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
包含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基础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准备、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学前儿童行为指导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教资:教育目的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 第一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基础理
一、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概念
观察 :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行为 : 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学前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
(一) 环境的自然性
(二) 借助观察工具
(三) 记录的客观性 : 观察者在记录时切忌将客观事实与主观想法混淆在一起,应区分开来,以免形成心理暗示和导向。
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种类
(一)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指直接通过人的自然器官,如眼、耳等考察研究对象,获得观察资料的方法。
间接观察主要是通过借助观察仪器,比如照相机,录音笔等,间接的观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二) 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指幼儿教师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在活动中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不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只是旁观,观察较冷静客观。
(三)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四) 全面观察和抽样观察
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涉及的范围较广,比较容易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但由于观察者的视野有限,对观察者要求比较高。
抽样观察又叫重点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场景、时间、人、活动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涉及的范围较小,观察细致,操作比较容易,对观察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取样上。
(五) 定期观察和追踪观察
四、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目标
(一) 了解学前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
(二) 评价学前儿童的发展状态
(三) 促成学前儿童达到发展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准备
行为观察的理论准备
1、精神分析理论
2、行为主义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
4、人本主义理论
行为观察的技术准备
1、明确观察目的
2、选定观察对象
3、确定观察内容
4、确定观察范围
①时间取样
②地点取样
③追踪观察取样
5、拟定观察提纲
6、选择记录方式
行为观察的心理准备
1、要警惕以下几项,可能影响我们判断的因素
①自我中心
②过去经验
③情感偏好
2、需要注意的地方 : 科学的观察要求观察者长期、系统的观察,而观察学前儿童是一项需要极强的耐心和专注力的工作,要求观察者投入自己对教育和对孩子的爱,在枯燥中体会快乐,享受观察的过程。
行为观察的物质准备: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实施之前,首先至少需要准备好本子和笔。
第三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方法
描述法
1、实况详录法
①优点:
能提供观察当时所发生的全部实况,详尽
能永久保存资料
获得的记录资料可用于多种目的下的各种分析
②缺点:
耗费精力和时间。
对观察者要求高。
③适用性:
一般在需要对某幼儿或某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时运用。
2、轶事记录法
①概念: 轶事记录法又称“记事法”,是指观察者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按照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连续、详细的记录,以供日后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②优点 :
是最方便灵活的观察方法。
能提供幼儿行为的详细资料。
能够探讨影响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
记录资料可以长期保存。
3、日记描述法
①概念: 日记描述法是观察者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学前儿童长期跟踪,反复观察,并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或教育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是最早研究学前儿童行为的主要方法。
②优点:
能够提供长期的、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资料往往真实可靠。
③缺点:
需要观察者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主观性较强,样本研究缺乏代表性,难以大范围推广。
图表法
(一)追踪观察法。
(二)社交图形法。
取样法
(一)时间取样法
①优点
效率比较高。
不同的观察者之间容易取得一致性。
能够提供与量有关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②缺点
只适用于观察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行为。(每15分钟至少发生一次。)
无法记录行为及其背景的详细情况。(行为内容,行为演变,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行为发生的背景。)
只能测量行为发生的频率。
需取得足够数量的观察以确定行为具有代表性。
会发生观察者期待某种行为发生的情况。
③适用性: 主要用来测量明显的行为发生频率,不研究或很少用来研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二)事件取样法
①概念: 事件取样法是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或事件完整过程的方法。
②优点
简便、实用。
适用于那些并不是频繁出现的行为。
可以研究行为经常发生的行为。
③缺点
缺乏测量的稳定性。
无法保持行为的完整性,缺乏行为发生的资料背景。
不适用于研究不经常发生的行为。
④运用
明确要观察的行为,下操作性定义。
了解所要观察行为的一般特质。
评价法
(一)等级评定量表: 等级评定量表是由观察者对学前儿童的某些行为表现,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评定,称为评定记录。
(二)行为检核法
操作简便易行,容易使用和达到效果。
适用范围较广。
诊断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测量进行干预后产生的效果。
②缺点: 只是对行为是否产生进行记录,缺乏详细的记录。
第四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学前儿童行为指导
行为观察对幼儿教师的意义
(一)行为观察是幼儿教师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尊重与热爱学前儿童的前提。
(二)行为观察可以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前儿童发展。
(三)行为观察的技能是衡量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于观察的学前儿童行为指导
(一)学前儿童行为指导的原则
主动指导原则。
指导过程性原则。
指导的适宜性原则。
(二)写进儿童行为指导的方法
角色扮演法。
行为调控法。
榜样示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