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思维导图,内容有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中心地理论、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编辑于2021-11-14 18:41:1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相互作用的分类
1.海格特分类(1972年)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对流)
第二类: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表现为货币流; (传导)
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辐射)题
2、相互作用主要借助交通通讯设施媒介实现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厄尔曼(1956年)提出:
伴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货币流和信息流的地位日益重要
互补性
中介机会:节省运输费用,影响运输
可运输性
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结节点: 城市就是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结节区域: 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
城市等级体系:(层次性) 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结节点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一般与结节点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吸引区边界确定方法
格林的方法
研究纽约与波士顿相互影响的边界; 选取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公司负责人的办公地点、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5项指标; 分别测量纽约与波土顿之间的平均边界(纽约与波士顿的影响相同),然后综合出一条纽约和波土顿之间的模式边界。
康弗斯的“断裂点”(breaking point)法
两个城市间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可以用下式求出: 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8为A和B两个城市间的距离;Pb为较小城市B城的人口;Pa为较大城市A城的人口。A城规模较大,其吸引区也较大,断裂点更靠近B城的地方。
局限性:城市人口规模不完全反映城市的实际吸引力。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1931年)
根据万有引力理论,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式中,Ta和Tb为从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a城和b城的贸易额;da和db为a城和b城到那个中间城市的距离;Pa和Pb为a城和b城的人口。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引力模式
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l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j为 ij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Dij为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潜力模式
应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某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包括它自己)的相互作用量,再求和,就可以得到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影响潜力(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强度): 如采用城市人口作为质量单位,计算出的潜力称为人口潜力。如果对城市系统内每个城市分别计算出其潜力,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画出潜力等值线。
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的类型
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扩散过程; 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类似; 扩散随距离增大逐渐被削弱。
举例: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城市 化的近域推进,形成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等等
等级扩散
现象扩散不由地理距离控制,而与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起明显作用的一种扩散过程; 原因:与某些新事物在最初被接受时具有较高的“门槛”有关,从而妨碍了他们的迅速扩散; 一般地说,等级扩散只产生与人文现象扩散的场合,自然现象的扩散不采取这种方式;
举例: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扩散(收入等级)·9某些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城市规模等级)
重新区位扩散
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但接受者发生空间位 移。
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影响空间扩散的因素
阻力作用:新事物接受者的数量和时间呈正态分布;
障碍作用: 障碍可分为自然障碍、文化障碍、社会障碍、政治障碍。 障碍也可分为不可透性的完全障碍和可透性的部分障碍 现象的空间扩散一般会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学说
基本概念
1.中心地(centralplace) - 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城市、城镇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good and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place function))例如:理发、饮食、医疗、娱乐
3.中心地等级 -较高级别的中心地生产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服务;(高档轿车) -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 -也可能由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例如: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的数量,也就可以把中心地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
4.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中心性: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而不是人口)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服务范围: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 需求门槛: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门槛距离大于最大销售距离:货物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
门槛距离等于最大销售距离: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
门槛距离小于最大销售距离:得到超额利润
理论假设
概括起来,就是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
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平原上的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环境几乎一样
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均匀
运输条件完全一样,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运输的唯一因素是距离
人的活动有理智:对消费者来说,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对经营者来说,他会寻求利润最大化。
理论要点
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1、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
各级供应点(中心地)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
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为了满足第一个条件,克氏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其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则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
K级中心地(第二级别)
六边形网络系统中,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这些货物与服务组成连续、递减的等级序列,自高向低,它们最大的销售距离分别为r-1,r-2,r-3···但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范围。随着级别的降低,较低级别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差距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个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克氏称之为K级中心地的出现便顺理成章。
理论模型
总结:三个原则共同导致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原则占主导地位;山间盆地区,行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地区,交通原则占优势。据此,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至12个,D级城市42至54个,E级城市118个。
市场原则
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该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中心地不是以随机方式分布在理想化地表上,而是沿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
交通原则
行政原则
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系统。在该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
廖什景观
需求圆锥体
廖士对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作了严密的经济论证,提出了需求圆锥体的概念
对上图的一些说明 (a)图:假设的货物G的需求曲线; (b)图:假设的货物G的需求圆锥体; B:货物的产地,此时价格为P; 伴随着货物销售距离的增加,货物到C时,货物的价格为P+cr(c:BC之间的距离;r:每千米的交通费),因此到F,交通费为fr; 圆锥的地面圆表示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图中说明在产地B,货物的需求x最大,到F减至0。
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而阐述了市场区由圆形转变为六边形的过程。 他认为,在实现相同需求的前提下,占地最多的是等边三角形,占地最少的是六边形,六边形能容纳尽可能多的企业,因此成为经济区最理想的形状。
廖士景观的形成与克氏模型的不同在于
”理想地表“的假设更充分
向上(从低级货物的门栏需求开始)建立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克氏则是向下建立中心地体系
克氏只有3中K值的中心地体系,而廖士推论了一个更一般的中心地体系
与克氏学说的比较
两人的学说均是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之上,所以都得出市场区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但最后形成的中心模式不同;
两个学说还存在诸多差异: 克氏的体系非常严格,廖士的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且暗示了中心地的规模分布很可能是连续的而不是等级分明的。
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
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均衡增长论
以纳克斯为代表: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供给和需求角度)。均衡发展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不均衡增长论
以赫希曼为代表: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与资本同等重要。
生长极理论
普劳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等人进一步发展。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个地区,但是,一旦经济在某一地区得到发展,产生主导工业,则该地区就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进一步集中,这一地区便成为核心区域,且核心区均有一影响区:边缘区。
核心——边缘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是一种控制和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核心一边缘模式如图: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类型
子城市空间分布归纳为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分布,聚集的、随机的或均匀的分布;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自给自足经济,以农业为主体,以小城镇发展为主,无等级系统
极化阶段:工业迅速增长阶段,中心城市强化;c.扩散阶段: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城市点-轴系统形成;
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信息化与产业产业高技术化阶段,空间结构网络化。
城镇密度
城镇分布还可用城镇密度度量。
978年我国每千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平均有万人以上城镇0.156座。城镇密度省际差异大。江苏浙江 安徽、广东和福建密度最大,每千平方千米有万人以上城镇多于0.410座; 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密度最低,平方千米少于0.116座。我国各省区城镇密度从东向西有规律地递降。 省区城镇密度省际差异的原因经定量分析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经济区
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它与综合经济区的关系:城市经济区的划分要以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分析为基础,二者的结构要素是相似的。但城市经济影响区更侧重于客观的现状分析,城市经济区要在现状分析基础上为组织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具体的空间组织方案,带有一定预测和规划的意义,为了便于实施,习惯于和某级行政单元相一致,给出明确的边界,尽管这种边界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象征性。
顾朝林对全国1989年的434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实力评价,借鉴经济区划的d系理论和Rd链方法,提出了我国两大经济地带(东部、西部)、三条经济开发轴线(沿海、沿江、黄河-陇海铁路沿线)、九大城市经济区(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东南沿海、外西北、青藏高原)和33个Ⅱ级区的城市经济区划体系的设想,为这方面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第一个讨论的基础。
城市经济区划分原则
依托中心城市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
依托经济发展轴带,明确经济联系方向
兼顾县市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二级经济区划分考虑适当资源的相关性、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与生态功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