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逻辑思维, 只要五步
逻辑思维, 只要五步:Step 1金字塔图——组织语言,快速表达;Step 2“并列型”还是“串联型”——把理由连接起来;Step 3 MECE分析法——消除遗漏、避免重复;Step 4运用“树状图”分解深挖;Step 5运用“矩形图”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编辑于2021-10-20 20:38:43逻辑思维, 只要五步
第1章 理清思路, 表达自己的技巧
Step 1 金字塔图——组织语言,快速表达
3个理由支撑结论,构成“金字塔”的形状
怎样表达更容易理解——“论点→结论→理由→行动”
如:“A公司的智能手机非常便宜。虽然B公司的产品也不差,但是A公司的功能足够了。同时C公司……” 这样说话,问题应该出在以下4点上: ①原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不知道论点; ②最终也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不知道结论; ③凭什么这么说,不知道理由; ④他希望我做什么(或他想做什么),不知道行动。 所以,从①开始按照论点→结论→理由→行动的顺序阐述, 无论谁都能很好地阐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论点)“关于营业部导入智能手机一事。” (结论)“我觉得应该导入A公司的产品。” (理由)“因为从功能、价格、安全性等方面来看,A公司的产品都是最优秀的。” (行动)“若能获得批准,将进行具体的导入计划。” 像这样在金字塔图的 “结论”前面放“论点”, 后面放“行动”的话, 表达出的内容任何人都很容易理解。
用“论点”明确主题,用“行动”确保实行
按照论点→结论→理由1→理由2→理由3→行动的顺序说:
按照 论点→结论→理由→行动的顺序的表述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工作交流中。 如果在平时的交流中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按照这个顺序表述能便于对方理解。 从下面的事例就可以看出,在制作纠纷报告时冗长地说很多情况, 与按照顺序表述之间的差异性。 ·冗长的状况报告 “出货的收纳箱UX好像是次品。”(状况) “客户打电话过来投诉。”(状况) “送货的司机说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问题。”(状况) (持续着毫无止境的状况报告) ·有逻辑性的报告 “收纳箱UX中出现次品,客户很生气。我们该如何应对。”(论点) “我觉得应该马上把新的收纳箱UX寄给客户。”(结论) “修理已出货的收纳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理由1) “最优先的事情是保证不能让客户对我们失去信心。”(理由2) “从成本上来看,寄出替代品和其他方法没有太大差异。”(理由3) 像这样,明确了表述的顺序就能让我们的报告变得清晰有条理。
提案、忠告、交涉等情况:
如何开始你的谈话——找到论点
为了明确论点, 在说“问题点”前先说“情况(或背景)”。 先阐述听的人能够理解的“情况、背景”, 这样便于听的人顺利地进入话题。 例如,“(情况)去年开始的新事业的进展状况并不理想。(问题点)该如何推进新事业?”用这样的形式明确论点。
论点由“情况+问题点”构成
为了让听的人站在和自己共通的前提条件下, 就需要注意从对方能够理解的情况开始阐述。
考虑的问题需要有意义
工作相关的论点(问题点)的类型有以下3种。
另外,还有回答是yes/no类型的论点。 譬如,若论点是“这是真正的原因”, 那么在结论之前就会先说“是”或“不是”。 论点应该是“有思考意义的内容”。 有意义的论点就应该是“能联系到行为的问题”。 没有意义的论点则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譬如,“这个项目是因为谁而失败的”这种论点就完全没有建设性。 要联系到如何解决问题,就应该是该如何重整这个项目(检讨解决方案)、这个项目未能顺利开展的原因是什么(查明原因)这样的论点。
