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职能分类
下图介绍了城市职能分类的知识点,包含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编辑于2021-10-04 22:23:00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人服务)
为外地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 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
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外地消费)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
外地人到城市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本地消费)
2.非基本的活动(为本地人服务)
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满足基本部分的生产而派生的需要
满足本市居民生活而派生的需要
3.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城市某行业,其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在本城市消费,则其B/N比为1:0.25(100:25);
将城市所有经济部门的从业职工划分成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即可得到整个城市的B/N;
不同经济部门其B/N很可能不相同
4.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
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5.城市基本经济活动最为重要
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城市将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大庆、三峡、深圳);
城市基本活动部分衰落,这个城市将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资源型城市);
城市发展条件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衰落城市还会复兴
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的方法
(一)普查法
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市的B/N。
优点: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缺点:过程繁琐、工作量大
(二)残差法(霍伊特)
①先分离以外地消费和服务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不再过细地区分内部可能包含的非基本部分。 ②然后从基本活动不占绝对优势的部门职工中,减去一个假设的必须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两部分相加即可得到城市的B/N
优点:简单 缺点:主观性较强,精度不高。
(三)区位商法(宏观法)
1、原理:假设全国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行业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低于这一比重的部门,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高于这一比重的部门,则该部门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各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累加,就是城市总的基本部分。
3、方法评价 优点: 可操作性强 缺点: 假设的前提有问题:区位商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四)正常城市法(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
1、思路: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2、计算过程
①确定城市、划分部门:收集美国864个10000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料,按36个部门计算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
②排序、画累计分布图:分别把每个部门的864个城市按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
③确定基本活动的界限: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④汇总: 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意味着美国城市当时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37.7%左右,即B/N约1:0.6。
3、评价: -优点: “正常城市”的思想很有创意 -缺点: ①K值选取的随意性。选用第5个百分位,这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②不同规模的城市同等对待
4、改进与发展
1)莫里塞特1958年进行的改进工作:
①删除123个部门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
②余下741个城市分成美国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地区;
③把每个地区中所包括的城市分成7个规模组,分别找出了36个部门每个规模组城市的K值(表6-2)。
2)莫里塞特的研究结论:
(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K值有差别美国东北部城市的非基本部分的比重(K值)比南部和西部
(2)各部门的K值随着城市规模级别的上升而提高城市规模的增加,城市的非基本部分一般也相应增加
(五)最小需要量法
1、提出人:厄尔曼(E. L.Ullman)、达西(M. F.Dacey)
2、主要观点: 城市对各部门的需要有一个最小劳动力比例,这个比例近似于城市本身的需求,超过最小比例部分近似于城市的基本部分;
3、操作办法:
①分别找出不同规模组城市中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这个比重值作为这一规模组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
②城市某部门实际职工比重与最小需要量之间的差即为城市基本活动部分;
③城市各部门的基本部分加起来得到整个城市的基本部分。
4、研究结论 - 城市非基本部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提高
5、评价 -优点:按城市规模组来确定城市经济的基本部分 -缺点: ①假如被选择出来作为衡量某一规模组最小需要量的那个城市经济结构恰恰很特殊,不能代表一般状况,那就会影响一大片城市的计算的准确性; ②按照厄尔曼等的假设,基本上会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输出,却没有一个城市需要输入。
6、方法的改进:
1)为避免第一个缺陷所做的改进:
穆尔将城市规模分成连续的14个等级,从每一个规模级的城市样本中,找出每个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和中位城市的规模。然后将两者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求到任何规模城市某部门相应的最小需要量;穆尔对美国333城市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部门的城市规模级别与最小需要量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
2)为克服厄尔曼等方法中的理论缺陷所做的改进吉布森和沃登改用各规模组中第二位最低的城市职工比重作为每个规模组城市的最小需要量;
为了从各种方法中找出最佳区分基本/非基本的间接方法,对亚利桑那州的20个小城镇分别用普查法、三种不同比例的抽样调查法、两种不同标准的区位商法和四种不同的最小需要量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证明,用穆尔建立的最小需要量的回归模型所得的结果最接近于普查结果。用第二位最低职工比重的最低需要量法效果也相当好。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1、人口规模越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相对增高
大城市内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依存关系密切,城市内的交换量多;城市居民对各种消费和服务的要求高;城市需要建立较为齐全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和设施。
2、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大
3、离大城市近的中小城镇其B/N大 可以从母城取得本身需要的大量服务,非基本部分就可能较小。
4、老城市B/N小,新城市B/ N大 老城市已经完善和健全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新城市则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
5、随时间发展历史 穆尔的分析也表明,1940-1970年期间城市总的最小需要量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城市尤为明显,中等城市次之。
6、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结构也有影响。
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基本部分的发展。
