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流行 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归根结底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本图总结了相关知识。
编辑于2022-06-26 22:11:01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19世纪文 早期 浪漫主义学
浪漫主义文学
产生背景
社会政治背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思想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
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法国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浪漫主义的三个浪潮
1798-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成第一个浪潮
第二个浪潮从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
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雨果为首的一大批作家纷纷涌现
思想特点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浪漫派作家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宣扬时代新精神
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主要特征
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
反对古典主义只注重描写历史题材和宫廷生活,而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淳朴生活,歌颂和赞美大自然
善用对比和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重视丑的审美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重视民间文学、民族传统,创造了诗体长篇小说
忧郁感伤的情调
总之,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欲望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束缚的强烈的个性主义愿望
德国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先导
善于体悟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热衷于描写离奇怪诞充满神秘色彩事物,与宗教、神秘主义联系密切,具有浓厚悲观情调
前期
学具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神秘虚幻和恐怖怪诞的色彩浓厚
“耶拿派”
否定一切客观规律和法则,主张打破文艺中的一切界限,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鼓吹文学和宗教相结合,把诗人的主观作用强调到了可以超越客观现实的地步
施莱格尔兄弟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倡导者与奠基人
1789年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扬浪漫主义的理论主张,首先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名称,创立了“耶拿派”诗论
诺瓦利斯《夜的颂歌》
以死亡与黑夜为主题
通过对已亡情人的怀念,歌颂了永恒的黑夜与死亡,同时也在表现了对个体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在表层的悲观情绪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执着
路德维希·蒂克《民间童话集》
后期
重视民间文学,批判倾向有所增强
“海德堡派”
克莱门斯·布仑塔诺 阿希姆·封·阿尔尼姆
整理民间文学
收集编撰了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
宣扬天主教和美化封建制度,思想上具有中世纪倾向
霍夫曼
《金罐》《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小查克斯》
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
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人的命运往往受神秘莫测的力量控制
雅科布·格林 威廉·格林
童话作家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
突出表现了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和智慧,语言生动,富于幻想
克莱斯特
喜剧《破瓮记》
沙米索
《彼得·施莱米尔的奇妙故事》
海涅
英国
崇尚“自然”,表达的主要是人对自然纯真的人性的崇尚 、对被理性与文明压制下的人的自然情感与欲望的追寻
先驱
罗伯特·彭斯
《苏格兰方言诗集》
威廉·布莱克
