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清热药思维导图
包含了清热泻火药、淡竹叶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夏枯草、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编辑于2021-11-20 22:55:24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药性
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清热泻火要药
+知母
温病气分实热证
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此外,温病气血两燔,配伍清热凉血药同用
煅用
敛疮生肌
溃疡不敛、烫伤
收湿
湿疹
止血
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宜先打碎先煎
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生用清热泻火,煅用收敛生肌
使用注意
石膏性大寒,生用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弱及寒证忌用
阴虚内热者忌用
寒水石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
+石膏
温病气分证
肺热咳嗽
胃火牙痛
滋阴润燥
肾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黄柏
肺阴虚燥咳+麦冬、贝母
胃阴虚消渴+天花粉、葛根
肠燥便秘+生地黄、麦冬
功效特点
既清实热又清虚热
既入肺胃,又入肾经
用法用量
水煎服,6~12g
生用
清热泻火
盐水炙用
滋阴降火
使用注意
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功效鉴别
相同点
常相须配伍
药性
寒凉
功效
清热泻火
主治
温病气分实热证
肺胃实热证
不同点
石膏
性大寒,重在清解,清肺胃实火,适用于肺热咳喘、胃火牙痛等
煅用外敷,可收敛生肌、收湿、止血,用治疮疡溃烂及湿疹等
知母
性甘寒,偏于清润,能滋阴生津,既清肺胃实热,又能清肺胃肾虚热,用于肺热燥咳、阴虚火旺、消渴
芦根
天花粉
取药
块根
鉴别
相同点
药性
甘,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
肺胃热盛
生津止渴
热病津伤口渴、消渴
不同点
芦根
功效应用
清热作用强
清透肺热
善治肺热咳嗽、肺痈
清胃止呕
胃热呕哕
清热利尿
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干品15~30g,鲜品30~60g
鲜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之效佳,干芦根次之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可代苇茎(嫩茎)用
芦根:根茎
长于生津止渴
苇茎:嫩茎
长于清透肺热
天花粉
功效应用
生津润燥作用强
既清肺热,又润肺燥
肺燥咳嗽
既清胃热,又养胃阴
消渴
消肿排脓
疮疡肿毒(不论成脓已否)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
药用部位
根
淡竹叶
药性
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热病烦渴
清热利尿
口舌生疮,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慎用
附药
竹叶
竹叶卷心
幼叶
清心泻火
栀子
药性
苦,寒
归心、肝、肺、三焦经
功效应用
泻火除烦
治热病烦闷之要药
热病心烦+淡豆豉
热病火毒炽盛+黄连、黄芩、黄柏
清热利湿
湿热黄疸+茵陈、大黄
血淋热淋+木通、车前子
凉血解毒
血热吐衄
目赤肿痛
疮疡疔毒
外用消肿止痛
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
生用(栀子)
走气分而泻火
炒用(炒栀子)
缓和其苦寒之性
炒黑(焦栀子)
入血分而止血
使用注意
苦寒伤胃,阴血亏虚,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功效特点
苦寒不燥。苦寒药中的利湿药
通泻三焦火邪,善清心除烦
既入气分,又入血分
夏枯草
药性
苦、辛,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明目
本品有降血压作用,可用于降血压
目赤肿痛+决明子
目珠夜痛+当归、枸杞子
头痛眩晕+石决明、钩藤
散结消肿
瘰疬+浙贝母
瘿瘤+昆布、玄参
乳痈、乳癖、乳房胀痛+浙贝母、蒲公英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或熬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
决明子
药性
甘、苦、咸,微寒
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
清肝明目
目赤肿痛、目暗不明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或泡茶饮
使用注意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清热燥湿药
黄芩
药性
苦、甘,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特点:善清上、中二焦湿热
湿热证
湿温,暑湿+滑石、白豆蔻
湿热痞满+黄连、半夏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
湿热泻痢+黄连、葛根
清热泻火
特点:善清肺火,善清少阳经热(胆热)
肺热咳嗽(清金丸)
温病壮热烦渴
少阳证寒热往来+柴胡
泻火解毒
热毒疮疡,咽喉肿痛
止血
血热吐衄
安胎
热盛胎动不安+白术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生用