①“原本什么是问题?”(提出问题:what)
②“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查明原因:why)
③“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检讨解决方案:how)
在思考论点时注意主题和w、h系疑问句
关于加班(主题)想要表达什么
养成发言前不马上思考结论, 而先思考论点(问题点)的习惯。 窍门就是一边问自己 “论点是什么,有思考意义的问题点是什么”,一边思考。
结论
结论和论点的关系 结论是论点的回答
如果论点明确,结论也会变得容易阐述。 阐述方式是用“××是××”这种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判断句来表达。
但是在日常口语表达中,经常会省略主语。例如,论点如果是“为什么经济不景气,加班时间还是不断增加”,结论则会成为“(经济环境不景气加班却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准备提案的时间增加了”。
结论和理由的关系: 把你最想说的作为结论
如果你有很多内容想要阐述, 那就思考一下什么是你最想说的, 把这个作为结论。 然后,试着像堆积石块一样, 思考如何堆叠剩下想说的内容使最上面的成为结论。 举例而言, 你想阐述的内容有 “怎么都无法拿下这个项目” “接受订单上需要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提案” “准备提案的时间增加了” “改善提案需要时间”,等等。 确定其中最想说的内容,然后像这样组织语言就能变得容易理解。 “(结论)加班没有减少是因为准备提案的时间增加了。 (理由1)因为怎么都无法拿下这个项目。 (理由2)我们想要在接受订单上提出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提案。 (理由3)但是,改善提案需要时间。”
结论和论点的3种组合方式
虽说结论是论点的回答, 但是论点和结论的组合方式有哪几种模式呢? 在工作中,主要会用到的论点是 “提出问题”“查明原因”“检讨解决方案”, 因此结论大多有这3种模式的回答。正因为论点的说法不同,所以就产生了 “问题是××” “原因是××” “解决方案是××”的模式。
·提出问题:what
(论点)“客户的投诉增加,问题是什么?”
(结论)“问题是产品的不良率提高了。”
·查明原因:why
(论点)“为什么产品的不良率提高了?”
(结论)“原因是检查产品的员工判断有差异。”
·检讨解决方案:how
(论点)“如何能消除判断的差异?”
(结论)“解决方案是分析投诉的内容,然后明确良品的基准。”
yes/no模式
(论点)“礼仪培训是减少投诉的解决方案吗?”
(结论)“不。产品的品质管理需要重新思考。”
论点和结论无论先决定哪个都要成组来考虑
注意!结论和论点不要偏离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①结论和论点之间产生偏差,
(论点)“全体员工是否应该使用新的SNS。”
(结论)“应该导入安全性较强的C公司的SNS。”
(论点)“销售为什么不输入商品的预估数据?”
(结论)“输入的方式应该设计得更简单。”
②说的人觉得结论过于理所当然而没有任何提示
对方做着似是而非的说明, 你心里却想着“这个我知道,但是你到底想说什么”。 所有的人都想清楚地知道解决方案, 但是说话的人却不断地在阐述问题点或原因, 让听的人很焦虑。
若想要说得更具体, 就发现之前的结论变得不那么理所当然了
“结论”放在最前!有时放在最后,听的人会疲倦
听的人是比较心急的,想早点听到结论
什么时候结论放在最后说比较好
阐述严重结论(降级或调职等)时, 先说状况(理由)让对方推测结论, 让他有个心理准备的时间。
(论点)“想说明一下在下期的组织构成中你的职位。”
(理由)“众所周知,现在国内市场在持续缩小。”
(理由)“从3年前开始在泰国和印度开办的事务所发展良好。”
(理由)“接下来应该开拓的市场是巴西和俄罗斯。”
(理由)“社长表示希望把精英人才投入巴西市场。”
(结论)“那边公司的力量较弱,会比较辛苦,但还是希望你能去巴西上任。”
在教导年轻员工时,给其思考结论的时间