《天真之歌》《经验之歌》
“湖畔派”
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具有反封建精神,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满,主张回到大自然,复兴宗法制
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开山祖师,“桂冠诗人”
《黄昏信步》《丁登寺》《序曲》《孤独的收割者》《杜鹃颂》《永生的了悟颂》《露茜》
《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柯勒律治)
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提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点
《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书,英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提出关于诗歌题材和诗歌语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学内容和形式问题
对情感和想象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强调则是对传统古典主义理性原则的直接挑战
热爱大自然,认为大自然有一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力量的作用,人在大自然中可以清除掉一切精神上的烦扰和污垢
开创了以歌颂大自然、描写内心世界为主的浪漫派诗风
诗歌“六大优点” (柯勒律治总结)
语言极度纯粹
思想感情明智而强烈
每个诗行、诗节都既有独到之处又有力量
完全忠实于自然界中的形象
沉思中包含同情,深刻而精致的思想里带有感伤
想象力丰富
诗风
不尚奇幻,以其宁静的沉思和富于想象力的风格写得真挚自然,亲切质朴,既注重自然的可感性而着意捕捉细节,又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掘感情宝藏,以取得新鲜感和奇特的效果
柯勒律治
《文学生涯》《文学传记》《莎士比亚论集》《论诗或艺术》《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克里斯脱贝尔》
在对立统一的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强调艺术应是主观与客观、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有机统一,而实现这种统一的黏合剂是诗人的想象
把离奇怪诞的故事写成逼真的现实生活,具有神秘色彩
强调形象思维,特别看中想象的力量。他认为想象力是诗人的最高品质,有了想象力,诗才有了灵魂
骚塞
《书斋咏怀》
“桂冠诗人”(用诗歌赞美反动势力) 长诗《审判的幻景色》,为暴君乔治三世歌功颂德
“恶魔派” “撒旦派”
蔑视传统,敢于斗争(“恶魔”指的是社会的叛逆者)
拜伦
性格魅力的核心是反抗
标志着英国文坛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由自然主义进入激进主义
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一种反叛精神,从此,诗歌的政治性、倾向性、批判性增强,起批判、号召的作用
创作的三个时期
欧亚漫游时期(创作初期) (1807-1811)
《懒散的日子》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的形象
厌倦纸醉金迷生活的青年漂泊者,不愿与丑恶为伍,希望从较少受到文明倾蚀的民族寻求纯真的情感
但事与愿违,随着游历日广,他认识到欧洲现实深刻的一面,他发现人生虚伪、事态炎凉、知音难觅,感到“旅人的心是冰冷的,旅人的眼是漠然的”
概括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及“神圣同盟”初期西方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不满现实但找不到出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却也不能和人民群众一起斗争,于是陷入悲观绝望当中)
诗中还贯穿了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我” “我”积极入世,热情洋溢,是一个目光犀利的观察家、思想深邃的批评家,也是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又善于斗争的民主斗士
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形象都带有明显的自传成分,既表现了拜伦世界观的矛盾,又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整体
东方传奇故事诗时期 (1813-1816)
“东方叙事诗”:《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
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
