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
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等,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
概念:是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一般而言,教育目的比较宏伟、概括、抽象,通常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对教育产生作用。
争论: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与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国外
泰勒,受进步主义影响
多尔,突出智力或认知、社会-个人或情感以及做事等方面。
中国
1957年,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发展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劳相结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整个教育体系原则性规定,因此没有特定的小学教育方针或小学教育目的。概括来说,我国小学教育的实质,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目标
概念: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目标的具体目标。当教育目的指向特定的学校或特定的教育阶段时,它就得到了具体化,就变成了目标。
1992年目标
❶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❷具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❸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身体。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美的情趣。
❹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2001年目标
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
❷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❸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
❹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
❻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
❼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核心素养。2014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和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
概念:是每一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用来描述和规定一门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主要涉及特定科目、学科或学习领域在各个学段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一般包括课程总体目标与课程学段目标。
2001年既规定了该课程的总目标,也规定了相应的学段目标。
2011年,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的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对过去基础教育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的突破。旨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目标
概念: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表现: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需要具体化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需要具体化为课程目标。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学习目标的提出,意味着课堂教学目标正在发生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向。旨在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我了解与自我澄清,激发自身的内在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的制定主体是教师。学习目标则强调学生的充分参与。
对学习目标的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成功的标准,激励自己努力开发出个性化方式来监控和改进自身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