2、城市发展过程即为基本和非基本活动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 城市基本活动发展导致收入增加; -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 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 一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3、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中的“乘数效应”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人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
1、城市职能的概念 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由基本、非基本两部分组成,它们常常互相交织在一起,但主动和主导的因素是前者。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2、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
1)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2)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
①城市职能代表是城市发展的现状,城市性质则表示城市规划期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其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或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则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3)科学制订城市的规划性质,要避免如下倾向:
(1)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规划的城市性质上,又要避免脱离现状城市职能的完全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
(2)城市性质的确定一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在方法论上一定要向外,运用区域分析方法、城市间对比的方法、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的方法。
(3)城市性质对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用于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时,表达不宜过泛,以便于指导实践,城市性质所代表的城市地域要明确。
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按照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许多城市进行的分类就是城市职能分类。
2、英国城市地理学家卡特(H.Carter)把城市职能分类方法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5种:一般描述方法、统计描述、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多变量分析法
一般描述方法
1)方法要点 ①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 ②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2、评价 - 优点: 简单、基本能把握城镇的特点 - 缺点: ①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分类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研究者对每个城市职能特点的了解深度。 ②一个城市只限于归入一类。
统计描述
1、要点 -事先决定统计描述分类的城市类别; -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 - 典型代表:1943年发表的哈里斯(C.D.Harris)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
①把美国605个10000人以上的城镇分成10类,给其中8类规定了明确的数量指标。表6-6 主导职能的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 主导职能行业职工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优势。
②把那些主导职能不明显的城市归为综合性城市。
③娱乐休养城市和政治中心城市是凭印象分出来的。
2、评价 优点: -具有一般描述方法的优点, - 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比一般描述法前进了一步。 缺点: -①指标的随意性。定量指标的使用尚不充分,例如,74%、45%、60%、2.2倍、1/3等等,是凭经验作出的主观决定,不易被他人所理解。 -②除增加了综合性城市类外,仍然没有解决一个城市只反映一个主导职能的局限性。
统计分析法
1、方法简介: -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平均值、标准差)来代替人为确定的数量指标作为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
2、典型代表: -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
3、研究过程:
(1)把24个行业归并成9种经济活动,作为划分城市职能类别的基础;
(2)分别计算897个一万人以上城镇9种活动的劳动力结构百分比。并绘制了9个部门劳动力百分比的城镇频率分布曲线。普遍有峰值出现。
(3)计算所有城镇每种活动的职工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M)和标准差(S.D)。以高于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作为城镇主导职能的标准,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表6-7)。
(4)分类:按照上述标准,大约48%的城市有一项主导职能,被分入一个类,16%的城市分入两个类,7%的城市分入三个类,不到1%的城市分入四个甚至五个职能类。还有246个城市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的分类标准,它们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类。
4、评价 优点: -①分类建立在比较客观、统一的统计推导的方法论基础上; -②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较能反映实际的城市职能状况; 一③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 不足之处: 一①标准差只有在正态分布时才有用; 一②没有考虑城市的规模问题。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1)阿列克山德逊认为城市分类的步骤:
a.按行业把全部城市的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并画出累计分配曲线;
b.从中找出第五个百分位的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这一行业的K值,大于K值的部门称为基本部门;
c.超过K值标准5—10个百分点的城市称为C型城市,超过K值10—20个百分点的城市称为B型城市,超过K值20以上百分点的城市成为A型城市;
d.一个城市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形成部门;
(2)麦克斯韦尔有一个颇有新意的城市分类,提出了三个指标:
a.城市的优势职能:根据城市基本职工构成中比重最大的部门来确定;
b.突出职能:借用纳尔逊的平均职工比重加标准差的方法来分析;
c.城市的专业化指数:
5、多变量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
表6-8贝里对1960年美国城市体系的特征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一、最早的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孙盘寿先生的“西南城镇的职能类型”是我国区域性城镇职能分类研究中最早且比较深入系统的一个例子。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不同于国外的几个特色:
1、理论基础 提出了“城市职能三要素”:a.专业化部门;b.职能强度; c.职能规模; 强调在城市的这三个要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方法论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采用多变量聚类分析与纳尔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综合性职能分类与工业职能分类相结合的方法。
3、资料矩阵 1991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在内部公布了1990年全国465个城市市区全部13个行业社会劳动者人数资料,这是中国城市综合职能分类的基础资料。
4、分类表达式 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由大类、亚类和职能组成的三级分类体系。从类别的命名上可以反映出职能规模、主导部门和职能强度。 从聚类分析图上截取三个断面,把我国465个城市分成4个职能大类、14个职能亚类和47个职能组。
三、近期动态 1997年以后,我国职能分类的论文明显增加。 新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人利用经济基础理论的原理,把非基础部分职工分离出去,直接以基础部分职工数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试图让每个变量本身承担城市职能三要素的三重含义。
二是,有人使用神经网络模型中的Kohonen网络的聚类功能替代传统的统计系统聚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