中心人物或主人公不是流放者就是流浪汉,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这是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矢忠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这些形象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反抗,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与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传奇叙事诗传奇色彩特别重,突出“奇”字,不现实,塑造了一些拜伦式的英雄,笔下人物和作者有一些对应之处,体现了拜伦的“理想化的自我”
意大利时期 (1816-1824)
《哈洛尔德游记》的末两章;长诗《塔索的哀歌》《威尼斯颂》《但丁的预言》;故事诗《别波》《马赛普》《岛》;历史悲剧《马里诺·法利哀诺》《两个弗斯卡利》《沙达那帕拉斯》等;神秘剧《该隐》《天与地》;讽刺诗《审判的幻景》《爱尔兰的化身》《青铜世纪》
《唐璜》
滑稽讽刺史诗,长篇叙事诗,诗体小说
该诗虽未完成,但以深厚的思想容量和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带有浓郁的传奇冒险色彩,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很有深度,流露讽刺的才华和锋芒
唐璜是一张白纸,社会上各种势力在他的感情世界里印下自己的痕迹
内容
第一章:戳穿虚伪道德,情欲苏醒了
写了原始情欲的苏醒和禁欲主义及虚伪理性的破产
少年唐璜挣脱了一切束缚,开始了灵魂自由的生活
第二章:现代文明外衣下的狼性
拜伦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现实:在欲望面前,人的本质是狼,西方现代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不过掩盖了人的这种狼性或为它提供更精巧的工具而已
第三章:返归自然的欢欣
第四章:在欲海与血海中保持贞洁
唐璜自始至终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不仅表现于对海黛的忠诚,而且表现于他从战争中救出小女孩,他细心保护她,决不玷污她的贞洁
拜伦在《唐璜》中所表现的爱是极其深广的:他爱山川大海,爱纯洁的女人,爱被压迫和被凌辱者,爱整个的人类
他表面的憎恨其实是对整个丑恶世界的一个坚硬外壳,外壳破裂了,溢出来的是滔滔不已的爱之河 太爱这个世界了,爱之至极就会对丑陋的统治感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至于渴望早日离开这个世界
《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驳论诗
掀起了文学或者说文学评论生活的一个浪潮,同时也开辟了一种新的传统
诗歌的艺术特征
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辛辣的讽刺性
雪莱
拜伦的反抗是由于具体的遭际所引起的,雪莱的反抗则更多是观念上的,抽象化的 使他的反抗显得苍白,不是血肉丰满、充满活力
第一个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理想
有席勒化的倾向,主张诗歌“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所以他的诗作个人化的东西很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语言家而存在,而不是一个诗人
预言家式的诗人,向人们预言理想社会
《诗辩》
认为诗人有异于常人的一种禀赋,诗人有一种神圣的疯狂,能够洞悉永恒的美,能够做精神上的立法者
《西风颂》 《云雀颂》
用象征手法歌颂自然界的西风,气势宏伟,意境幽远,寓意深刻
有明显的先知、预言色彩
诗句中有明显的号召、召唤色彩,口气像演讲的结尾
诗剧《麦布女王》《伊斯兰的反叛》《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诗剧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
肯定了埃斯库罗斯对普罗米修斯前半段的描写,却不赞同后面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妥协
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民和资产阶级民主派以暴力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精神以及对未来“大同世界”的向往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象征着“解放”和“大同”的英雄形象
推向高峰 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
济慈
《海匹里安》《安狄米恩》《伊莎贝拉》《四大颂诗》
四大颂诗:《夜莺颂》《希腊古瓶颂》《秋颂》《懒惰颂》
热爱古希腊艺术,认为现实是丑的,只有艺术才是美的,美就是真理
倾心于美的追求,赞美生活中的美,欣赏艺术中的美,崇拜所谓“永恒的美”
对美本身非常专注,不考虑其他事,对任何事物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带有浓烈唯美主义倾向,喜欢纯形式的东西
“济慈式的唯美主义”
济慈的唯美主义是包罗万象的
济慈要描述的任何东西都会让读者感觉化,使一切进入诗歌的事物都感性化、活生生的
感官化的意象(味觉、视觉、听觉意象),所写的东西都可感,产生可以闻到、摸到的错觉
在看到现实中的丑恶的同时,又企图以自然、艺术和感官享受构成一幅优美的生活图画,把这个想象的感官世界放在现实世界之上,让人们在现实的丑恶、悲惨之外,更多地注意它的另外一面,因为生活中毕竟还有美和美好的事物,这才是更高的真实
小说
司各特
