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第5章
教育史第五章思维导图,包括: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文教政策与官学体制、教育改革、教育机构、教育思想。
编辑于2021-11-29 15:51:40第5章 宋元
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
宋
扩大科举名额
增设特奏名
确定“三年一贡举”
三年一科举成为定制(宋英宗)
殿试成为定制
(宋太祖)州试——省试——殿试(始于武则天,未成制度)
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锁院制、别头诗、糊名法、誊录制
元
民族歧视明显
规定从《四书》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朱氏章句集注
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明
八股取士
影响制约学校教育的发展
清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宋
适应了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统治
学校教育受到冷落
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不尚实才
元
有利于提高官僚阶层文化素质、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加强民族文化交流
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
规定从《四书》中出题,限制了士人的思想
明
有利于士人向学,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被纳入科举体系,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物
清
以科举中士为目的
教学内容空疏无用
教学管理松弛
文教政策与官学体制
宋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官学类型多样化
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
学田制度的确立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元
武力镇压、民族歧视“遵用汉法”
国子学 蒙古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波斯文字,是我国中央官学最早的外国语学校)
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
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
社会制度日趋完善
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体系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履兴文字狱
清
兴文教、崇经文、以开太平
崇尚儒家经书,提倡程朱理学
广兴学校 严订学制
重视八旗子弟教育,设立旗学
“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动态管理
设俄罗斯文馆
软硬兼施 加强控制
教育改革
一、北宋三次兴学
1、简介
宋代“兴文教”政策 → 最直接重要体现
2、内容
(1)庆历兴学
简介
第一次,宋仁宗时期,范仲淹
改革
①中央官学:创太学,推行“苏湖教法”
②地方官学:普遍设立
③科举:改革(先策,次论,次诗经,罢帖经)
“范仲淹”→水→“湖”
(2)熙宁兴学
简介
第二次,宋神宗时期,王安石
改革
①中央官学:改革太学,创“三舍法”
②地方官学:恢复+发展,设置学官
④专门学校:医学、律学、武学
③科举:编撰《三经新义》
“熙”有“口”→“王安石”“三舍法”
(3)崇宁兴学
简介
第三次,宋徽宗时期,蔡京
改革
①中央官学:新建辟雍,发展太学;太学实行“三舍法”“积分法”
②地方官学:普遍设立,数量+规模+分布最大
③科举:罢科举,由学校取士
④专门学校:恢复医学,创算学、书学、画学
⑤学制: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
“崇”有“示”→“蔡京”
3、评价
都促进宋代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第三次兴学
二、三舍法
1、简介
北宋,王安石,“熙宁兴学”,改革太学 → 措施
2、含义
①太学分等级
外舍、内舍、上舍(程度不同+依次递增)
②考试合格者
逐级升舍,最后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
3、评价
①结合
考试成绩+平时行艺→ 选拔人才
学行优劣+任职→ 提高学习积极性+教育质量
上舍考试+科举考试 → 融养士+取士于太学 → 提高地位
②创新
我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
三、苏湖教法
1、简介
北宋,胡媛,主持湖州州学 → 教学制度
“庆历兴学”,范仲淹,应用于太学
2、含义
分斋教学
经义斋
内容:儒家经义
目的:统治人才
治事斋
内容:治兵+治民+水利+算数
目的:专门人才+管理人才
3、评价
①【我国最早,分科教学制度】
②实用科目纳入教学体系,与儒经等位
③主辅修先河
四、六步黜陟法
地方官学生员分为三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
学生按岁、科考成绩分为六等
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与学业成绩紧紧挂钩,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五、监生历事
明朝 教学实习制度
六、社学
元朝 农村地区 农闲时间 农家子弟 初等教育
教育机构
一、书院
1、简介
发展
唐末(产生),五代(发展),宋代(繁荣完善)
类型
①(中央政府)收藏整理图书 → 机构
②(民间)供个人读书 → 地方
唐中期
授徒讲学活动
2、发展 J
1、唐(产生)
原因
①社会动荡,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②私人讲学传统
③佛教禅林影响
④印刷术发展
社会讲学佛教印刷术
2、宋(制度化+兴盛)
