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
最全中医基础理论,你想要的都在里面。 较前一版本更新了病因病机章节
编辑于2021-11-19 21:14:40中医基础理论
考点背诵
阴阳
五行
病因与发病
经络病机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2.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3.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4.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经典的意义
黄帝内经
最早的中医学著作
难经
寸口脉诊
伤寒杂病论
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
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四气五味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七情想和
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
历代医家
晋。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伦理学
宋。陈无择 三因一极病证方论
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
金源四大家
刘完素 刘河间
寒凉派
五志过级皆能化火
李杲 李东垣
补土派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张从正 张子和
攻邪派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汗、吐、下
朱震亨 朱丹溪
滋阴派
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温病学派
吴有性 吴又可
瘟疫论
戾气学说
叶桂 叶天士
温热论
卫气营血理论
薛雪 薛生白
温热条辨
湿热病
吴塘 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中医学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人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天人一体
季节气候与疾病防治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昼夜时辰与疾病防治
子午流注针法
地域环境与疾病防治
因地制宜
西北之气……
东方之域……
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以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辨证论治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病证症
病
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一场生命过程
证
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的概括
症
症状
患者的异常感觉
体征
医生查体的体征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中医学哲学基础
精气
阴阳
五行
相生
生理
子病及母
病理
病重
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母病及子
病理
病浅
病邪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
相克
生理
相乘(过度克制)
病理
克我所剩
病重
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相侮(反向克制)
病理
克我 所不剩
病浅
脏气故为微邪即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藏象
五脏
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肝
别称
将军之官
刚脏
罢极之本
阴中之少阳
生理
生理特性
肝主生发
肝喜条达恶抑郁
肝为刚脏
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调畅全身气机
促进血行津布
促进脾胃运化
促进胆汁分泌排泄
调畅精神情志
男子排精、女子泌乳经行排卵
肝主藏血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心
别称
君主之官
生之本
火脏
五脏六腑之大主
阳中之太阳
生理
生理特性
火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火宜降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主血
主行血