《苏格兰边区歌谣集》《最后一个行吟诗人的歌》《玛米恩》《湖上美人》
《威弗莱》《修墓人》《罗伯·罗伊》《密得洛西恩监狱》《拉马摩尔的新娘》《艾凡赫》《修道院》《肯纳尔沃恩堡》
司各特1814年写出小说《威弗莱》,并由此创作出很大的一个小说体系,互相之间有联系,被称为“威弗莱小说”
“司各特式的小说”
把历史的真实与大胆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
开后世历史小说的先河
创作历史小说的方式
写地方色彩
使故事发生在很真实的氛围中
把地方色彩和民族性合起来写
细节描绘
对话描写
司各特的小说可以使人增加一些知识;提供一些消遣;但没有深入的对人生宇宙的思考,显得浮浅而表面,没有思想性;也没有对人性、社会生活、历史的深入体验
司各特对读者扮演的是说书人的角色,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能使故事曲折生动,向传奇化发展
1832年司各特的逝世,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象征性的结束
简·奥斯丁
“三寸牙雕”(司各特 ) “快乐的简姑妈”,作品中渗透着最本质的古典主义精神
第一个有全球影响的女小说家,她的创作在英国十八世纪小说和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智与情感的角逐中更加倾向于理智,对感情奔放的角色颇多微词,反对矫揉造作的感情
不写重大题材,只写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以理智去劫持感情,然后达到一种情与理的平衡 总是写一个很狭小的天地,几户人家,基本上围绕着婚姻嫁娶,尤其是婚姻动机来写
认为小说能够流露出智慧,能够对世态、人情有深刻见解,能够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
在游戏中培养出自己的文学才能,过着平静而淑女式的生活,写作活动有更多的自娱色彩,终生未嫁(“ 闺秀派”作家)
小说风格
平静、和谐、狭小
前期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桑觉说寺》
读者可跟从主人公对人物取好恶态度,毫不费力
主人公都是出类拔萃的,有一点灰姑娘的影子
轻快、幽默、流畅
后期
《爱玛》《爱斯菲尔庄园》《劝导》
主人公有一些弱点,主人公浑然不觉,读者却很清楚,是“傲慢”“势利眼”的东西
人物比较复杂,比前面有所成长
《傲慢与偏见》
一部女性主义的小说
除伊丽莎白外,其他的都是扁平人物,素描的、漫画的
延用了流浪汉小说的模式,有的结构比较松散
在小说艺术上有很大的推进
小说的发展更接近一种戏剧化的打开,其中对话能够看出人的个性、人的气质
是当时浪漫主义时代的不谐和音,是当时孤僻的一个现象
《理智与情感》《最初的印象》是《傲慢与偏见》的初稿
法国
男女作家文体的不同: 女作家往往话多太罗嗦,抓不到要害,碰到议论软弱无力,类似打架时拳头乱舞,并没有打到人 男作家往往简洁有力,一下击中要害
1800年《阿达拉》,是法国浪漫主义崛起的标志
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展现了渴望自由、热情奔放、张扬“自我”、个性主义的人文观念
早期
夏多布里昂
法国浪漫派开山的祖师爷,“教父”
《基督教真谛》
包括四个部分:《教理和教义》《基督教的诗意》《美术和文学》《信仰》
认为科学和文学都来自基督教,作家应该歌颂基督教
《阿达拉》
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的开始
奇特的遭际;命定的痛苦;过度的感伤
以异国风光为背景,描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男女青年阿达拉和夏克达斯的爱情悲剧,歌颂了基督教的圣洁和教徒的献身精神
有一种异国情调,受卢梭影响,写蛮荒的大自然,大异欧洲,显示浪漫派文学之奇
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和异国风光,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表现了“野蛮”和“文明”的冲突,宗教与爱情的矛盾、痛苦
真正能拯救这个世界的是基督教,但不是“狂热”、“愚昧”的宗教,而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督教
首开自然景色描写、写野蛮人、异国情调的风气
《勒内》
欧洲文学中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形象——勒内
提供了一种患上了世纪病的形象
旧的已破,新的未立,一种混乱的状态,人们没有依靠,没有固定的价值尺度,没有安全感,内心深处感到恐慌,不知何去何从,何为意义,何为无意义
勒内有一种因敏感、优越感而带来的厌倦情绪,认为自己比别人多感受到一些东西,是一种天之骄子、身负使命,但因时代大变而不能好好去做
开了患世纪病人的厌倦的情绪描写之风
《墓外回忆录》
通过狂野的人性、狂放的原欲之爱与宗教的尖锐冲突,显示了潜藏于人们心底的不可抗拒的人性之爱的美,说明了自然人性原本就是美的
斯塔尔夫人
《论文学》 《论德国》
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奠基
比较文学的先驱
《苔尔芬》 《柯丽娜》
关注妇女问题,风格清醒(卢梭的继承者)
两个女主人公身上都有斯达尔夫人自己的影子,都是新型的女性形象,她们有高尚的品格和对爱情的执着,非常有才华,走向社会,在社会上作为独立角色出现,不让须眉,却渴望感情,对感情的要求非常高,最终,庸俗、自私的社会风气和对妇女的社会偏见歧视,却把她们推向了悲剧的命运
