
相似需求说
背景
瑞典 林德
着重从需求的角度寻找贸易的起因
概念
①重叠需求
1||| 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需求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的需求
②代表性需求
一个国家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平均档次就叫这个国家的代表性需求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代表性需求档次越高 人均收入水平越低,代表性需求档次越低
主要内容
林德认为,一种产品要成为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满足本国需求的产品,然后再出口 产品背本国生产和消费是其成为出口产品的必要条件, 其原因有 1、出口是市场扩大的结果 2、产品发明来自国内市场需求 3、出口的工业品必须先有一个国内市场 4、厂商倾向于生产有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原因是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比较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价格,使产品有竞争力
林德还认为 一国的需求结构取决于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高收入国家偏好于消费技术水平高、加工水平深、价值较高的商品 低收入国家偏好于低档次商品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两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需求结构就越相似—产生了重叠需求—贸易机会越多—越容易彼此开展国家贸易 相反,两国人均收入差距越大—需求偏好差距越大—开展贸易可能性小 因此,一国的代表性需求决定了该国的生产模式,也影响了和另一国的重叠需求,这二者又共同决定了两国间的贸易模式
评价
1、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的原因
2、对解释战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做出了重要贡献
3、但是过分强调了人均收入在决定消费结构中的作用。 消费结构还受气候、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宗教法律、消费嗜好等因素影响。
规模经济理论
定义
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
描述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个概念 建立在两个重要前提之上:①公司投入要素的比例不变②投入品的价格不变 以此为前提生产函数显示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果是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是:①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 ②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更细,劳动生产率提高
规模经济可分为
内部规模经济
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的产业规模的扩大。 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运输、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和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 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 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产品差异。 国际商务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有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
产业内贸易理论
含义
指两国之间在同类产品中发生的进出口,即重叠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某项产品的半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特点
①是产业间同类产品的互换 ②具有双向性(同一产业内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互相进出口) ③产品具有多样化(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也有标准技术) ④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2.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区别
产业内贸易的基本论点和形成机制
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使同一产业的产品呈现出复杂的产品系列
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内贸易以差异化产品为主要特征
跨国公司大量出现
使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化
产业内贸易的量度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理论背景
没有统一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关系
主要内容
核心观点
波特 :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 一国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该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正比; 如果本国市场上有关企业的产品需求大于国内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优势,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企业的国家竞争优势; 如果本国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有利; 如果本国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的需求攀比,本国产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而且改进产品的能力强,则有利于该国竞争力的提高。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 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是创造出来的。 一国的竞争优势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 企业因压力和挑战才能战胜世界的竞争对手而获得竞争优势。 它们得益于国内实力雄厚的对手、勇于进取的供应商、要求苛刻的客户。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市场国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的作用随着竞争的基础越来越转向创造,对知识的吸收不断增强。 国家的优势通过高度地方化过程产生和保存,国民价值、文化、经济结构、制度、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均有助于竟争的成功。 各国的竞争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别,不可能有国家会在所有的产业都有竞争力。 各国有可能会在特定的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这些产业的环境往往最有动力和最富挑战性。
国家竞争优势模型
基本观点: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竞争优势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态
一国优势企业的发展四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
投资推动阶段
创新驱动阶段
财富驱动阶段
意义与局限
新新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