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阅读与写作
《阅读和写作讲义》读书笔记,包括阅读的意义:理解他人、写作的核心:表达自己、日常实用写作、听和说的艺术等。
编辑于2021-11-25 21:13:40阅读与写作
前言:为什么要学大语文
核心
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语文构成
感受
听
读
观察
理解
表达
说
写
唱
表述
表演
重要性
语文不好,考试题目读不懂
语文不好导致不善于理解他人,也不善于表达自己思想
缺乏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人,在专业上走不远
帮助理解社会、理解生活
想进一定阶层,需要掌握该阶层用语
人文艺术素养可以带来科学上原创性的创造力
序章:从大语文讲起
我们都生活在语文中
语文教育涉及人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快乐情感的获得、价值观的构建
构成
词汇
名词决定高度
美国中西部农民词汇量1500
城市大学生词汇量1到2万
研究生4万
丘吉尔20万
词汇量匮乏的人难以胜任大组织内的复杂工作
语言技巧
包括语法、修辞等
医生、律师和贫民窟对同一现象用两种语言表达
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
美国很多政治家有优秀的作品
很多教科书写得通俗易懂
教授能说会道
语文修养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调动多少资源做多少事情
影响
个人层面
语言是存在之家
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国家层面
文化输出
罗马文化传承
英美影响力输出
选拔标准
法国高考4小时的作文考试
美国300字的高中入学申请
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读和写
读
理解字面意思
理解深层意思
理解作者
理解外部世界
理解内在的文化和人性
写
讲自己的思想和想法
通过某种形式的书面文字(文学作品、专著、研究报告、新闻稿、邮件等)
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表达清楚
联系
读与写分不开
阅读时既要理解作者的思想,也要学习作者表达自我的方法
写作时,既要把自我表达成分,也要考虑如何便于读者理解
听和说
听
通过接收线性、单方向的信息流来获取知识
错过或没听懂一段,后面很难跟上
每个人效率有很大差别
说
有一套系统性的表达自我的方法
可以改变
联系
好的听众不仅会听内容,还会学习演讲者的讲话技巧
好的演讲者也会顾及听众的接收能力
观察和视觉表达
文字
动作
图形
影视作品
美国学生的三种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阅读严肃读物、深刻理解作者思想的能力
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阅读的意义:理解他人
信息
阅读本质
读懂作者的意思,是阅读
完成形象的重构,是理解
阅读理解其实是一种信息的转换
阅读标准
读出表面意思
读出隐含信息
阅读要素
when时间
where地点
who人物
what事件
how怎么回事
why为什么
which哪一个
深度
理解作品的五元素
结构
描写手法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
用词用语
语气
结构
与建筑有相似之处
结构清晰
引导读者的思路
常见结构
时间
矛盾冲突
围观细节映射一个宏大事件
运用
先搭结构,再填内容
思想
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
通过书中的内容反推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才算读懂了一本书
阅读理解到了深层次。其实就是从读书上升到读人
时代
如何从文艺作品了解一段历史?
阅读的三个层次
读出作品本身的含义
读出作者的本意
读出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
案例
样板戏
古典主义
强调正统性、标准、理性和秩序
高大全
浪漫主义
关注民生
关注生活的细节
现实主义
从现实解读社会
品味
如何在陌生领域全面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最有效的方法
找行家指点
阅读
三步阅读法
阅读正统文献或作品开始
正统是指被主流认可
确立基准线思维
阅读经典教科书
阅读权威的综述文章
权威综述文章把一个领域最近十年的成就都概括介绍了
民间高手和专业人士区别
是否经常和专业人士交流
能否融入专业人士的圈子
是否被专业人士认可
典型做法
科学领域,看《科学》杂志,定期推送综述类文章,涵盖各个前言领域
医学进展,看《展望》
工程类,看《频谱》
金融领域,看《巴伦》,《经济学人》
读一些有趣的专著
讨论课题范围一般比较窄,观点鲜明,甚至偏激
历史读物
人类简史
丝绸之路
考试
两个维度
宏观和细节
主观和客观
宏观
主题思想、作者态度
需要换位思考
如果我是作者,为了组织信息,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会怎么做?