从文学和宗教、民族、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研究文学,提出了社会环境制约文学、社会造就文学的唯物主义文艺思想,还论证了浪漫主义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贡斯当
《论宗教》
理性和信仰是相对立的,怀疑和信仰是人性中两个极端的方面
在理性的书中可以感觉到宗教是作者的需要——世纪病
宗教可以纳入心理学范畴,成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工具,但宗教是超越理性的,无条件的,需仰视的,不过是拿来作为一种平衡的工具罢了
《瑟茜尔》《红色日记》
《阿道尔夫》
精彩之处在于对阿道尔夫矛盾心理的分析
爱情和社会的矛盾
成就
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
塑造了很典型、深刻的人物形象,“三十岁的女人”形象
写爱情的全过程
拉马丁
《沉思集》《湖》
以咏唱缠绵悱恻的爱情和宗教思想为主,悲观色彩较浓
注重抒发内心感受,诗风朦胧、飘逸,开浪漫主义诗歌之新风
维尼
《古今诗集》《命运集》《狼之死》
表现一种与社会相对抗的孤傲坚忍的精神,富于哲理性,善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哲学思想
后期
雨果剧作《欧那妮》1830年上演,标志着法国浪漫派占上风的浪漫主义高潮运动的开始
四大诗人:雨果、缪塞、维尼、拉马丁(同时也写剧本)
缪塞
患了世纪病的“浪漫主义的顽皮孩子”
《西班牙与意大利》
爱情、孤独和痛苦是作品的基本主题
以清澈自然的诗句,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心中的彷徨苦闷、诘难思虑娓娓道出,形成一篇篇真切感人的“静夜思”
《四夜诗》
《罗拉》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为19世纪法国文学正式“建成”了“世纪儿”的人物画廊
“世纪儿”即“世纪病”患者,所谓“世纪病”是一种“无以名状的苦闷感觉”
主人公们的世纪病在19世纪20-30年代的法国青年中是一种流行病、传染病,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这一代人,在光荣的时代已成往事,新的曙光尚未显现的尴尬中,蹉跎岁月,消磨人生,虽在不断忏悔,但又无力走出困境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带有更明显的自传性质 由“情”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色彩较重、带有诗化意味
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塑造了一个“世纪病”形象沃达夫
莎士比亚式的剧本《罗朗萨丘》
在人物复杂、反映社会深、广度方面都要超过雨果
罗萨朗其奥扮演暴君的狗腿子,内心世界非常复杂,一直在误解与被误解之中,展示出一部人世间的大悲剧
喜剧《勿以爱情为戏》
乔治·桑
《康素爱箩》《安吉堡的磨工》《魔沼》《安东纳先生的罪孽》《祖母的故事》
《木工小史》
第一部以空想社会主义组织成员为主角的小说
从妇女问题小说到社会问题小说,再发展到田园小说
从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所描写的主人公多为下层人民,表现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与痛苦
爱情是超脱传统观念和阶级的障碍
描绘细腻,文字清理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雨果
法国重要的民族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被誉为一个民族的良心、正义的化身、社会的良心,是德高望重的祖父级人物
一方面是保皇派,倾向共和,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是19世纪杰出的人道主义者,以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是他判定善恶美丑的基本准绳
后来人道主义立场越来越明显,并且用人道主义考察判断一切事物,雨果是天生的领袖
创作的三个时期
创作的初期 1820年-1930年
《〈克伦威尔〉序言》
法国浪漫派第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个宣言,雨果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
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830年《欧那尼》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
《颂歌与民谣集》《铜柱颂》《玛丽蓉·德洛尔姆》《冰岛恶魔》《布格·雅加尔》
诗歌、戏剧的创作时期 1831-1850
五部诗集:《东方集》《秋叶集》《晨夕集》《心声集》《光与影集》
六部戏剧:《国王取乐》《吕客莱斯·波基亚》《玛丽·都铎》《安日洛》《吕依·布拉斯》《城堡卫戎官》
流亡时期 1851年-1870年
《笑面人》《九三年》《莱茵河游记》、《见闻录》《一件罪行的始末》《小拿破仑》《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奇》《林园集》《凶年集》《祖父乐》《精神四风集》
《巴黎圣母院》
人同社会搏斗的一部史诗
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典型的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小说