主生血
心主脉
脉为血之府
心主神明
主宰
任物
脾
别称
仓禀之官
孤脏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水之中州
阴中之至阴
生理
生理特性
脾气宜升
脾气升则健
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
升举内脏
脾喜燥恶湿
生理功能
主运化
运化谷食
运化水饮
上输于肺,肺气宣降布散全身
向四周布散以灌溉四周
胃肠部分水液经三焦下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局中枢转津液,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主统血
统摄血液行于脉内
肺
别称
相傅之官
华盖
骄脏
阳中之少阴
生理
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为骄脏
肺气宜降
肺气润恶燥
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
吸清呼浊、气体交换
主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的调节和宗气的生成
核心是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通过肺的宣发肃降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和运行、排泄
脾之运化、肾之蒸腾气化、三焦之气化都协助肺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主志节
朝百脉
气体交换,助心行血
肺吸入清气+脾胃水谷精气=胸中宗气
贯心脉,助心行血
主志节
呼吸运动
全身气机
血液运行
津液代谢
治理、调节气、血津液
肾
别称
作强之官
先天之本
水脏
封藏之本
五脏六腑之本
胃之关
阴中之太阴
生理
生理特性
肾主封藏
藏精、纳气、生殖
守位
肾中相火潜藏不露,发挥温煦推动作用
肾气宜升
肾阴上升以克制心阳
肾恶燥
生理功能
肾主藏精
主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之本
生髓化血
抵御外邪
主水
调节、参与水液代谢
调节尿液生成和排泄
蒸腾气化+调节膀胱开合
主纳气
保持呼吸的深度
六腑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胆
别称
中正之官
中精之府
清净之府
中清之府
生理
贮藏和排泄胆汁
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府
胆为空腔脏气,排泄胆汁参与消化
为六腑之一
内藏精汁
与五脏相类
不直接接受水谷
为奇恒之府
主决断
胃
别称
太仓
仓禀之官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生理
生理特性
主通降
脾气升则肝肾之气皆升,脾气降则心肺之气皆降
喜润恶燥
生理功能
受纳水谷
腐熟水谷
小肠
别称
受盛之官
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
主液
利小便以实大便
生理功能与脾胃相关
大肠
别称
传导之官
生理
传导糟粕
主津
功能与脾胃、肺肾、小肠相关
膀胱
别称
净府
水府
州都之官
津液之府
生理
贮藏尿液
排泄
三焦
别称
决渎之官
中渎之官
孤府
生理
功能
通行元气
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
通行津液
三焦气化对水液运行有协调作用
部位
上焦如雾
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
中焦如沤
脾胃、肝胆消化饮食物
下焦如渎
小肠、大肠、肾、膀胱排泄糟粕和尿液
奇恒之府
脑
别称
髓海
元神之府
精神之海
生理
主宰生命活动
主宰精神活动
主宰感觉活动
髓
别称
骨中脂
生理
充养脑髓
滋养骨骼
花生血液
女子胞
别称
胞宫
子宫
子脏
胞脏
子处
血脏
生理
生理功能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在天癸的促发下月经来潮,应时排卵,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
与脏腑关系
脏腑
心
主血脉
肝
主藏血
脾
化生气血,统摄血液
肾
藏精
肺
朝百脉
经络
冲
血海、五脏六腑之海
任
阴脉之海
带
约束冲、任、督
督
阳脉之海
精、气、血、津液、神
精
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抗邪
分类
先天
后天
脏腑
生殖
气
生成
先天之气
先天之精化生
后天之气
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
生理功能
推动调控
温煦凉润
防御作用
营养作用
固摄作用
中介作用
气机
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
分类
元气
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生成
肾之先天之精加水谷精微
分布
根与命门