单篇的文本,常见的结构有哪些?对比分析、层层递进分析
看书的目录
细节
特定内容、具体信息
七个wh
注意看似正确的选项
主观
哪些表述属于主观看法和建议
区分事实和看法
看讲话人的信誉,逻辑
小心书中主观想法和演绎
客观
根据具体事实
考察信息源的可靠程度
速度
如何突破阅读的瓶颈?
两个瓶颈
人脑接收信息的带宽
一秒100-200比特,12-25个汉字
一分钟700-1500个汉字,32开书一到两页
400页的小说要4-7个小时
眼睛和大脑一同识别文字图片的速度
眼睛先获得信息,大脑再合成图片
眼睛视网膜中心区域分辨率高,覆盖眼睛1°的范围
远一点4到5个字,近一点3个字
提升方法
调整书本的位置
书本远一点,可以提高30%
学会用语音辅助阅读
眼睛扫描的速度太快,大脑跟不上
练习眼睛和大脑同步
语音辅助眼睛移动和大脑的配合
用默读节奏控制眼睛扫描速度
大脑想一下读音,不要发出声音
英语训练两个月可以提升30%到50%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要停,跳过去
不超过10%的空白,对理解影响不大
层次
兼顾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书分三类
供浏览的书
快速翻翻,大致了解
跳着读,变速读
开始很仔细,中间跳过去
头尾很仔细,中间快速浏览
感兴趣的地方做记号
看看内容简介和目录,翻翻内容,判断是否值得读
需要精读的书
逐句读完
浏览后再读一遍
一边读一边画重点
对重点内容建立索引
需要典藏的书
大约20%的长期放在书架上
参考书
需要品读的书
10%的优质杂志
年阅读量
八九种期刊
一份报纸
20-50本书
欣赏
写作的核心:表达自己
书面表达
与口头表达的不同点
用语用词不同
口头语是自然语言
书面语是形式语言
正规文本大量使用口语和网络用语,让人缺乏权威感
书面表达重复多次用同一个词会显得无趣
动词和形容词尽量用不同词
表达结构不同
口头表达一般是时间从前往后,逻辑上先因后果,除非很重要的事需要先讲结论
书面表达可以先讲原因,也可以先讲结论,也可以先讲大道理
书面表达可以顺叙、倒叙、先说自己的大道理
信息方向不同
口头表达是单方向的、线性的、被动的
口头表达一般只有一条线索,最好一次只讲清楚一个问题
口头表达双方节奏要合拍,思路跳跃太大,听众很难跟上
书面的东西,读者可以自己控制节奏
作者可以多条线索同时展开,来回切换
一本好书,可以把一堆原材料,炒成美味的佳肴
逻辑复杂度不同
口头表达逻辑比较简单,常用三段论
口头表达重点放在前面,或把重点放在后面让听众打起精神坚持听下去
书面表达可以逻辑复杂
常用层层递进,剧情大反转
起步
两个阶段
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
天天想写到不轻易落笔
五部进阶
第一步,随便找一个新鲜有趣的题材,开始写
第二步,突出主题
第三步,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
第四步,让读者产生共鸣
第五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修辞
现象
修辞在写作上的重要性不如结构和逻辑
一个人的修辞水平在20多岁基本确定了
很多名家修辞水平定格在处女作
比喻
第一层,用熟悉的事物形容不熟悉的事物,即由简喻难
第二层,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相似点要直观
第三层,通过比喻产生美感,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
第四层,创造一些新概念,浓缩人类在某方面的认知
对比
夸张
写景
如何寓情于景?
三个层次
采用一些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
通过不同人看同一景物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他们的心情和性格
情和景之间建立一个桥梁
写情
如何写好心理活动?
心理手法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叙事
如何牵着读者走?
顺叙
要避免写成流水账
要避免跑题
要避免结构散掉
倒叙
叠叙
技巧
如何让文章更有魅力?
设置悬念
有张有弛
管中窥豹
点睛之笔
反讽手法
实践
我是怎么写出畅销书的?
写文章是两个人的事,不仅要表达好自己,还要理解读者的心理
任何时候,内容都比形式重要
一篇文章的口气和用词要保持一致,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显得专业
写作永远要让形式和内容相匹配,内容不同,读者群不同,写作手法也需要调整
日常实用写作
日记
邮件
简历
评论
论文
报告
听和说的艺术
听的艺术
一个问答
吴军问:清华的博士和伯克利的博士差距在那里?
