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种群与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三之种群与群落笔记,包括种群的概念、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数量变化,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计数等。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笔记,主要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部分内容。
生长素:发现过程、产生部位、生理作用;生长素类似物;其他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种群与群落
种群
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
样方法
适于双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分类: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标志重捕法
适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计算公式:总数=一捕标记×二捕总数/二捕标记
出生率和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组成
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作用: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数量变化
J型曲线
形成原因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数学模型
S型曲线
食物、空间有限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又称K值
应用
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 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
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值, 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
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计数
注意 事项
①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②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③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④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
⑤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计数 方法
显微 计数法
实验仪器
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计算方法
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酵母细胞个数=
平均每个小方格酵母细胞个数×400×10000×稀释倍数
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物种组成
意义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
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
取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种间关系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表现
分层现象
影响因素
植物 光照
动物 食物和栖息空间
水平结构
常呈镶嵌分布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光照强度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应用实例
立体农业就是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实例
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小灌木→灌木层→乔木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影响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