以三焦为通路循环全身
内而五脏六五,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宗气
气海膻中
生成
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
分布
聚于胸中
上出息道
下走气街
功能
上走息道以行呼吸
中入心脏以促血行
下走丹田以助元气
营气
生成
水谷之气中的精华部分
分布
行于脉中
供国内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卫气
生成
水谷之气中彪悍滑利的部分
分布
行于脉外
功能
防御外协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血
生成
后天之精+先天之精
物质基础
水谷之精
肾精、髓
相关脏腑
脾胃
生化之源
肝肾
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
肝藏血,精血同源
心肺
心生血
水谷精微+肺吸入清气=化生血液
功能
濡养
化神
运行
影响因素
气
推动
温煦
固摄
脉道完好无损和通畅无阻
血液清浊粘稠状态
病邪
寒、热、痰、瘀
相关脏腑
心
肺
肝
肾
津液
区别
津
阳
质地清溪、流动性大
分布在皮肤、肌肉、孔窍,起滋润作用
液
阴
质地稠厚、流动性小
分布在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
生成与输布
与生成相关
脾胃、小肠、大肠
与输布相关
脾气散精以输布津液
肺通调水道而行水
肾气蒸腾气化水液(主要作用)
肝调畅气机以行水
三焦决渎利水道
排泄
相关脏腑
肾
最主要
肺
脾
排泄途径
二便
肾、膀胱、脾胃
汗液
肺
呼吸
肺
功能
濡养滋润
充养血脉
神
生成
先天之神为元神
生命的根本
精、气、血、津液实神产生的物质基础
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主宰精神活动
调节精、气、血、津液
调节脏腑功能
分类
魂
肝
怒
神
心
喜
意
脾
思
魄
肺
悲
志
肾
恐
相互关系
气与血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其之母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
气与津液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津能化气
津、血、津液
精血同源
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津血同源
津能生血
血可化津
精、气、神
气能生精
气能摄精
精能化气
精神互用
神气互生
防治原则
预防
未病先防
养生以增强正气
法与阴阳
养性调神
形神兼养
益肾健脾
劳逸适度
锻炼身体
调摄饮食
药膳保健
既病防变
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治则与治法
正治反治
正治(逆治)
逆证而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
顺证而治
热因热用
真寒假热之通脉四逆汤
寒因寒用
真热假寒之热厥
塞因塞用
以补开塞
脾虚不运之痞满
通因通用
瘀血所致崩漏
治标治本
急着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
阳盛而阴未虚
实热证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
阴盛而阳未虚
实寒证
阳盛而阴已虚
虚实夹杂
佐滋阴
阴盛而阳已虚
虚实夹杂
佐抚阳
补其不足
虚则补之
阴阳互制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热证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虚寒证
阴阳互济
阴中求阳
阳偏衰
抚阳佐滋阴
阳中求阴
阴偏衰
滋阴佐抚阳
阴阳双补
阴阳两虚
回阳救逆
阴阳亡失
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精
补精、固精、摄精
调气
气虚宜补
气滞宜疏
气陷宜升
气逆宜降
气脱则固
气闭则开
调血
血虚则补
血瘀则行
血热则凉
血寒则温
出血则止
调津液
滋养津液
祛除水湿痰饮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病机
虚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错杂
邪盛+正虚
虚中夹实
正虚为主,兼有实邪
实中夹虚
邪实为主、兼有正气虚损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正气虚弱
脏腑生理功能退化
无力推动、气化
假实(如脾虚不运之假虚,出现痞满症状)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邪气亢盛
阻滞经络
气血不能外达
假虚
大承气汤之热结旁流证
阴阳
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阳偏盛
阳盛则热
阳盛而阴未虚
单纯实热
阳盛伤及阴液
兼有口渴、小便短少
阳盛则阴病
