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马工程)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马工程教材思维导图,内容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P17)、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51)、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和途径(P68)、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P91)、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及其挫折(P111).. ...
编辑于2023-03-11 13:08:41 陕西这是一篇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这是一篇关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顾海良的思维导图,包含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等。
哥达纲领批判的思维导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做了深刻阐述,它对于我们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这是一篇关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顾海良的思维导图,包含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等。
哥达纲领批判的思维导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做了深刻阐述,它对于我们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马工程)
导论(P1)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概括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将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1885年,恩格斯又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中增加了“一般目的”
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指的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根本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解放是要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进步的运动。 “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 “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概括起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解放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样取代资本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
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兼备的学说
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说
是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学说
是时代性与开放性相一致的学说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进一步划清重大是非界限
加深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方法
要与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代表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相结合
要与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
要与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相结合
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P17)
第一节 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空想社会主义之前的理想社会构想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
批判矛头直指私有制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
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揭露和批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所造成的经济危机
严厉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
主张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主张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主张消灭商品交换和实行计划生产
主张消灭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和阶级差别
提倡社会和谐,主张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
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从唯心史观出发的
他们虽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批判、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却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社会化生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化生产必然要求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
社会化生产势必造就与其相联系的革命阶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在 14 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就出现了,但到16世纪才开始迅速发展
剥夺农民的土地,把失地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力,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
资产阶级还通过武力征服对海外殖民地进行疯狂掠夺,他们不仅抢劫当地的物质财富,而且贩卖人口
通过原始积票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要求扫除封建制度对发展资本主义的束缚和阻碍
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尼德兰革命
1640年开始的英国革命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进人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
18世纪60年代,以珍妮纺纱机和瓦特蒸汽机发明为标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
从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竞争阶段
产业革命的完成意味着资本主义已经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并目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的同时,其内在的矛盾也全面展开并剧烈爆发出来。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斗争不断向前发展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现代无产阶级应运而生
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对现代工人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机器的使用使大批工人丧失工作,造成了庞大的劳动后备军
机器代替手工操作使资本家有可能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
机器的使用曾一度使工人劳动时间达到甚至超出生理极限,再加上 极其恶劣的劳动条件,严重地摧残了工人的身心健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作为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革命的社会力量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除了极少数人能上升到资产阶级行列,其他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其中的下层群众,相继加入无产阶级行列
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唯有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原因)
无产阶级代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
无产阶级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最有远大发展前途的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爆发
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唯心史观认为,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找,并且认为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变动)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创造的,而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从而将社会历史看成自然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是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明确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已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两大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既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又找到了实现这个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共产党宣言》是料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受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共产党的纲领,1848年2月 23 日首先在伦敦用德文发表。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
《共产党宣言》明确地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共产党宣言》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
总之,《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表明社会主义已经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开始与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指导工人阶级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理论武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成就
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
未来社会是以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最终废除私有制"
是按照整个社会要求自觉地组织生产的社会
是消灭了剥削、真正实现社会平等的社会
是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
是消灭了阶级与国家自行消亡的社会
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依据历史规律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
反对把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强调未来社会将是不断发展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提出和含义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我们通常说的"两个必然"
这里的"两个必然",不是两个不同的必然性,而是同一个历史必然性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论断是他们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要达到什么程度,它才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腰相适应的原理,对这个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这一论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和基本结论
另一方面,这一论断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
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便形成了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在经济上,是每一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包含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进行的自觉行动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长期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走向表亡是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巩固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及算优越性的充分展现是一个长期过程
社会主义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性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一般性或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的方向发展;解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矛盾的出路只能是杜会主义社会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性
这里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整体,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民族或国家
这里说的发展道路是根本道路而不是具体道路、即它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脉络,是社会形态依次演进过程中呈现的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总趋势
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性是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
不同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方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快慢不同,以及作为这些不同因素的观念上的反映即传统文化也不相同
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并不一定都严格地遵循社会形态演进的依次性路径
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也各有特点
在社会更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特点
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是通过各民族的奋斗实现的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及其实现条件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和途径(P68)
第一节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靠无产阶级自己
现全人类彻底解放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概括起来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联合其他劳动群众,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消灭一切剥削阶级以及阶级统治和阶级差别,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创建社会主义新社会
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
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性质和特点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由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的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有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的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只有在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
只有在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下,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彻底摆脱各种错误思潮和反动势力的影响
无产阶级政党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第二节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通常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3个方面进行。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3种主要形式。
经济斗争是指无产阶级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
