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总结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总结,包括感觉的定义、内涵、刺激,编码的定义和理论,还有感觉的分类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09 16:08:27三、感觉
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内涵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集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4.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
刺激
近刺激
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
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变化较少,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
绝对感觉阈限:刺激物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到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1.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越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 2.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 3.一般来说,人类的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数值上成反比; 2.韦伯定律。
关系
对数定律
1.(德)费希纳在韦伯基础上,认为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P=KlgI 2.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如果刺激量取对数值,那么它和感觉量的关系成一直线; 3.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幂定律
1.(美)斯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物理量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P=KI的n次方 2.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幂函数的指数较低;对能量分布较小的感觉通道,如温度觉和压觉,幂函数指数较高,物理量变化效果更明显。 3.理论上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
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于评价个体感受性和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的不同贡献,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刺激与感觉的关系; 2.若虚报率高,说明被试采用了较低的反应标准,若漏报率高,说明被试采用了较高的反应标准; 3.反应标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奖励可以降低反应标准,惩罚可以提高反应标准。
编码
含义
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音等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 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理论
特异化理论
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
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刺激模式引起的。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分类
视觉
视觉刺激物-光的特点
光源的特性
人眼的许多视觉特性主要是长期适应太阳光的特性产生的。
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的特性
生理机制
折光机制--眼球
眼球壁
外层
巩膜
白色,坚固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角膜
屈光作用,保护眼睛和聚焦光线。
中层
虹膜
随着落在网膜上光线的多少而舒张或收缩,调节瞳孔大小,从而调节光线摄入量。
睫状肌
脉络膜
内层
视网膜
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
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房水
玻璃体
透明胶状物质
眼外肌神经
眼动神经
滑车神经
外展神经
屈光系统:晶状体,房水,玻璃体,角膜 光路系统:晶状体,房水,玻璃体,角膜,视网膜中央凹部位
感觉机制--视网膜
第一层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分布
1.在视网膜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 2.离开中央凹,视杆细胞急剧增加,在16度-20度视角处最多; 3.视网膜边缘只有少量视锥细胞。 盲点:在中央凹附近,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聚合成视神经。
功能
1.视杆细胞是夜视器官,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对光具有较大的感受性,主要感受物体的明和暗; 2.视锥细胞是昼视器官,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换能作用
1.在光线作用下,两种细胞中的视觉色素发生反应,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所释放的能量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光能--神经电信号); 2.人眼视杆细胞的视觉色素是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视黄醛是一种光敏集团,结构类似维生素a,在光作用下,形状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第二层 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第三层 神经节细胞
传导机制
侧抑制: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当一个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将对邻近部位的输入信号产生抑制性的影响。侧抑制是动物感觉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
第一级 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 视神经节细胞
第三级 神经元的纤维
聚合作用
中枢机制
信号初步分析
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
进一步加工
与第17区邻近的脑区
失认症
视觉感受野(胡伯和威塞尔)
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活动都会被激活,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多对一
特征觉察器
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
两条通路
腹侧通路
从枕叶的初级视皮层到颞下回
主要负责处理颜色和物体形状的信息
“what”系统
背侧通路
从枕叶到顶叶
主要负责处理运动、空间、位置的信息
“where”系统
基本现象
明度
定义
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影响因素
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也受物体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明度的影响 光源的照度越高,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最大为1),看上去越明亮
普肯耶现象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视锥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但对中央部分约555nm处最敏感
视杆细胞对较短的波长具有较高的感受性,整个曲线向光谱较短的一端移动约50nm
当人们从视锥视觉(昼视觉)向视杆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较高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
颜色
定义
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另一种视觉经验
特性
色调
对光源来说,色调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长,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
对物体表面来说,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发射
明度
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取决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
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
不饱和的颜色是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如粉红
完全不饱和的颜色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根本没有色调
总
三种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度空间的颜色立体来说明
色觉缺陷
色弱
色觉正常的人可用三种波长的光来匹配光谱上任何其他波长的光,称三色觉者
色弱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在刺激光较弱时,这些人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多见于男性
色盲
全色盲
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世界是黑白的
缺乏视锥细胞,只有视杆视觉
局部色盲
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能体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伴性遗传,如红绿色盲
色觉理论
三色说
1.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 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 2.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如:注视蓝色一段时间再注视黄色,这时会觉得黄色比平时更黄 这种现象是由于延长注视蓝色的时间,使黄蓝系统中的蓝色分子消耗殆尽,因而在注视黄色时,黄色分子能充分发挥作用
总
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 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过程
视觉中的空间特性
视觉对比
定义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分类
