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
药剂学第七版第三章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药剂学第七版第三章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二)
药剂第七版第三章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可打印已排好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
一物理化学性质
(一)表面活性
1.表面张力:在液体表面上分布的分子并不像在液体内部的分子受到的力平衡,来自溶液内部的作用力远>来自大气的作用力,这种力使表面有收缩的趋势,即表面张力
2.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除与溶度有关,还与分子结构,碳链长短,不饱和程度,HLB等有关
(二)表面活性剂胶束
形成胶束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质之一,是产生增溶,乳化,去污,分散,絮凝作用的根本原因
1.CMC
(1)胶束/胶团micelles: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在表面的正吸附达到饱和,此时溶液的表面张力达到最低值,表面活性分子开始转入溶液中,因其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自身依靠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离子范围的缔合体。
2.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3.溶液达到CMC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达到min值
2.结构
图P38
1.球形结构
内核:碳氢链无序缠绕,具非极性液态性质
栅状层:碳氢链上与亲水基团相邻的次甲基整齐排列
表面:亲水基团
2.棒状胶束,甚至六角束状结构
3.板状或层状结构(接近双分子层结构)
从球状—层状,碳氢链从紊乱分布—规则排列,完成了从液态—液晶态转变,表现出明显的光学各向异性性质
3.CMC测定
(1)表面张力法:表面张力—lgc
(2)光散射法:溶液光散射强度—c
普适
(3)电导法:离子型,电导率—c
(4)增溶法:难溶性药/燃料,浊度(S)—c
(5)颜料法:颜料荧光在水中、胶束中不同
特殊
4.影响CMC因素
(1)碳氢链
a.长度:C,CMC
b.分支:分支,CMC
(2)极性基团/亲水基
a.位置:越靠近碳氢链两端,CMC
b.种类:离子型影响不大
(3)非极性基团/疏水链
a.结构
b.种类:全氟代,CMC
(4)表面活性剂种类:CMC,非离子型<离子型≈两性离子型
(5)温度
(三)HLB
1.HLB
图P39
(1)定义: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2)HLB,亲水性
(3)范围:a.总0~40 b.非离子0~20,石蜡0,聚氧乙烯20 c.各W/O3~8,O/W8~18,增溶剂13~18,润湿剂7~9
2.理论计算法
(四)表面活性剂的增溶
1.胶束的形成
(1)silubilization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物质在胶束溶液中S可显著增加,行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作用成为增溶。
(2)胶束增溶体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也是热力学平衡体系
(3)MAC:最大增溶浓度,当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g时增溶药物达到饱和的浓度
2.温度对增溶的影响
(1)Krafft点
1)离子表面活性剂特征值
2)表面活性剂使用温度的下限,或说,只有在T高于Krafft点时表面活性剂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3)定义: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万基硫酸钠)S急剧上升,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S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
(2)昙点
1)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特性值
2)定义: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T)时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析出(S⬇️),出现混浊,称此现象为起昙,此时T称浊点/昙点cloudpoint
3)原因:T,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T继续,聚氧乙烯链脱水&收缩,使增溶空间⬇️,增溶能力⬇️
4)聚氧乙烯链相同,C—H,浊点⬇️;C—H长相同,聚氧乙烯链,浊点
Tween80=93℃,20=90℃,60=76℃(温度记住)
二生物学性质
(一)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药物从胶束中扩散的速度和程度
2.胶束与胃肠生物膜融合的难易程度
3.表面活性剂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上皮细胞通透性,从而改善吸收
(二)~毒性
1.阳>两>阴>非
2.静脉给药>口服
(三)刺激性
皮肤/黏膜损害
阳>阴>两/非
(四)生物降解
(五)溶血作用(毒性)
1.阴>阳?>非
2.在聚氧乙烯非离子型中,吐温类溶血作用小; 毒性大小:聚氧乙烯烷基醚>芳基醚>脂肪酸酯>吐温类;Tween20>60>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