以爱斯美拉达为中心,以一系列的对比展开艺术构思,将一场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表现得淋漓酣畅又曲折有致
爱斯美拉达——克罗德副主教——敲钟人喀西莫多形成了“三角轴心”,是全书的核心部分
爱斯美拉达是至美的典型,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她洁白无瑕,光彩照人
克罗德则是披着宗教外衣、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他觊觎爱斯美拉达的美貌,无耻地企图占有她,他卑鄙的淫欲成为爱斯美拉达灾难的根源,他假借上帝的手,残害着人间的美,直至一次次将她逼向死亡
喀西莫多在爱斯美拉达与克罗德的冲突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也是雨果创造的最具有浪漫特色的人物之一,畸形、丑陋是他突出的外在特点,善良、真诚是他内在的本质特征,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高尚而真诚,他外在的丑将他内在的美反衬得更加突出更加伟大,喀西莫多的怪异形象和神秘踪影,大大强化了小说的浪漫气氛
《海上劳工》
人同自然搏斗的一部史诗
《悲惨世界》
雨果篇幅最长、写作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作品,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是雨果创作的顶峰,是人同社会搏斗的一部史诗
一部史诗性的小说,小说体的史诗,一部“苦难的人们”的史诗,人道主义的史诗
写作主旨:为穷人鸣不平
小说共分五个部分:《芳汀》《柯赛特》《马吕斯》《卜占梅街的儿女情和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
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命运为主线,纵横捭阖,舒展开一幅19世纪前30年法国社会的壮丽画卷
作者以博大的胸怀,对苦难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命运,是一份份血泪的控诉
此前的法国文学,还没有过如此集中地表现下层人民苦难的作品,而这一切悲剧却是发生在“文明鼎盛时期”,这正是对人类文明的嘲讽,是对现代文明制度的有力批判
这部小说最令人困惑、最引人争议的是关于“感化”的话题 冉阿让一生有两次关键性的“感化”:一是他被卡福汝主教感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二是他感化了沙威,使沙威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文字流畅潇洒,意象鲜明,修辞独特,风格雄健遒劲,瑰丽多彩,自成一格
雨果的戏剧对于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来说破坏性较强,但水平赶不上缪塞,他的剧作诗化,不讲究结构,主观色彩非常浓烈
在诗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功能(抒情、讽刺、写景、咏史、哲理沉思)
富于激情,风格豪放阔大
将对照原则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效果突出
雨果在修辞上大量运用同位语隐喻
想象力丰富,诗歌意境绚丽多彩,夸张离奇
诗歌语言丰富多彩、韵律运用自如
小说中浪漫手法的运用
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
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
力图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去再现社会和历史
小说具有情节的传奇性
注重心理描写
善于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令人惊叹
大仲马
《三个火枪手》
《基督山伯爵》
情节曲折、对话生动、形象鲜明
典范的浪漫主义通俗小说
小说以历史为背景,渲染主人公的冒险奇遇,情节离奇曲折,在浪漫奇遇和真实背景相结合中表现法国社会风貌
热拉尔·德·奈瓦尔
《火的女儿》中的《西尔薇》
1843年,雨果剧作《伯爵的城堡》上演失败,标志法国浪漫派的尾声
俄国
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茹科夫斯基
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受感伤主义影响,善于描写人的内心感觉、梦幻世界和自然风光,也善于从俄罗斯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
《俄国军营的歌手》《柳德米拉》《斯维特兰娜》《十二睡美人》
雷列耶夫
《公民》《沃伊纳罗夫斯基》《北极星》《致宠臣》《沉思》
《伊凡·苏萨宁》
依据史实,歌颂了关心祖国命运并在斗争中献身的爱国者
普希金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后期则转向现实主义
莱蒙托夫
普希金在文学上的继承人
《诗人之死》《童僧》《恶魔》《帆》《高加索》《波罗金诺》
《当代英雄》
毕巧林
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既有贵族的恶习,又不随波逐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和自己