理由
把理由归纳成组,更加清晰明了 一般情况整理2~3个,开始最多4个
在说服别人时可能觉得理由越多越好, 但是信息过多的话,听的人会十分吃力。 尽可能地整合相似的信息, 分成3组左右(2~4组)之后再阐述。 例如,在以下的论点和结论之后: (论点)“办公室的清扫工作该委托哪家公司负责呢?” (结论)“我认为××清洁公司比较好。” 不停地说着各种理由…… (理由)“咖啡洒地毯上后,一通电话……成本是……而且有区域经理……满足度……并且用的机器材料有自身特点……在员工培训上……” 这样阐述理由根本就看不出重点。 于是,将这些理由分成3组。 “有3个理由。” (理由)“第一,清扫技术在行业内处于前列。最新式的……” (理由)“第二,拥有完善的跟踪体制。每个办公室……” (理由)“第三,成本的合理性上也和其他公司差不多。在使用情况上……” 为了把理由装入对方的脑中先做3个箱子,把信息灌入其中。 用这种方式进行说明应该能便于对方理解。
对于认同感不强的理由,补上“理由的理由” 用数值、数据、事例等补充“理由”
把什么作为理由更让人信服
理由应该是以事实为基础而形成的, 但是很难决定用什么作为事实说明比较好。
“数字/数据”作为事实是最可靠的
比如“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78%的消费者喜欢B型”或者 “K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45%”, 只要数字没有错误就能成为有效的理由。
“一般常识”和“事例的积累”。
这种理由很难让人有100%的信赖感, 因此如果信赖度能达到70%~80%就可以作为理由使用。
“一般常识”就是类似于 因为供应量增加后价格会下降, 因为比起现场贩卖,网络贩卖更能控制成本。
“事例的积累”则是 因为加藤、山本、铃木都在客户处听到客户说H公司的产品更便宜、功能也更优秀, 或是因为在过去的5年间,我每天和客户接触,他们大多认为卖得最好的产品是这个标准型。
“已被决定的判断”和“制度/公司内部规定”
“已被决定的判断”就是 在董事会上已做出事业统合的决定
“制度/公司内部规定”指的就是 因为根据公司规定所有员工入社前3年要积累现场经验、 根据禀议规定100万日元以上的需要部长批准。
二八原则
因为不是叙述物理性的法则, 因此有70%~80%的信赖性就可以了。 但是需要有意识地常常问自己 “这个可以作为事实吗”。
如何让不确定的“预测”有说服力
有连续性的事项用过去的数字
“专家的意见”或“收集到的新闻”
譬如 “因为我调查的5位经济学者都预测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在今后的5年都会在×%以上”, 这样一来这个理由就很有说服力。
根据对方的情况调整论述的繁简
如何确认支撑结论的理由是否恰当, 可以用前文中所讲的“因为”“所以”来看结论和理由之间的联系。 即便如此,有时在听别人叙述时,还是觉得很难理解, 这很可能是结论和理由的距离过远的原因。 以下是一家办公家具销售公司对客户的家具布局提出的建议。 因为“(理由)客户的问题是各部门间的合作不足”。 “(结论)建议做成自由位置的办公室。” 大家应该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吧。 如果是办公家具的专门人士,可能只凭这些就能听懂,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根本不知所云。 于是,再加点理由,让说明变得更加详细周到。 由于“(理由)客户的问题是各部门间的合作不足”。 因此“(中间的理由)若各部门能自由交谈就能解决”。 因此“(中间的理由)若能把座位设定为能自由移动的话就能便于和其他部门的人谈话”。 “(结论)建议做成自由位置(能够自由移动家具)的办公室。” 这样一来,话与话之间就能联系起来了。 为了让表达方式容易理解, 就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对方的情况, 思考在说结论之前留出多少空间(省略理由)来说明比较好。
过于省略……不太懂……
过于啰唆……想睡觉……
理由不当的3种情况
第一个是理由用“个人的想法或感想”的情况。
譬如, 因为“(理由)我对他们十分期待”, 所以“(结论)一定能够完成定额的”。 “期待”是个没有根据的个人想法,因此作为理由是不行的。