清热泻火解毒
炒用
安胎
炒碳
止血
酒炙
清上焦热
使用注意
苦寒败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
枯芩
即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
条芩(子芩)
为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
黄连
药性
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大苦大寒,长于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
湿热痞满+黄芩、干姜
湿热泻痢+木香
热毒痢疾+白头翁、黄柏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
清热泻火
善清心火
高热神昏
心烦不寐
血热出血
善清胃火
胃热所致呕吐,吞酸,牙痛,消渴
兼清肝火
目赤肿痛
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
清热解毒
痈疽疔毒(善疗疔毒)
湿疹湿疮
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
煎服,2~5g
研末吞服,1~1.5g
生用
清热燥湿泻火
炒用
缓其寒凉之性
酒炙
清上焦火热
姜汁炙
清胃止呕
萸黄连
疏肝和胃止呕
使用注意
苦寒败胃,脾胃便溏者禁用
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特点:善清下焦湿热
湿热泻痢+白头翁、黄连
湿热黄疸+栀子、甘草
湿热带下+芡实、车前子
热淋涩痛+萆薢、茯苓
湿热脚气、痿证+苍术、牛膝
泻火解毒
疮疡肿毒
湿疹湿疮
泻火除蒸
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知母
用法用量
煎服,3~12g
外用适量
生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盐水炙用
泻火除蒸退热
使用注意
苦寒易败胃,脾胃虚寒者禁用
鉴别
相同点
药性
苦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湿热内盛证
清热泻火
脏腑火热证
清热解毒
热毒炽盛证
不同点
黄连
苦寒之性最强,作用偏于中焦,肠胃湿热泻痢首选,善清心、胃,兼清肝火
黄芩
作用偏于上焦,善清肺、胆火,且止血、安胎
黄柏
苦寒趋下,尤善清下焦湿热,善清肾、膀胱火,且长于清相火、退虚热
龙胆
药性
苦,寒
归肝、胆、膀胱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特点:大苦大寒,沉降下行,尤善清下焦湿热
湿热黄疸
湿热带下、阴肿阴痒
湿疹瘙痒
泻肝胆火
特点:善泻肝胆实火,其力最强
肝火头痛
肝热目赤
耳鸣耳聋
胁痛口苦
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
煎服,3~6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鉴别用药
夏枯草、栀子、龙胆草
相同点
药性
苦、寒
功效
清肝泻火
适应证
肝火上炎,头昏头晕,目赤肿痛
不同点
夏枯草
散郁结,治瘰疬、瘿瘤及痰核
栀子
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治血证,热淋及疮疡
龙胆草
清泻肝胆火力强,治湿热带下、阴肿阴痒及肝热炽盛生风,惊风抽搐
苦参
药性
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湿热泻痢,便血,黄疸
杀虫止痒
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疥癣麻风
利尿
热淋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外用,适量,煎汤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禁用
反藜芦
秦皮
药性
苦、涩,寒
归大肠、肝、胆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
湿热泻痢
湿热带下
明目
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禁用
白鲜皮
药性
苦、微辛,寒
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湿热疮毒、湿疹、风疹、疥癣
湿热黄疸、阴痒阴肿
风湿热痹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慎用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鉴别
相同点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
相须
温热病热毒炽盛
热在气分
热入营分(透热转气)
热入血分
热毒疮疡
疏散风热
风热表证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不同点
金银花
药性
甘,寒
功效特点
疏散表热之效优
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热毒疮痈
肺痈肠痈
清暑热,治暑热烦渴、小儿热疖、痱子(银花露)
炒碳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治热毒血痢、可煎汁保留灌肠
附药
忍冬藤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山银花
连翘
药性
苦,微寒
功效特点
清热解毒力强
既清热解毒,又消肿散结,为“疮家圣药”
痈肿疮毒,乳痈,丹毒
瘰疬痰核
长于清心火
温热病热入心包,高热神昏
杂病心火亢盛,心烦失眠
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附药
青翘
长于清热解毒
老翘(黄翘)
长于疏散风热
连翘心
长于清心泻火
穿心莲
药性
苦,寒