渴望有意义的生活,又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描绘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否定性图画,表现了反农奴制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社会和那一代人的命运的看法
是一部在社会内容和心里内容的描写上都十分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 开俄国小说心理描写的先河
美国
1775年-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揭开了美国历史第一章 其间1776年7月4日,以杰弗逊为首的美国民主派发表的《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因其强调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争取和歌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解放
爱默生、梭罗
超验主义理论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主张
前期
早期浪漫主义具有单纯、明朗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体现的乐观主义和幽默机智是美国式的,带有这个新兴国家的明显特征,但与欧洲同期作品相比,缺乏思想的厚重,艺术表现仍显稚嫩
欧文
"美国文学之父"“欧洲文化之子”
《纽约外史》
《见闻札记》
汇集作者众多的散文杂感故事
具有美国本土的生活气息,浪漫主义色彩很浓
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创作的传统
库柏
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美国的司各特”
《间谍》
以独立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
《开拓者》
开拓了西部边疆题材
《皮袜子故事集》
边疆传奇小说
《最后的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杀鹿者》 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描写的是美国西部边疆,故事曲折离奇,充满西部原始森林的恐怖气氛以及印第安人生活的神秘莫测的幻景
《水手》
开创了美国文学中的航海题材
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
描写了美国自己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以崭新的内容勾勒出美国这一新兴国家的面貌
布莱恩特
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始人,“美国的华兹华斯”
反对文学的功利性,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以艺术美引起审美的快感
爱伦·坡
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升华,美的语调是哀伤,诗歌要突出音乐美
诗歌《乌鸦》
创作了最早的推理小说,是美国哥特式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创始人
《述异集》
描写超自然的恐怖、神秘和死亡、尸体与腐朽、残忍与罪恶、宿命
小说情节富于戏剧性,注重细节描写,推理合乎逻辑
后期
霍桑
心理小说的开创者
《范肖》《重述的故事》《古屋青苔》《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福谷传奇》《玉石雕像》
《红字》
不再单纯地强调人心中的恶,展示这种恶,而更着重于揭示社会的罪恶
小说从公开的罪恶到隐蔽的罪恶,从为宗教、法律所不容的罪恶到为道德所不齿的罪恶,多方展示,层层挖掘,既重复着人人心中皆有恶的主题,也对夫权、教权、政权社会的残酷和不合理提出了批判
增加了恐怖小说、哥特式小说的元素,还大量使用象征、暗喻的手法,并深入探析人物的内在心理
多方面的借鉴和发展,使霍桑的小说既是充分浪漫主义的,又显示了超验和超前的特点,成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
霍桑的短篇小说就像是一个个“传奇”,神秘而诡异,都有一种十分神秘的气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小说构思常围绕“罪”与“恶”,直逼人物隐秘的内心深处,制造出一种惊人的震撼力
惠特曼
美国的民族诗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草叶集》
既是惠特曼自我心灵发展的史诗,又是美利坚民族发展、成长的史诗
“草叶既是生命力的象征,又是发展的象征,还是民主的象征。
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思想十分丰富、复杂,其基本主题可以归结为:自我、创造、民主
风格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在艺术形式上的革命性贡献是大胆打破了传统诗歌格律,创造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总体结构严谨,有章法可循
麦尔维尔
前期
《泰比》
根据作家1841年到达努库希瓦岛和泰比人一起生活四个星期的经历所写成
描写了努库希瓦岛上泰比人天真的田园生活,抨击了资本主义国家借传播基督教之名实行殖民政策的丑恶行为