原因
感受阳邪
阴邪从阳化热
情志内伤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阴偏盛
阴盛而阳未虚
实寒证
寒、静、湿
阴盛伤及阳气
兼有脘腹冷痛,便溏溲清
阴盛则阳病
原因
感受阴邪
过食生冷
阴性病理产物聚集
寒邪中阻
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阳偏衰
阳虚
阳气不足,不能制阴,阴相对亢盛
虚寒
阴病治阳
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
劳倦内伤
久病耗损阳气
阴偏衰
阴虚
阴气不足,不能制阳,阳相对亢盛
虚热
阳病治阴
原因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
久病伤阴
互损
多累及肾
阴阳之本
体现阴阳互根互用
格拒
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
转化
由阴转阳
寒证从阳化热
失治误治伤阴
邪从热化
由阳转阴
热证从阴化寒
失治误治伤阳
邪从寒化
亡阳、阴
亡阳
阳气暴脱
亡阴
阴液大量耗散
精、气、血、津液的失常
精的失常
精虚
肾精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
过劳伤肾
脏腑之精不足,日久累及肾脏
水谷之精不足
脾失健运
饮食不当
施泻失常
失精
生殖之精丢失
水谷之精丢失
精瘀
房劳过度,忍精不泻,少年手淫
惊恐伤肾
瘀血、败精、湿热瘀阻
手术所伤
气的失常
气虚
先天不足
后天不足
脾、肺、肾功能失调
化生不足
气机失常
气滞
情志抑郁
痰湿、食积、郁热、瘀血阻滞
脏腑功能失调
肺、肝、脾胃常见
气机瘀滞不畅
闷、胀、痛
气逆
情志所伤
饮食不当
外邪
痰阻
虚
肺、肝、胃常见
脏腑之气上升太过或者下降不及
肝
头晕、出血
肺
咳嗽气喘
胃
呕吐呃逆
气陷
脏腑之气上升及、下降太过
升举无力
头晕、目眩、耳鸣
胃、肾、子宫脱垂、脱肛等
气闭
情志刺激
外邪
痰浊
闭阻与内、不能外达
闭厥
气厥
痛厥
痰厥
气脱
正不敌邪
慢性疾病消耗正气
大出血、大汗
气随精(血)脱
概要
生命机能突然衰竭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
目闭口开、全身瘫软
二便失禁
血的失常
血虚
失血过多
生化不足
营养、滋润功能下降
典型症状
白、燥、枯、麻
心悸、失眠、多梦
血瘀
气滞
寒凝
血热
气虚
痰浊
血液行迟、不行
紫暗、刺痛、面目黎黑
肌肤甲错、瘀斑
血寒
外感寒邪
阳气失于温煦
典型症状
寒凝心脉
寒凝肝脉
寒瘀互结
外寒侵犯肌肤腠理
冻伤
血热
邪热入血
外感
五志过极化火以及阴虚火旺
情志
嗜食辛辣,燥热
血分热
行速、煎津
红、数、动
耗血、动血、伤阴
出血
血热
气虚
外伤
瘀血内阻,血不归经
典型症状
咳血、吐血、尿血、便血
崩漏
鼻衄、齿衄、肌衄等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生成不足
丢失太多
热邪、燥邪伤津
脱液
津液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肺失宣发肃降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
三焦气机不利
膀胱气化失司
肝失疏泻
津液排泄障碍
汗
肺气宣发功能失常
尿
肾的蒸化作用失常
主导作用
内风
肝阳化风
情志所伤
肝郁化火
操劳过度
年老
肝肾之阴亏少
水不涵木
肢麻震颤
眩晕欲扑
口眼涡斜
半身不遂或神志昏迷、甚则闭厥、脱厥
热极生风
热性病(热极)
火热亢盛、煎灼津液
筋脉失养、动而生风
高热不退+痉、厥
抽搐、鼻翼煽动、神昏谵语
阴虚风动
热病后期
久病耗伤阴液
阴虚阳亢
筋脉失润
动风症状
筋挛肉膶
手足蠕动
阴虚症状
舌红少苔脉细说
血虚生风
生血不足
失血过多
久病耗伤营血
肝血不足
筋脉失养,血不荣络
血虚
肢体麻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
血燥生风
久病耗血
年老精亏血少
长期营养缺乏
生血不足、瘀血内结
局部、全身失于濡养
经脉气血失和
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等
寒从中生
脾肾阳气虚衰、温化失司、虚寒内生
先天禀赋不足
久病伤阳
外感寒邪
过食生冷
阳虚则阴病
阳气虚衰
蒸化水液功能失司
水湿、痰饮(病理产物)集聚
外感寒邪、过食生冷
损伤机体阳气、虚寒内生
津伤化燥
久病耗伤阴液
大汗、吐、下、亡血失精
脏腑腠理失去濡养
热邪伤阴耗液
内不足以灌溉脏腑
外不足以濡养腠理
脏的病机
心
心气失调
心阳偏盛
心火亢盛
痰火扰心
心阳偏衰
心气不足
心血不足
心阴、心血亏虚
心阴不足
心血亏损
心血瘀阻
肺
肺气失调
肺气失调
肺失宣肃
肺气不足
肺阴失调
阴津亏损
肺气不足
脾
脾气失调
脾气虚损
脾阳虚衰
水湿中阻
脾阴不足
肝
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血肝阴失调
肾
肾精气不足
肾精不足
肾气不足
肾的阴阳失调
肾阳不足
肾阴亏虚
相火妄动
腑的病机
胆
胆汁分泌障碍
情志所伤
中焦湿阻
肝失疏泻
胆郁痰扰
上扰心神
胃
胃寒
胃热
胃气虚
胃阴虚
小肠
受盛失常
食下腹痛、泄泻、呕吐
化物失常
食下腹胀、完谷不化