政治斗争是指无产阶级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斗争,这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思想(理论)斗争是指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的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客观形势
指造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危机的客观条件的总和
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客观形势成熟的根本标志
资本主义矛盾造成的社会全面危机,使无产阶级已经不能够照旧生活下去,而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也已经丧失控制社会的能力,社会再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存下去了
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空前高涨
主观条件
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领导核心。这是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最重要因素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要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引导人民开展坚定不移的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被广大工人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无产阶级革命形式取决于革命运动的实际发展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思格斯不排除无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当前斗争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第三节 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
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革命转变时期
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争得的民主
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
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政权
第四章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P91)
第一节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的高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帝国主义的实质和历史地位
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
第二节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理论
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由无产阶级优秀分子所组成的
党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党要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和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基本依据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带来有利的国际形势)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提供了可能)
已经具备了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的国家,就可以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进行革命并获得胜利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五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及其挫折(P111)
第一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关于过渡时期问题
列宁强调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宁深入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列宁强调要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以及在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以前,都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实现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
无产阶级专政是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是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结成的联盟,其中主要的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思考
发展大工业,实现电气化
发展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开展文化革命,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大俄罗斯主义
开展国际贸易,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改革国家机关,加强国家政权建设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推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逐步形成
问题
在经济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妨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片面强调专政职能
在思想文化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强调党员在思想理论上要高度一致;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提倡为社会主义事业勤奋工作、忘我献身,并通过树立典型人物的方法,引导和激励人民成长为健康、高尚的人。过分强调思想理论上的高度一致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第三节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及失败
苏联东欧的改革
改革的动因
改变高度集权的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摆脱苏联大党大国主义的控制,争取独立自主的发展权利
苏联东欧剧变的过程
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
总结历史经验而不能否定历史
坚持改革而不能迷失方向
坚持和发展乌克思主义而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
尊重不同民族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而不能助长民族分裂主义
对西方国家开放和加强联系时,不能放松对西化、分化的警觉,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能放弃党的领导、忽视党的自身建设
第六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P143)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为什么在近代中国仿效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发展壮大,它们把中国作为殖民地和附属国,不愿意放弃在华利益,使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让资本主义取而代之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民族资产阶级软弱,缺少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能力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创立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性质
对象: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还有后来形成的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
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动力:在革命的动力方面工人阶级已经成为领导阶级,农民是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者,资产阶级中的官僚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革命的对象,只有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自五四运动后,已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的步骤和前途
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关于中围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第三节 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确立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依据政治纲领,我国先后建立了四大基本政治制度
国体: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的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据经济纲领:形成了以社会主义经济为领导的,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5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综合经济结构
依据文化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并在思想文化领域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为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
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创造了根本的制度条件
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齐心协力摘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四节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艰辛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关于加强党的建设
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P16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的探索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推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世纪之交形势的深刻变化与党和国家面临的新考验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分析党的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膈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 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P182)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和新成就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
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全面依法治国发生深刻变革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
社会建设发生深刻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革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生深刻变革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生深刻变革
全面从严治党发生深刻变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论断
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提出各个时期的具体奋斗目标。9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
我国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外部条件
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实践基础
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是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形成的
是在十八大以来党所经历的深刻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
理论渊源
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重大意义
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主要内容
核心的内容:八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
丰富内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和战略步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舍主义依靠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保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指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条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子主题
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品格
坚定的理想信念
真挚的为民情怀
鲜活的时代气息
深厚的历史底蕴
强烈的中国自信
宽广的世界眼光
第九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P214)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蓍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十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及其新变化
在社会生产力领域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治理结构方面
在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方面
在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上
在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上
在上层建筑领域
在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方面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没有解决其社会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终结其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改良并没有解决其社会基本矛盾
没有消灭私有制
剥削程度还在加剧
控制和剥削以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今天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把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后果转嫁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身上
当代资本主义面临一系列
南北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发达国家内部贫富悬殊不断扩大
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增多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挫折没有逆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导致的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造成的
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它的社会制度无论怎样调整,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决定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当资本主义再也无法在既有社会制度框架内克服危机时,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胜利
发展中国家在历史比较中思考和选择发展道路
数百年来,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奴役
十月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取得进步、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和帮助
冷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无一例外都不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为维护和扩大垄断资本利益推行新自由主义模式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可以借鉴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社会主义具有不断变革和自我完善的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彰显出社会主义具有同实践不断结合发展壮大的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彰显出社会主义具有能伴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强大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和中国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