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生全程发展
人生全程发展思维导图,包括婴儿的生理发展、个体发展的含义和研究方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05 15:20:44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历史
普莱尔《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运用的纵向研究)
婴儿的生理发展
胎儿发育期
动作发展顺序:
“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成熟对动作发展有重要影响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动作发展三大规律
头尾原则(从上到下)
近远原则(核心到四肢)
粗大到精细(大肌肉到小肌肉)
大脑功能单侧化
新生儿期就出现
言语的发展阶段
情绪的发展
内源性微笑(0-5周)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5-4个月以后)
个体发展的含义和研究方法
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子主题
幼儿期是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一岁半 客体我的出现,是自我意识第一次飞跃的标志→→2~4岁第一逆反期的出现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二逆反期的出现
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个体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
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优点:
1、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过程的一些转折点。
2、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也适用于个案研究。
缺点:
1、比较耗费时间、经费和人力。
2、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差,有时候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研究结果,有时候研究课题的意义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或研究手段逐渐变得落后。
3、由于纵向研究耗时较长,可能发生被试流失的情况,这就会影响被试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构的概括性。
4、由于纵向研究需要对同一批被试重复进行研究,有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5、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的变迁,可能导致变量增多。
6、存在跨带问题。追踪研究的目标群体来自某一特殊年代,该年代的显著特征为该群体带来了特定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难以推广。
横断研究
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比较,以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优点
1、横断研究,比较节省时间和经费,易于实施。
2、由于横断研究可以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数据资料,故被试的代表性往往较强,研究所得到结果具有较好的概括性。
3、横断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强,可以较快地获得研究结果,同时避免了被试流失。
缺点:
1、横断研究可能存在主群效应,又译为同辈效应,世代效应或代群效应。指年龄接近所受社会环境影响相似的这样一个人群。
2、不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
3、无法获得个体的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性变化过程和事件因果关系,因而不能反应全面本质的问题。
聚合交叉研究:
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优点:
1、既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被试样本小、受时间限制等问题。
2、采用聚合交叉研究不仅可以排除组群效应,而且可以不断补充被试,避免流失所造成的影响。
3、通过比较同时代出生但先后参加实验的被试,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4、聚合交叉研究耗时也爱典型的纵向研究少。
5、采用聚合交叉研究,可以对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说聚合交叉研究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完美结合。
双生子研究
微观发生学设计
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的研究设计。
语言发展
语言获得的理论
语言发展的阶段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的阶段“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具有片面性、不可逆、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角色扮演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抽象思维
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交叉
认知发展的机制(皮亚杰)
图式
是核心
同化
指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
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平衡
社会性发展
依恋行为
“陌生情境”实验
安全型依恋
母亲在时可以独立玩耍,需要稍微肢体、眼神接触,母亲不在时焦虑,对陌生人反应强烈,但可以被安抚,母亲回来时表现依恋。
逃避型依恋
母亲在不在都无所谓
矛盾型依恋
对母亲既依恋又反抗,不能独立玩耍,需要身体和眼神接触,母亲不在时焦虑,对陌生人反应强烈,且不能被安抚,母亲回来时表现反抗。
道德发展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有意或无意打碎盘子的个数少多
前道德阶段(1-2岁)
行为多与本能需要满足有关
道德他律阶段(5-8岁)
道德自律阶段(8-12岁)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偷药治病
习俗前道德时期(4-10岁)
惩罚与服从,相对功利
习俗道德时期(10-13岁)
寻求认可,顺从权威
后习俗道德时期(13岁以后)
法治观,价值观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榜样化、替代强化、内外强化
补充
视崖实验
深度知觉
元认知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
是核心
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
是个体对于自己在一定环境中的适应和整合,对“我是谁”,“我将要如何生活”,“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回答和思考的过程。
同一性弥散(危机、投入均无)
没有经历危机,也没有个人打算
同一性封闭(有投入、无危机)
有个人打算,但是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的父母做出
同一性延迟(有危机、无投入)
同一性获得(有危机、有投入)
在经历同一性危机后,做出了个人选择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以攻击为目的)、敌意性攻击
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观点采择(两难故事法)(塞尔曼)
阶段0:自我中心的无差别的观点(3~6岁)
不能意识到他人的观点不同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了解他人的思想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
可以考虑到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
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以上)
开始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人格)的基本形成
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认同
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
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公认的适合男女的动机,价值观,行为方式等
性别角色认同
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接受并内化
性别角色偏爱
对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
临终心理
否认阶段
愤怒阶段
乞求阶段
希望能发生奇迹
抑郁阶段
得知不能发生奇迹
接纳阶段
父母教育类型
权威型
也称民主形,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同时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爱和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
专制型
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孩子少有抵触,便可能采取惩罚措施。这种方法忽视和抑制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
放任型
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希望,但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什么压力。这种孩子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
忽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