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祛风湿药
临床中药学祛风湿药知识总结,以祛除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的药物,其味多辛苦,性温或凉,主归肝,肾,脾胃药。
编辑于2021-11-30 12:53:00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独活
药性
辛、苦,微温
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
祛风湿
标注
风寒湿痹,新久均可(主药)
性偏温燥,主入肾经,善于下行
尤以下半身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湿邪偏重者为宜
风寒湿痹,肌肉、腰背、足膝疼痛
防风、附子、石楠叶(独活汤)
日久正虚,腰膝酸软,关节屈伸不利
桑寄生、杜仲、人参(独活寄生汤)
止痛
少阴经伏风头痛、牙痛、瘀痛等
入肾经,善搜足少阴经伏而不出之伏风
细辛(独活细辛汤)
散寒解表
外感风寒挟湿表证,头痛头重,一身尽痛沉重
羌活、藁本(羌活胜湿汤)
鉴别
羌活与独活
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
相同点
祛风湿
风寒湿痹
止痛
头痛牙痛,瘀血疼痛
解表
风寒挟湿表证
不同点
羌活
性较燥烈,气雄而散,发散力强
治痹痛以上半身肩背关节痛为佳
主散太阳经风寒湿邪,善治太阳游风头痛
独活
性较缓和,发散力弱
治痹痛以下半身腰膝关节痛为优
善治少阴伏风头痛
威灵仙
药性
辛、咸,温
归膀胱经
功效应用
祛风湿
风湿痹痛要药
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为风药之宜导善行者,尤宜于风邪偏盛之行痹,游走不定者,无论上下皆可应用
单用研末,威灵仙散;或当配当归、肉桂(神应丸)
通络
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止痛
跌打伤痛、头痛、牙痛
辛散温通,通络之中尤善止痛,又为诸痛证之妙品
消骨鲠
诸骨鲠于咽喉
味辛能宣壅通滞,味咸具软坚消骨鲠作用
徐长卿
药性
辛,温
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祛风湿,止痛
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广泛用于各种痛证
止痒
风疹,湿疹
川乌
药性
辛、苦,热
归心、肝、肾、脾经
生川乌有大毒,制川乌有毒
功效应用
祛风除湿
风寒湿痹
因其性热,对寒邪偏盛之痛痹尤宜。散寒作用强,止痛作用好
风寒湿痹,关节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甘草(乌头汤)
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中风手足不遂,日久不愈
地龙、乳香(活络丹)
温经止痛
诸寒疼痛
阴寒内盛,心腹冷痛,寒疝腹痛,手足厥冷
蜂蜜(大乌头煎)
跌打伤痛
乳香、没药
麻醉止痛
蟾酥
中风筋脉挛痛
乳香、没药
辛散温通,散寒止痛消著,诸痛属寒邪凝、经脉不通者尤宜
用法用量
1.5~3g,先煎,久煎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不宜久服,内服一般宜制后用
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附药
草乌
为北乌头的块根
功似川乌,毒性更强
兼逐痰消肿
寒痰阴疽
蕲蛇
药性
甘、咸,温
有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祛风通络
性善走窜,内走脏腑,透骨搜风,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
风湿顽痹,中风偏瘫
风湿顽痹,麻木拘挛
防风、羌活;当归、白芍
中风偏瘫,口眼歪斜
全蝎、蜈蚣
白花蛇酒
止痉
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入肝经血分,善祛内外风邪而定惊止痉,用治痉挛抽搐、破伤风等
蜈蚣、乌梢蛇(夺命散)
止痒
皮肤瘙痒,麻风,疥癣
外走肌表而祛风止痒,兼以毒攻毒,常用于皮肤顽疾
附药
蛇蜕
功效应用
祛风定惊
小儿惊风
解毒止痒
痈疽疔毒,皮肤瘙痒
明目退翳
目生翳障
乌梢蛇
木瓜
药性
酸,温
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舒筋活络
几无祛风湿作用
湿痹拘挛,关节酸重
酸温入肝,尤为湿痹拘挛之要药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
脚气肿痛,不可忍者
和胃化湿
湿浊中阻,腹痛吐泻转筋
偏寒者
吴茱萸、小茴香、紫苏叶(木瓜汤)
偏热者
蚕沙、薏苡仁、黄连(蚕矢汤)
使用注意