第二个是理由用“语言的反面/换个说法”的情况。
譬如, 因为“(理由)至今还未进军儿童服装市场”, 所以“(结论)应该进军儿童服装市场”。 因为“没有进军”, 所以“要进军”,这是把话反过来说的。 通过文字就能发现经常在日常会话中听到这种奇怪的语言反面/换个说法。
第三个是理由的“因果关系含糊不清”的情况。 A是由原因而得出B的结果时,A和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也有因果关系含糊不清却仍作为理由使用的情况。
比如, 因为“(理由)着装随意的公司业绩比较好”, 所以“(结论)若着装上比较随意,业绩应该会提高”。 也许业绩良好的原因并不是着装随意吧。 不过,如果你的思维方式和说话的人是一致的, 可能听了这话会觉得很正确没有问题。
行动
Step 2 “并列型”还是“串联型”——把理由连接起来
结论和理由的两种链接方式
通过找出理由的共通点推测结论:并列型
依照一定的规律得出结论死:串联型
并列型的缺点
显得主观
经不起例外
串联型的缺点
若依照的规律有错则全盘皆错
串联型的规律是由并列形成的
别被无规律的“假串联型”骗了
灵活使用串联型、并列型
Step 3 MECE分析法——消除遗漏、避免重复
MECE分析法让理由无遗漏、无重复
何为无遗漏、无重复
多种无遗漏、无重复的分类方法
3种MECE状态的表达方法
MECE分析法是运营框架缩短时间
有些框架在平时就会无意识地使用到
用公示解决遗漏
MECE分析法地4种制作方法
用对方法能够信服地理由进行MECE分析
如何无重复、无遗漏地找到对方感兴趣地理由
7个实践篇
标注
基本1 工作中什么时候需要逻辑思维
报告、联络、指示、建议、说明、提案、 交涉、会议中的发言、事故应对等等。
需要逻辑性语言的场合
·报告(例:向上司汇报市场调查的结果时)
·联络(例:通过邮件向公司内部传达展示活动的内容时)
·指示(例:下达希望明天需要准备好的事项内容时)
·建议(例:要求部下改变做事方法时)
·说明(例:导入新的IT系统,在公司内部说明会上说明时)
·提案(例:在董事会议上提出企划案时)
·交涉(例:要求缩短产品的出货交货期时)
·会议中的发言(例:关于议题阐述自己的意见时)
·事故应对(例:出现失误,阐述处理方法时)
并不一定需要逻辑性语言的场合
·商量烦恼之事(例:和有烦恼的同事聊天时)
·提出想法(例:新商品的构想讨论时)
·信息交换(例:分享各地区市场的动向时)
就是需要得出“结论”。想要说话有逻辑,就必须有结论。 无论传达什么信息,都是为了让对方知道“结论是什么”。
基本2 逻辑性语言所需的3个重点
①有结论;
②有理由;
③将结论和理由联系起来。
基本3 理由和结论没有联系,让人不知所云
基本4 用“因为”“所以”等连接词,让理由和结论更明确
基本5 没有结论的沟通,对方可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经常听到部下向上司报告时,只说情况(也就是理由)没有说结论。 部下没有整理自己的思绪,把现状原封不动地告诉上司, 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想让上司给出判断(结论)。 譬如,大家认为以下报告的结论是什么呢? 部下:“合作方提出要求,想要变更会议的时间。”(理由) 上司猜测“他想要我告诉他我的时间安排吧”,(结论) 如果是这种程度的猜测还不会产生太大的误解。 下面的情况又如何呢? 部下:“课长,工厂打来电话说原本明天要送到客户那里的商品来不及出货了。”(理由) 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呢(结论是什么)? 可能是“课长,你能和我一起去客户那儿道歉吗?”(结论A) 也可能是“我马上去客户那儿道歉。”(结论B) 还可以理解为是“课长,麻烦你去工厂交涉一下。”(结论C) 或者“我现在马上去工厂进行交涉。”(结论D) 不说出结论而让对方去思考,说的人会比较轻松, 但是对方理解的内容并不一定如你所想。
基本6 在会议上说的“我反对”只是结论而非理由
若知道理由,对方的处理方法也会随之改变
【注】
目录超棒
对于序章中提出的三个案列,分别用后面的两章内容提出解决方案。具体地:
1、不会准确表达 —— 第一章 step 1、2、3