泌别清浊失常
清浊混淆、腹痛肠鸣、上吐下泻
小肠实热
小便频数、淋浊赤涩、尿痛
小肠虚寒
寒则痛
腹痛喜温喜按、肠鸣泄泻
大肠
大肠热结
便秘、热结旁流
大肠湿热
湿热与气血相博
利下赤白、里急后重
湿热阻滞经络
痔疮
大肠虚寒
泄泻便溏、完谷不化
膀胱
肾
膀胱
气化失常
贮尿、排尿异常
膀胱不利为隆
不约为遗尿
三焦
脏腑气化不利
运行水液功能障碍
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奇恒之府的病机
脑
肾精不足
生髓无源、脑髓空虚
智力减退、视听言动迟钝、肢体不灵活
肾气不足
阳气不升、鼓动无力
头晕目眩、耳目失聪
髓、骨
先天失养
后天不足
邪热久留
耗伤阴液
下焦虚寒
精血不足
典型症状
固执软弱、生长发育迟缓
脉
寒
寒凝瘀阻
热
煎灼津液
痰
痰浊内阻
瘀
气滞血瘀
虚
津液衰少
脉道不利
血液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甚则血不循经、出血
女子胞
气血不和
心、肝、脾、肾失调
冲任气血不足
体质、病因、发病
体质
应用
体质与养生
体质与病因
体质与病机
影响发病与证候倾向性
影响病机从化
影响疾病传变
体质与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因人制宜
辩证施药,权衡性味
辩证针灸,治法各异
辩证康复,善后调理
病因
分类
秦。医和
阴、阳、风、雨、晦、暗
陈无择
内因
外因
不内不外因
张仲景
经络
四肢血脉
房事、金刃、虫兽
巢元芳
戾气
近代
外感
内伤
病理产物
其他
六淫
风(春季)
风为阳邪,其性开泻
汗出、恶风
易袭阳位
伤与风者,上先受之
头痛、咽痒、咳嗽、面目浮肿等
风行善变而数变
病位不定,如风痹之游走性,起病迅速,变化无常,如荨麻疹
风行主动
眩晕、抽搐、颈项僵直、角弓反张、口眼歪斜
风为百病之长
常兼他邪合而伤人
寒(冬季)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其性凝滞,易闭阻血脉,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如无汗、经脉拘挛
暑(夏至-立秋)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
中暑时汗多、气短、乏力等
暑多夹湿
治疗用湿去热孤之法
概要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伤暑:起病缓,病情轻
中暑:起病急,病情重
暑无内邪
湿(长夏)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
湿行重浊
头身困重,分泌物浑浊
湿行粘滞
口中黏腻不爽、大便粘滞、病程缠绵
湿行趋下,易袭阴位
燥(秋)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口鼻眼干燥
一般不伤气
燥易伤肺
火(夏)
火为阳邪,其性幡灼趋上
火性炎伤,以头面症状为甚
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苦咽干、牙龈肿痛、头痛目眩、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易伤心神
易耗气伤津
易生风动血
易至阳性疮疡
戾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最主要特点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极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易伤心、肝、脾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肝气上冲
头痛眩晕、甚则呕血
喜则气缓
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注意力不集中,失神、狂乱
思则气结
心神耗伤、脾气郁结
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悲则气消
损伤肺气
气短乏力
恐则气下
肾气不固,气陷于下
二便失禁,肾则遗精
惊则气乱
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心悸甚则惊恐不安
多为情志病
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偏致病
劳逸损伤致病
过劳
形劳
心劳
房劳
久行伤筋、久站伤骨、久视伤血
过逸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痰饮
形成
外感
火
炼液为痰
湿
留置体内
内伤
肺、脾、肾、肝、三焦、膀胱脏腑功能失调
水液代谢失常
气郁水停
血瘀水停
饮食
过食肥甘,湿浊内生
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易于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淤血
形成
血出致瘀
未及时排出体外
血行不畅
气滞血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因虚致瘀