胃酸过多者不宜用
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
鉴别
木瓜与蚕沙
常相须为用
相同点
舒筋
祛风湿
湿痹拘挛
化湿
吐泻转筋
不同点
木瓜
酸温,善能祛湿
风湿痹证,湿重尤宜
尚能消食
消化不良
蚕沙
甘辛温,兼能祛风湿
风湿痹证,风重、湿重均可
并能止痒
风疹、湿疹瘙痒
伸筋草
海风藤
青风藤
路路通
祛风热湿药
秦艽
药性
辛、苦,平
归胃、肝、胆经
功效应用
祛风湿
风药中之润剂,痹证寒热新久均可
风湿热痹尤为适宜
防己、牡丹皮、络石藤
风寒湿痹
天麻、羌活、川芎(秦艽天麻汤)
止痹痛(通络、止痛)
中风半身不遂
止痛
各种疼痛证
退虚热
治虚热要药
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青蒿、知母、地骨皮(秦艽鳖甲散)
小儿疳积发热
薄荷、甘草(秦艽汤)
清湿热
湿热黄疸
配茵陈蒿汤,名山茵陈丸
防己
药性
苦、寒
归膀胱、肺经
功效应用
祛风止痛
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者尤宜)
滑石、薏苡仁、蚕沙(宣痹汤)
风寒湿痹
麻黄、肉桂、羌活、川芎(防己饮)
牙痛,肝阳上亢头痛(降血压)
外伤瘀血疼痛
手术后疼痛等
利水消肿(尤宜于下肢水肿)
风水证
黄芪、白术、甘草(防己黄芪汤)
皮水证
茯苓、黄芪、桂枝(防己茯苓汤)
湿热腹胀水肿
椒目、葶苈子、大黄(己椒苈黄丸)
用法用量
汉防己
偏于利水消肿
木防己
偏于祛风湿止痛
桑枝
药性
苦,平
归肝经
功效应用
祛风湿,利关节
风湿痹证
性平,对痹证,新久、寒热均可
尤以上肢肩臂关节疼痛
其形似枝而通于肢
对四肢麻木、拘挛者尤宜
豨莶草
辛、苦,寒
归肝、肾经
臭梧桐叶
辛、苦、甘,凉
归肝经
鉴别
相同点
相配伍即豨桐丸,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祛风湿
风湿痹证(偏热尤宜)
中风半身不遂
通络降压
湿疹瘙痒,高血压
不同点
豨莶草
功效应用
又能清热解毒,化湿热
风疹、湿疹、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生用
臭梧桐
平肝(降血压)作用较强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单用有效,或配钩藤、菊花、夏枯草,现常用于高血压辅助治疗
海桐皮
络石藤
祛风通络
风湿痹证,热痹为宜
凉血消肿
喉痹,痈肿疮毒
跌打损伤
雷公藤
大毒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治风湿顽痹要药
宜于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晨僵、功能受限,甚至关节变形者
消肿止痛
热毒痈肿疔疮
蟾酥(外用)
杀虫解毒
麻风病
金银花、黄柏、当归
顽癣疥疮
内服、外用
皮肤瘙痒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祛风湿
风寒湿痹,兼筋骨痿软者最宜
当归、牛膝、地榆/木瓜、松节
补肝肾,强筋骨
肝肾亏虚,筋骨痿软
杜仲、牛膝
小儿行迟
龟甲、木瓜、牛膝
利水
水肿,小便不利
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
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风湿痹证
痹痛日久,肝肾不足,腰酸腰痛,筋骨无力
独活、杜仲、牛膝
腰痛
风湿、肾虚均可
补肝肾,固冲任,安胎
崩漏,月经过多
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预防流产(习惯性流产)
配养血补肝肾止血之品,如阿胶、断续、当归、菟丝子
此外,本品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
狗脊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风湿痹证,腰痛脊强最宜
杜仲、断续
善祛脊背之风湿而强腰脊
各种腰痛
菟丝子、萆薢、杜仲
使用注意
忌用于内风证(蕲蛇除外)
辛温性燥之品,易伤阴耗血,故阴虚血亏者慎用
部分药物有毒(乌头、雷公藤),使用时要注意其炮制、配伍、剂型、煎法及给 药途径,并控制其用量,以防中毒
配伍方法
常配活血化瘀药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因证选药
功效应用
祛风湿
风寒湿痹
行痹
风邪偏胜
痛无定处
痛痹
寒邪偏胜
疼痛剧烈
着痹
湿邪偏胜
重着麻木
风湿热痹
热痹
热邪偏胜
红肿热痛
舒筋活络
风湿痹阻,筋脉拘挛
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补肝肾,强筋骨
痹证日久,肝肾不足
含义
凡以祛除风湿之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