明暗对比
放在白色背景上的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明度的对比效应
当物体反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明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颜色对比
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变化
马赫带现象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侧抑制作用
视敏度(视力)
定义
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
视角: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
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
看清物体时,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
分类
最小可见敏度
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最佳观察条件下,人们能够觉察的最小物体为0.5弧度秒宽的一条细线
游标敏度
用游标来测定的,能够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
最佳观察条件下,成人刚刚可以分辨的最小偏移为2弧度秒
最小间隔敏度
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医院检查视力时使用的E形视标和蓝道环
影响因素
视网膜受刺激部位、背景的照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
视觉中的时间特性
视觉适应
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分类
暗适应
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
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
定义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它能保留短暂时间
分类
正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
定义
当我们看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闪光时,会有明暗交替的闪烁感觉; 当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人们会看到稳定的连续光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闪烁临界频率):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 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费里-波特定理
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听觉
听觉刺激-声波的特点
产生:物体振动; 物体振动时对周围空气产生压力,使空气的分子做疏密相间的运动,即声波
物理性质
频率
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人耳能够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Hz
振幅
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
振幅大,对空气形成的压力大,听到的声音就强,反之就弱
波形
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
纯音: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如音叉和音频信号发生器发出的声音
复合音: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
决定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音色
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
外耳
耳郭
形似喇叭,可帮助对声音的定向
外耳道
收集声音
中耳
鼓膜
三块听小骨
锤骨
砧骨
镫骨
卵圆窗
正圆窗
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 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30倍,该条传导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
内耳
前庭器官
半规管
反映身体旋转运动的器官
前庭
反映直线加速或减速的器官
耳蜗
鼓阶
中阶
前庭阶
声音经过镫骨的运动产生压力波,引起耳蜗液的振动,由此带动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
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觉系统为皮层提供了同侧和对侧的输入,以对侧为主。 因此在皮层的每个耳蜗神经核中都有双向的表征
基本现象
音调
定义
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是一种心理量
在1000Hz以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
在1000Hz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略快于频率的变化
取决于频率的高低,受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的音调
理论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拉瑟福德提出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赫尔姆霍兹提出
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像竖琴),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
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发展共鸣说的合理部分,提出新的位置理论
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反应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对应; 声音频率提高时,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音响
定义
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限为0dB,上阈限约130dB,上阈限的物理强度约为下阈限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超过140dB,将引起痛觉
声音的掩蔽
定义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
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肤觉
定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
作用
认识事物空间特性和其他特性
补偿作用
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触压觉
定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分类
触觉
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
压觉
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
振动觉
痒觉
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
传导通路
第一级
触觉感受器发出的神经纤维到达脊髓后柱的薄束和楔状束
第二级
从薄束、楔状束开始,经延脑、大脑脚到丘脑腹侧核
第三级
从丘脑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
触觉阈限
皮肤不同部位的触觉阈限是不同的
面部是身体对压力最敏感的部位,其次是躯干、手指和上下肢
女性比男性略微敏感
两点辨别阈限
定义
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点的最小距离
手指的阈限值最低,说明手指能感知两点间的距离很小
定位功能
指尖和舌尖有准确的定位能力
由精细肌肉控制的身体部位的触觉定位比较敏感
温度觉
产生
皮肤表面的温度变化
决定因素
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
受刺激的皮肤面积的大小
生理零度
定义
皮肤表面温度
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
罗弗尼氏小体接受温刺激
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
克劳斯氏球接受冷刺激
等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不引起温度觉
身体部位不同,生理零度也不同
手部的生理零度较低,躯体、背部生理零度较高
身体裸露部位28℃,前额35℃,衣服内37℃
矛盾热现象
痛觉
定义
刺激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
作用
保护机体
减轻
针灸的镇痛作用
强烈而持久的注意
嗅觉
产生
由有气味的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 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至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产生嗅觉
由大量嗅觉感受器分别对不同的嗅觉刺激做出反应,和视觉不同
”锁和钥匙理论“
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某种特定气味被某个嗅觉感受器接受,并产生特定嗅觉经验
影响因素
刺激物的性质
环境、机体状态
适应
长期的职业实践
作用
调节动物在环境中的行为
新生儿根据嗅觉辨认出母亲乳头
味觉
适宜刺激
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觉感受器
分布
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种类
甜
舌尖对甜味最敏感
苦
舌根
酸
舌两侧
咸
舌中
味精觉
由谷氨酸或天冬氨酸引起的感觉
广谱反应
一个味觉感受器能同时对几种味道做出反应
嗅觉对味觉的产生非常重要
影响因素
温度
在37℃时,对甜味容易察觉
食盐在37℃时的阈限低,随着温度上升(可尝试的温度上限为42℃),对咸味的感觉阈限直线上升 (这是为什么炒菜时出锅前觉得咸味合适的菜,吃的时候会觉得太咸)
味觉适应
厨师做菜越做越咸,就是味觉适应的结果
对比作用
内部感觉
定义
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
形态
动觉 (运动感觉)
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
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和肤觉结合,给我们提供物体的种种属性
和言语活动有关
平衡觉 (静觉)
由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引起的
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 (机体觉)
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
缺乏准确的定位,又叫”黑暗“感觉,信号常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不能被意识到,除非十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