2、没有经验的工作不会做 —— 第二章 step 4
3、做需要思考的工作时,花大量时间却无法得出结论。 原因:缺乏找出关键点的能力及没有得出结论的评估能力。 解决办法:step 4 & step 5
所以,阅读此书,你会发现很多东西自己之前或多或少已经在接触,建议先读题目,看着熟悉地,已经在实践地可以过了,不用过多浪费时间再次阅读。 针对性的阅读那些没见过的概念即可。
序章 让所有人 学会逻辑思维法
其1 不知逻辑思维法而吃亏的3个案例
①只有和亲近的人才能顺利工作;
②做没接触过的工作时,很多事情都无法顺利完成;
未接触的工作也需要按照 明确问题→查明原因→检讨解决方案 这样,工作就能条理清晰地进行下去。
③做需要思考的工作时,花费很长时间却仍得不出结论。
缺乏找出关键点的能力及没有得出结论的评估能力
其2 “表达”和“解决”所需要的逻辑思维法
①整理想法后表达(逻辑交流);
“整理想法后表达”看上去是“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向对方传达的方法”两个步骤, 实际却是“用结论和理由做成金字塔图”这一个步骤。 《金字塔原理》的作者芭芭拉·明托在书中写道: “作者将自己的想法组成金字塔构造的过程, 无非就是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过程, 同时也是想要写出让读者易懂的文章的过程。”
如果能够带着答案去整理想法,则可以使用 “1.金字塔图(金字塔构造)”
②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有逻辑地解决问题)。
如果还没找到答案,问题较复杂,还不清楚解决方案时,则可以使用 “2.树状图(逻辑树)”。
其3 5个日常工作中常用的逻辑技巧
☆“整理思考方法后传达”所需要的技巧
第1个“金字塔图(金字塔构造)”
→组织语言,表达自己时使用,这是最重要的技巧。
第2个“并列型(归纳法)”和“串联型(演绎法)”
→理清头绪和关系的两种连接方法。
第3个“互斥、完全穷尽(MECE分析法)”
→无遗漏、无重复的意思。确认金字塔图中的理由有没有遗漏或重复。(MECE分析法是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无重复且整体上无遗漏”的简称。)
☆“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所需要的技巧
第4个“树状图(逻辑树)”
→为了分析原因或解决对策,找出关键点和切入点时使用。
第5个“矩形图(评估表)”
→用评估项目对原因或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决定时使用。
(实际上第3个的“MECE分析法”也可在这里使用。)
概要
其4 把专业术语转换成日常用语
无法进行逻辑思维的人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没法做”而马上想要逃避。
努力完成从没有做过的工作,这不正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吗? 希望大家能抱着“知道了,虽然没有做过,但我会尝试一下”的心态。
第2章 思考问题 的解决方案
Step 4 运用“树状图”分解深挖
明确问题
查明原因
检讨解决方案
思考方法
Step 5 运用“矩形图”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如何轻松做决定
制作狮子举行图或举行图表
矩形图帮你更快做出决断
使用3个以上评估项目制作矩形图表
使用两个评估项目制作十字矩形图
树状图深入挖掘,运用矩形图来评估地方法1、2
评估和直觉产生偏差时,确认有无遗漏地评估项目
前言 不懂逻辑思维的悲剧 ——“为什么谁都不肯协助我呢?”
从“对方的视角”整理思绪、思考。
目的
让读者“掌握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技巧, 可以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就能用到”。
制作: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