归肺、胃、大肠、小肠、肝、胆、膀胱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肺热咳嗽气喘
肺痈咳吐脓痰
咽喉肿痛
消肿
痈肿疮毒,蛇毒咬伤
清热燥湿
湿热泄痢
湿热淋痛
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
煎服,6~9g
多作丸、散、片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煎剂易致呕吐
不宜多服久服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鉴别
相同点
药性
苦,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
痄腮喉痹,痈肿疮毒,丹毒
凉血消斑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衄
大青叶、板蓝根
善清心胃热毒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兼清解卫分、气分之热
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不同点
大青叶
凉血消斑力强
斑疹吐衄
板蓝根
解毒利咽效著
咽喉肿痛、痄腮、大头瘟、喉痹
青黛
功效应用
泻火定惊
肝热惊痫
肝火犯肺咳嗽+海蛤壳
止血
血热吐衄
用法用量
内服,1~3g
本品难溶于水,多入散、丸剂,一般不入煎剂
粉末,外科、五官科常用
贯中
药性
苦,微寒
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
时疫感冒,温毒发斑,痄腮
治预防流行性感冒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乙脑
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尤善治崩漏下血)
驱虫
多种肠道寄生虫(绦虫、钩虫、蛔虫等)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炒碳用
使用注意
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服用时忌油腻
脾胃虚寒及孕妇慎用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鉴别
相同点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热毒疮痈
不同点
蒲公英
药性
苦、甘,寒
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内外热毒疮痈,治乳痈要药
利尿通淋
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清胃热
胃热口臭
清肝明目
肝热目赤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外用: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紫花地丁
功效应用
凉血解毒
善疗疔毒
蛇毒咬伤
野菊花
功效应用
泻火平肝
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鉴别用药
野菊花与菊花
相同点
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
不同点
野菊花
苦寒之性尤胜,长于解毒消痈,疮痈疔毒肿痛多用之
菊花
辛散之力较强,长于清热疏风,上焦头目风热多用之
漏芦
土茯苓
药性
甘、淡,平
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梅毒,汞中毒
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现代临床多用于热淋,带下,湿疹,疮痈,瘰疬,皮肤瘙痒
鱼腥草
金荞麦
鉴别
相同点
药性
辛,凉
归肺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肺痈。长于清泄肺热,为治肺痈之要药
肺热咳嗽
热毒疮疡
不同点
鱼腥草
功效应用
主入肺经,为治肺痈要药
肺痈吐脓,肺热咳嗽多用
兼利尿通淋
湿热淋证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鲜品60~100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金荞麦
功效应用
内痈、外痈均可,肺痈尤宜
兼解毒利咽
瘰疬、咽喉肿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
《药典》:水或黄酒隔水密闭炖服
大血藤
败酱草
鉴别
相同点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
肠痈腹痛(要药)
活血止痛
瘀阻疼痛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不同点
大血藤
祛风止痛
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闭经痛经
败酱草
功效应用
清热排脓力强,也可治肺痈
祛瘀止痛,治产后瘀阻腹痛
用法用量
大剂量可用至15~30g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鉴别
相同点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咽喉肿痛
不同点
射干
药性
苦,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主治痰热壅盛的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孕妇慎用
马勃
功效应用
质轻上浮,兼散风热,可用于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失音
止血,用于血热出血或外伤出血、手术伤口出血
用法用量
煎服,2~6g
外用适量,敷患处
山豆根
药性
大苦大寒
有毒
功效应用
清火力强,消肿散结力强,适用于实热闭塞、热毒壅盛者