例子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特点
①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 → 制度化
②官学化倾向
③南宋理学发展+学术文化繁荣
3、元(官学化+科举的附庸)
柔化、汉化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和书院建设
士人隐居教学,创办书院
4、明(官僚集团+宦官集团 → 斗争基地)
先沉寂后兴盛
政治色彩明显,议政特点以东林书院为代表
5、清(先沉寂后兴盛,积极倡办+控制)
控制书院的设立和经费
书院师长的选聘和学生的招生与考核由地方官员过问
3、白鹿洞书院
1、简介
南宋,朱熹,复修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 → 制度化;【中国书院发展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
2、内容
①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②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③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论语》
④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繁露》
⑤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论语》
五位休出街
3、意义
①教育目的+过程,修身+处事+接物基本要求
②较完整书院教育理论体系 → 范本+办学准则
③后世书院发展,深远影响
4、东林书院和书院讲会
简介
明代 顾宪成 顾允成 名声、影响最大的书院 东林学派 文化学术中心 政治活动中心
推崇程朱,反对王学
密切关注社会政治
形成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书院讲会制度
产生于南宋,明朝逐渐制度化 《东林会约》的会约仪式,内容为四书,讲授结束相互讨论
推崇程朱理学,反对陆王心学
讽议朝廷,裁量人物
容纳各种实学。讲学干涉政治,针砭时弊为职责
5、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简介
清代 阮元
特点
以励品学 ,非以弋功名
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 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影响
继承和发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 培养和造就了人才,促进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4、书院教育的特点 J
书院培养目标
人格修养 学术志趣 科举出仕
1、书院精神
基本精神:自由讲学
2、书院功能
集藏书+教育+学术活动为一体
3、书院组织
有公办+私办+私办公助多形式,私办为主
4、书院教学
①结合:教学+研究
②多形式(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问答)
③讲会制度盛行
④不受地域+学派限制
⑤讲明义理,注重实践+学生兴趣
5、学生学习
学生自学为主
6、师生关系
比官学更平等,注重学术切磋
7、书院制度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 → 制度化
8、发展倾向
官学化+科举的附庸
9、书院的作用
①南宋理学发展+学术文化繁荣
②丰富学校教育类型
③我国封建社会,重要教育组织形式
(书)神能组织教学关志请坐
二、蒙学 J
1、简介
中国封建时期,8-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对儿童启蒙教育 → 学校
教材:“蒙养书”
2、类型
①乡校
②家塾
③私塾 M
1、含义
民间私人所办的蒙学 → 统称
对儿童启蒙教育 → 学校
教育任务
识字+阅读+作文+封建道德教育
2、种类
①门馆/家塾
②村塾/族塾
③教馆+坐馆
3、教育特点
①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②重视用《须知》、《学则》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③注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3、蒙学教材 J
发展
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西周:《史塯篇》(最早) 秦代:《仓颉篇》 西汉:《急就篇》
第二阶段:宋代以后
按专题分类编写
1、种类
①识字教学类
目的:识字+基础知识
例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②伦理道德类
目的:伦理道德知识+为人处世准则
例子:《须知》《童蒙训》
③历史类
目的:历史知识+思想教育
例子:《史学提要》《十七史蒙求》
④诗歌类
目的:文辞+美感教育
例子:《训蒙诗》《小学诗礼》
⑤名物制度+自然常识类
目的:天文+地理+草木
例子:《名物蒙求》
2、特点
①按专题编写,内容形式多样
②注重儿童心理特点,韵语形式 通俗易懂
结合:识字教学+知识教学+伦理道德教育
③著名学者亲自编写教材(朱熹)
4、重视汉字
教育思想
朱熹
1、教育实践
《四书章句集注》
2、教育作用
“存天理,灭人欲”
变化气质
教育目的
明人伦
3、教育阶段
小学教育阶段(8-15岁)
教事
大学教育阶段(15岁以上)
教理
4、朱子读书法
1、简介
如何读书 → 精深见解
他的弟子,概括
2、内容
①循序渐进
②熟读精思
③虚心涵泳
④切己体察
⑤着紧用力
⑥居敬持志
(猪)熏熟需切(着)吃
3、评价
优
我国古代著名,读书方法论
局
①书: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 圣贤之书
②不注重与实际知识联系
王守仁
教育作用
致良知
教育原则
量力施教
随人分限所及
教学论
教学内容:以求其心为主
教学方法:多式多样
道德修养
静处体悟
事上磨炼
省察克治
贵于改过
儿童教育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够儿童的身心特点
儿童教育顺应儿童的性情
内容:歌诗 习礼 读书
量力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