《奥穆》
《泰比》的续篇,描写了作家1842年到塔希提群岛和马吉萨斯群岛生活近一年的经历
《马尔迪》
描写南海生活,用一种融浪漫讽刺和哲学议论为一体的笔调将真实的冒险故事描绘了出来
《莱德伯恩》
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航海的经验及他在利物浦港贫民窟的见闻
《白外套》
根据作家当海军的一段经历写成,主要描写美国海军军舰上的生活,对海员受鞭笞的野蛮惩罚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部小说最后使美国国会通过法令废除了体罚制度
早期作品主要是以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国风土人情为主,作家以通俗小说作家而闻名于世,在麦尔维尔的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既有对资本主义虚假文明的揭露,也有对海员悲惨遭遇的同情;既有对美国南方蓄奴制的有力抨击,也有对土著民族的热情歌颂
后期
《白鲸》
艺术创作走向高峰的标志
描写补鲸工人的悲惨命运,富有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
意义和价值
一般的社会意义
通过“佩阔德号”捕鲸船出航捕鲸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血腥来源,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反映了捕鲸工人危险而又艰苦的生活,歌颂了工人们机智、勇敢、互相支援等高贵品德
特殊的宗教意义
麦尔维尔生长于加尔文教的环境里,加尔文教强调宿命论、强调“原罪”,人类只有通过上帝的慈悲,而不是人本身的力量才能得到拯救
一种观点认为白鲸就象征着“恶”与“原罪”,“佩阔德号”的远航象征着人生的漫漫旅途,亚哈的决心再大,意志再坚强,也无法对抗白鲸所代表的超人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另一种观点认为白鲸是上帝神力的象征,而船长亚哈则代表了人类的邪恶力量,这样,梅普尔神甫的讲道便成了全书的点睛之笔:“如果我们遵从上帝,我们就得违反我们自己;正是在这种违反我们自己中,包含有遵从上帝的困难。”
复杂的象征意义
白鲸
在小说中,白鲸成了一种超然的、对人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进而它又被理解为世间一切“恶”的化身,最后它甚至就等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白鲸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既感到不可理解,又感到恐惧不安的心理的真实反映
白鲸又是上帝神力的象征,是正义的化身,或者说,它就是大自然本身
小说的象征意义在于表明:人类如果一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最终必然被大自然所埋葬
白鲸的象征意义就象白鲸身上“雪白异常的前额”“金字塔似的白色背峰”一样令人难以琢磨,它既代表着高洁安宁,又象征着恐怖邪恶,或者它干脆就是矛盾冲突的化身
亚哈船长
亚哈是一个比白鲸还要邪恶的魔王,他为了报自己个人私仇,一意孤行,无视船东们的利益,置船员的生死于不顾,威逼利诱水手和他一起追杀白鲸,最后几使所有船员都葬身大海
亚哈又是一个敢于反抗神明、反对习俗常规、坚毅无畏、百折不回、骁勇善战、经验丰富的船长,他“跟可怕的大海斗争了40年”,有着“高尚的灵魂,伟大、古朴的心胸”,他操鱼枪敏捷准确刺中过无数大鲸,他遭受挫折但永远不会被击败
他又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他像拜伦笔下的该隐那样背叛天意、铤而走险,他又似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永不满足、探索不止,还象弥尔顿笔下的力士参孙那样义无返顾地与敌人同归于尽
亚哈的性格是多重的、矛盾的,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也是复杂的、朦胧的、难以把握的,他身上善与恶并存,美与丑相共
亚哈既是害人者同时又是受害者,他对大自然的反叛必然招致自取灭亡,他与人性之恶的较量又像是演出了一幕西绪福斯式的悲剧,他自杀式的自我表现和反叛社会的疯狂行为,原本是社会对他彻底孤立的必然结果,亚哈的悲剧具有极其深刻而又恢弘的意义
艺术特征
广泛地运用了各种象征手法
对大自然进行了卓越的描写,尤其是对大海的描写给人印象极深
巧妙运用大量的引征和议论
“《白鲸》部分是戏剧,部分是历险故事,部分是哲学探讨,部分是科学研究,部分是史诗。它是一部神奇的皇皇巨著。”
《皮埃尔》
以“暧昧行径”为副题
《伊萨雷尔·波特》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
《广场故事》(短篇故事集)
《贝尼托·切莱诺》
描写贩运奴隶船上黑奴起义的故事
《骗子》
告别文坛之作
小说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上的一艘汽船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骗子,同时又都是受骗者,他们都生活在某种幻觉之中
文体如梦幻一般,变化无常,难以琢磨,小说的主题晦暗朦胧,根本无从确定
遗著《比利·巴德》
描写大海和海员的生活,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主题复杂深奥,极富有哲理性
艾默生
《论文集》《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