胃火牙龈肿痛、肺热咳嗽及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煎服,3~6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味极苦,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心悸等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地锦草
鉴别
相同点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于热毒血痢
不同点
白头翁
功效应用
清肠道热毒作用好,是治疗痢疾的首选药物。又可清血分热毒,故善治热毒血痢
既治疗细菌性痢疾,又治疗阿米巴痢疾
清热解毒
治疗疮疡痈肿、痄腮、瘰疬等
马齿苋
药性
酸,寒
功效应用
凉血止血
血热崩漏、血淋、便血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
鸦胆子
药性
苦,寒
有小毒
功效应用
治休息痢,阿米巴痢疾
能截疟,治各型疟疾;外用腐蚀赘疣,治鸡眼、赘疣
用法用量
内服,0.5~2g
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不宜入煎剂
使用注意
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孕妇及小儿慎用
地锦草
功效应用
治湿热痢疾
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
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
清热解毒消肿,治疮疖痈肿、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煎服,9~20g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
鉴别
相同点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痈肿
均为治毒蛇咬伤的要药
不同点
半边莲
利尿消肿,用于大腹水肿
“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
抗肿瘤
白花蛇舌草
利湿通淋,用于湿热淋证
山慈菇
熊胆粉
功效应用
息风止痉
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清热解毒
热毒蕴结之疮疡痈疽、痔疮肿痛、咽喉肿痛
清肝明目
目赤翳障
用法用量
内服,1~2g
宜入丸、散,不入汤剂
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虚寒证当禁用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药性
甘,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
清热凉血要药
热入营血,口干舌绛+玄参、金银花、黄连
血热毒盛,斑疹紫黑+赤芍、紫草、玄参
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艾叶、侧柏叶、地榆
养阴生津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知母、地骨皮
温病后期,余热未尽,夜热早凉+青蒿、鳖甲+知母
热病伤阴,津伤口渴+麦冬、沙参
阴虚内热消渴+山药、黄芪、山茱萸
热伤津液,肠燥便秘+玄参、麦冬
功效特点
既清解营血分之热,又滋阴降火
既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又凉血止血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鲜品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使用注意
甘寒滋腻,易助湿碍胃恋邪,凡湿邪内阻或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病邪在卫、气而未入营血者不可早投此药
玄参
药性
甘、苦、咸,微寒
归心、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身热夜甚+生地、黄连、银花
邪陷心包,神昏谵语+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
气血两燔,发斑发疹+石膏、知母
滋阴降火
热病伤阴,津伤便秘+生地、麦冬
肺肾阴虚骨蒸劳热+百合、生地、贝母
解毒散结
瘟毒热盛,咽喉肿痛+黄芩、连翘、板蓝根
肝经火热,目赤肿痛+栀子、大黄
痰火互结,瘰疬痰核+浙贝母、牡蛎
疮疡肿毒+连翘、蒲公英
脱疽+金银花、甘草、当归
鉴别
相同点
药性
甘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口干舌绛
温毒发斑
血热出血
滋阴生津
热病后期,阴液耗伤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不同点
生地黄
甘寒类代表药。养阴作用强。内热消渴多用
善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证
玄参
功效应用
泻火解毒散结力强
咽喉肿痛、白喉
瘰疬痰核
热毒痈肿、脱疽
目赤肿痛
使用注意
反藜芦
牡丹皮
赤芍
鉴别
相同点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
血热吐衄
活血化瘀
以血热夹瘀证,瘀热互结者为宜
血瘀闭经痛经
癥瘕
跌打损伤
疮痈,肠痈
不同点
牡丹皮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力强,用于热入血分,斑疹吐衄
善清透阴分伏热,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也热早凉,热退无汗,善治“无汗骨蒸”
兼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活血散瘀,多用于肠痈腹痛+大黄