伯克利教授:伯克利博士很多新知识是从讲座中学到的,清华的博士听讲座的机会太少,而且不会听,因此知识面较窄
与不会听和听得少有关
如何听?
做一个有效率的听众,自己要有所准备
要预判重点和关键节点
听有逻辑的老师,跟着他的逻辑,听他讲问题的过程
听没有逻辑的老师,重点听结论
适当作笔记
通过提问搞懂对方没听懂的地方
找到报告者打马虎眼的地方
是否夸大了结论?
是否隐藏了条件?
是否在推理中加入了不适当的主观假设?
案例
吴军的弟弟
弟弟是比吴军还硬的学霸
课下花的时间并不比别人多,但接受信息的效率很高
听报告前,先看一下内容提要,如果有想了解的内容就去听
报告会上听到那部分内容就算达到目的,甚至会提前离开
吴军的导师
报告会上,贾里尼克教授每次都在第二排提问
问一些看起来很傻,常识性,或入木三分的问题
一次请一位著名日本教授做报告,汇报的结果好得超出大家预期
在贾里尼克教授的追问之下,日本教授承认自己加入了一些有利的假设
在贾里尼克教授的带动下,通常一小时的报告,问问题就要花半小时
吴军怎么听报告
能否学到新方法或者了解新知识
能否听到感兴趣的结果
能否学到分析问题过程和逻辑
能否学到作报告的方法,吴军的口才得益于听了很多报告
忠告
台上讲的东西水平到底如何,只有私下交流了才能准确判断
最核心的是做一名主动地听众,化被动为主动
说的艺术
三种人
第一种人擅长专业工作,给老板作报告讲了一堆专业细节,领导听了觉得很无趣
第二种人擅长组织,给老板作报告,给人印象是行政管理人员,不懂细节
第三种人能把组织工作讲清楚,给老板作报告,认为他功劳最大,分配资源最多
吴军的经历
一个朋友
每次开派对,四五个小时听他一个人说,而且听完,大家收获很大
和女朋友从早上到深夜,能说十几个小时,还让对方意犹未尽
后来吴军知道,这位朋友哪怕在在派对上准备什么笑话、讲什么严肃的内容、从哪里切入,都写在纸上,想不起来就去洗手间看一下
和女朋友在一起,也是这么做的
指导教授库旦普
表达能力极强,学术界公认
准备报告及其认真,一个 15分钟的ppt要准备一两天
每张ppt反复修改,停一秒还是两秒,过度时的俏皮话都是提前设计好的
刚开始指导吴军作报告改四五次ppt,预演两三次,琢磨每一个要点怎么讲才更清楚
后几年,吴军已经很能讲、很会讲,教授依然要修改两三次PPt,预言一两次
谷歌上司辛格博士
英文有口音,但每次报告效果都很好
过去他很怕说,于是在和任何人谈话之前,都要把谈的内容写下来
甚至和同事五分钟的谈话,也要写下来
作报告之前请同事先听一听,提一提意见
作报告的内容不能滚瓜烂熟,也要写在纸上
能说会说的秘密
上台大脑容易一片空白,一般是准备不够
美国学生表达能力训练是不间断的,任何专业的研究生都要接受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
华人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技术才是真本事,系统练习口头表达能力是浪费时间,因此华裔第二代最喜欢学工程学
印度裔第二代很多学商业、读MBA、花很多时间刻意练习表达能力
印度裔在跨国公司担任高管比例比亚裔高
提高步骤
把要讲的东西写出来,讲话的时候,实在想不起来就念稿子
事先做几次预演,让一些同事、朋友提意见,自己讲什么提前背熟
讲完之后,问一问同事和朋友的反馈
任何人,多准备,多练习,口头表达的能力就可以提高
坚持半年,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口头表达
目标
无论怎样讲,都要以对方接收自己的信息为目的
四不讲原则
最重要的主题讲,其余的都不讲
能讲清楚的讲,讲不清楚或太花时间的不讲
自己的独到之处讲,别人都有的东西不讲
对自己和对方有利的话讲,对自己和对方没有好处的话不讲
四讲原则
口头表达要有对象感
口头表达要有吸引力
口头表达要掌握节奏
内容再呈现
PPT 过于花哨或过于复杂
PPT有太多文字
PPT就是讲稿的摘要和内容提纲
PPT的数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