气虚
运血无力
阳虚
脉道失于温通而涩滞
阴虚
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
血寒致瘀
血液凝涩
运行不畅
血热致瘀
血热互结
煎灼血液
运行不畅
津亏致瘀
津液大量丢失
血液粘稠
运行不畅
痰饮致瘀
阻滞气机
妨碍血行
痰瘀互结
致病特点
阻滞气机
影响血脉运行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症状特点
疼痛
刺痛
肿块
出血
血出不畅、紫暗血块
色
紫暗
脉
涩、结、代
肌肤甲错
结石
形成
饮食不当
情志内伤
肝胆气郁
日久煎熬
结石
药物服用不当
体质差异
致病特点
多见与肝、胆、、肾、膀胱等
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概要
基本病机
气机壅塞不通
共同特点
疼痛
发病机制
因素
环境
气候、地狱、工作生活环境
体质
精神状态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猝发、顿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合病
复发
经络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链接规律
流注次序
1.肺大胃脾心小肠
2.胖肾包焦胆肝藏
胸腹部自内向外
肾
内
胃
脾
肝
外
连目
心
肝
于舌相关
脾
连舌本、散舌下
肾
循喉咙、夹舌本
肝
络舌本
心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肺
于舌根相连
膀胱
别入络于舌本
到目内眦
小肠
膀胱
胃
阴跷脉
阳跷脉
到目外眦
胆
三焦
小肠
于齿相关
胃
上齿
大肠
下齿
环绕口唇
胃
肝
督
冲
任
喉咙
肺
胃
肾
肝
冲
任
阴维脉
缺盆
胃
大肠
胆
小肠
三焦
阴跷
子主题
咽
脾
小肠
心
肝
任
阴维脉
络脑
膀胱
督脉
奇经八脉
分类
督脉
统帅一身阳气,调节全身阳经气血
阳脉之海
反应脑、髓、肾的机能
于肾气相通,主生殖
任脉
总一身阴经,调节全身阴经气血
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
冲脉
调节12经气血
五脏六五之海
12经脉之海
血海
一源三岐
带脉
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女子带下
跷脉
阴跷脉
主一身左右之阴
阳跷脉
主一身左右之阳
机能
交通一身阴阳之气
调节肢体肌肉运动
主司下肢运动
维脉
阴维脉
阴维者,维护诸阴也
阳维脉
阳维者,维护诸阳也
维系全身经脉
作用
密切12经脉联系
密切12经脉气血
于肝、肾、女子胞、脑、髓关系密切
经别
分布特点
离
12经脉肘膝以上部位别处
合
走入体腔脏腑深处,呈向心行循行
出
浅出体表
入
阴经回阳经,阳经回本经
生理机能
加强十二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在体内、四肢和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十二经主治范围
加强足三阴、足三阳与心得联系
别络
经络最大的分支
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
灌溉气血以濡养全身
区别
经别
体内联系
肘膝以上
别络
体表联系
肘膝以下
浮络
疏通经脉,透达肌表
孙络
最小的络脉
溢奇邪,通荣卫
经筋
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
对周身脏气组织气保护作用
皮部
反应和传递信息
辅助诊断
治疗脏腑疾病
亡阴、亡阳、气脱鉴别
相同
均有生命衰微之象
不同点
亡阴
兼有热象
亡阳
兼有寒象
气脱
无明显寒热之象
火为内生,热为外受
热多全身性
热性易弥散
火多局部症状
火性易结聚
火与热的区别
火易耗血动血,热易耗伤津液
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
火多脏腑郁而化火,热多波及全身
津可化血,液不可化血
天癸的至与竭取决于肾,经水的来潮取决于肝肾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液
泌别清浊
脾胃居中央,为脏腑气机升降枢纽
两肾之间元气、动气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两肾之间)
肺主肃降
吸清下纳于肾以资元气
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输于肾,成为尿液之源
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
向下、向内
肺主宣发
呼出体内浊气
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上输头面部,外打毛孔
宣发卫气
向上、向外
心开窍于舌理论依据
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
心血荣于舌
心气通于舌
凡涉及五脏气机升降的均为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