用法用量
生用
散热凉血
酒炒
活血化瘀
使用注意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赤芍
功效应用
活血散瘀力强,又善止痛,血瘀痛证多用
清肝泻火,善治肝热目赤翳障
使用注意
血寒经闭不宜用
反藜芦
紫草
药性
甘、咸,寒
归心、肝经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主治
温病热毒炽盛,斑疹紫黑
麻疹紫暗,疹出不畅
痈疽疮疡,湿疹瘙痒,水火烫伤(油浸液外涂)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擦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忌用
水牛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定惊
温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
高热烦躁,惊厥抽搐
血热癫狂
发斑发疹,吐血衄血
解毒
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代犀角,15~30g
锉碎先煎,亦可锉末冲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忌用
清虚热药
青蒿
药性
苦、辛,寒
升浮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清虚热,除骨蒸
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低热不退+生地、鳖甲、知母
阴虚发热,劳热骨蒸,五心烦热+银柴胡、胡黄连、知母
解暑热
外感暑热
截疟
疟疾寒热(要药)
治疟疾寒热,单用大剂量即可(或青蒿素)
善治少阳经热
湿热郁遏少阳证(黄芩)
此外,具有退黄之功,治疗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煎服,6~12g,鲜品30~60g
不宜久煎
治疗疟疾,鲜品捣汁服用,用量要大,60~120g
近代临床上用青蒿素注射液效果更佳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白薇
药性
苦、咸,寒
沉降
归胃肝肾经
功效应用
清虚热,凉血
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低热不退
阴虚发热,劳热骨蒸,五心烦热
产后血虚发热+当归、人参
利尿通淋
热淋、血淋
解毒疗疮
热毒疮痈
咽喉肿痛
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你、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地骨皮
药性
甘,寒
归肺、肝、肾经
功效应用
凉血除蒸
阴虚发热,骨蒸盗汗
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除有汗之骨蒸
清肺降火
善清肺中伏火
小儿肺热咳喘+桑白皮、甘草
凉血止血
血热妄行吐衄、尿血+白茅根、侧柏叶
泄热生津止渴
消渴+生地、天花粉、五味子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银柴胡
胡黄连
鉴别
相同点
功效应用
清虚热
阴虚发热
退骨蒸
骨蒸潮热
除疳热
小儿疳积发热
不同点
银柴胡
清疳热力量强,为清疳热要药
胡黄连
兼能清湿热,用于湿热泻痢,痔疮肿痛
注意事项
苦寒之品,脾胃虚寒者慎用。如需应用,配健胃药物同用
苦燥之品,津伤阴亏者慎用。如需应用,配养阴生津药物同用
名词解释
苦寒败胃
又称苦寒伐胃,即败坏、克伐胃气之义。大苦大寒之品因其苦寒之性,易伤脾胃之气、津液甚至脾胃之阳,如果大量久服,脾胃功能受伐,运化无力,出现食欲不振、食少便溏等症。药如黄连、龙胆。
苦燥伤津
又称苦燥伤阴,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津伤者慎用。药如黄连、黄芩等。
大苦大寒之品的主要副作用
寒凉伤阳
大寒药物易损伤人体阳气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苦寒败胃
指大苦大寒药物应用不会克伐胃气,出现食少纳呆等症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苦燥伤津
大苦大寒药物易损伤人体津液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概述
含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性能特点
性味
寒凉
升降特点
趋于沉降
主治
清解里热
里热证
概述
药性
苦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
解热毒
温热病热毒炽盛高热不退
解疮(热、火)毒
热毒痈疮疔疖、咽喉肿痛、丹毒、痄腮
解蛇虫毒
毒蛇、毒虫咬伤
部分药物兼有泻火、凉血、收敛生肌、解毒消肿、利湿作用
兼可用于水火烫伤、癌肿
使用注意
苦寒易伤脾胃,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概述
药性
甘寒
功效应用
清虚热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热病后期,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配伍
配清热凉血药及清热养阴之品,标本兼治
概述
药性特点
咸寒、甘寒或苦寒,入血分
入心、肝经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
血热出血
部分药物具有养阴生津、或活血散瘀作用
配伍
气血两燔者,配清热泻火药,使气血两清
概述
药性
苦寒而燥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湿热药
清热泻火
脏腑火热证
清热解毒
热毒证
使用注意
苦寒燥湿,伐胃伤阴,凡脾胃虚寒、津伤阴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