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温里药
温里药如附子、干姜等,详细介绍了温里药的功效、应用,本图知识全面详细,干货满满,现在不收藏,还在等什么呢。
编辑于2021-11-30 13:01:28温里药
附子
功效应用
回阳救逆
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适用于阳气暴脱之亡阳厥逆证
亡阳证
亡阳证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干姜(四逆汤)
兼气虚欲脱者
人参(参附汤)
补火助阳(温阳)
补命门之火而温助肾阳,用于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证
通行十二经的阳气
阳虚诸证
上助心阳
心阳衰弱
中温脾阳
脾胃虚寒
下补肾阳
肾阳不足
外温卫阳
阳虚外感
肾阳虚衰
阳痿遗精,宫冷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
肉桂、鹿角胶、杜仲(右归丸)
脾肾阳虚
水湿内停浮肿、小便不利
白术、茯苓、白芍(真武汤)
脘腹冷痛、大便溏泄
党参、白术、干姜(附子理中丸)
心肾阳虚
胸痹心痛,心悸气短
桂枝、人参
卫阳不足
阳虚外感风寒,脉沉
麻黄、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
散寒止痛
寒实疼痛证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干姜
风寒湿痹,周身疼痛
桂枝、白术、甘草
尤宜寒痹痛剧者常用,不如乌头
用法用量
一般3~8g
治寒痹10~15g
回阳救逆30g
制附子,先煎
不入酒剂
使用注意
阳证、火证、热证及阴虚内热忌用
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故入汤剂需先煎,即可降低其毒性又能保持药效
使用指征
脉沉细无力,迟或有歇止
舌淡质胖
面色苍白,畏寒四肢欠温,腰膝酸软冷痛
小便清长,大便溏
四肢浮肿,自汗,冷汗,嗜睡
总以阳虚阴盛者为宜,若真热假寒,阴虚阳盛者当忌用
鉴别
附子与川乌
相同点
皆辛热有毒,均能温里祛寒止痛
用治心腹冷痛、寒湿痹痛等证
不同点
附子
为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明显
主要用于亡阳证和阳虚诸证
川乌
为乌头的块根
祛风除湿,痛痹止痛力强
主要用于痛痹、心腹冷痛等
干姜
功效应用
温中散寒
中焦寒证(虚实均可)
回阳通脉
亡阳证
附子
温肺化饮
寒饮伏肺证
常配细辛、五味子等,如小青龙汤
功效鉴别
附子与干姜
相同点
药性
皆辛热之品
功效应用
回阳救逆
亡阳证,常相须为用
温里散寒
中焦虚寒证
不同点
附子
走而不守,可通行十二经
回阳之力强,可温一身阳气
又能散寒止痛
寒湿痹痛
干姜
守而不走,主入脾胃
回阳之力弱,温中散寒力强
又能温肺化饮
寒饮伏肺证
肉桂
功效应用
补火助阳
作用温和而持久,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命门火衰及虚寒证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附子、鹿角胶、杜仲(右归丸)
肾不纳气
附子、沉香
脾肾阳虚,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附子、人参、干姜(桂附理中丸)
散寒止痛
各种寒邪凝滞疼痛证
中焦受寒,脘腹疼痛
干姜、高良姜
寒凝肝脉,少腹疼痛、寒疝
小茴香、吴茱萸、乌药
风寒湿痹痛、腰痛
独活、桑寄生、杜仲(独活寄生汤)
冲任虚寒,闭经、痛经
川芎、桃仁
温通经脉
胸痹心痛,阴疽流注
引火归原
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虚衰而上浮之虚阳下归于肾的作用,用于虚阳上浮之面赤等证
下元虚衰,虚阳上浮
各种真寒假热,格阳证、戴阳证
温补肾阳,引火归原
肾阳亏虚,下焦阴寒甚,虚阳上浮,面赤、咽痛、虚喘、汗出、心悸、下肢畏寒,小便清长
山茱萸、人参、五味子
用法用量
煎服1~5g
研末服1~2g
宜后下或焗服
鉴别
附子与肉桂
相同点
药性
皆为辛热之品,常相须为用
功效应用
补火助阳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散寒止痛
脘腹冷痛,胸痹,痛痹
不同点
附子
辛热燥烈有毒
温补脾肾为主
又善回阳救逆
亡阳证
肉桂
辛热无毒,以温补肾命为主
又温通经脉
寒疝、阴疽、痛经
引火归原
下元虚衰,虚阳上浮
肉桂与桂枝
相同点
温通经脉
胸痹痛经
散寒止痛
寒证疼痛
不同点
肉桂
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
又补火助阳
命门火衰
桂枝
长于发表寒,用治表寒证
又通阳化气
痰饮、蓄水
吴茱萸
功效应用
(暖肝)散寒止痛
寒凝肝脉
肝寒气滞诸痛证之要药
寒疝腹痛
川楝子
厥阴经头痛(巅顶冷痛)
瘀血痛经
桂枝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
人参
寒湿脚气肿痛
木瓜
降逆止呕
呕吐吞酸证
中焦虚寒,呕吐泛酸
人参、生姜
胃热呕吐或肝火犯胃
黄连(左金丸)
助阳止泻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四神丸)
小茴香
功效应用
暖肝散寒止痛
寒凝肝经疼痛证
尤善治寒疝腹痛
理气和中
中焦虚寒气滞证
丁香
功效应用
温中降逆
胃寒呕逆
要药
虚寒呕吐、呕逆
党参、柿蒂、生姜(丁香柿蒂汤)
虚寒食少吐泻、脘腹冷痛
白术、高良姜、砂仁
补肾助阳
肾虚阳痿,宫冷
高良姜
功效应用
温中,止痛,止呕
胃寒脘痛
炮姜(常用药)
腹部冷痛、泄泻
肉桂
胃寒呕吐
半夏、生姜
鉴别
干姜与高良姜
相同点
皆温中散寒主药,主治脾胃寒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干姜
长于暖脾阳
偏治脾寒腹痛泄泻
高良姜
长于散胃寒
善治胃寒冷痛,噫气呕吐
花椒
功效应用
温中止痛
外寒内侵,胃寒腹痛
生姜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
干姜
寒湿困脾,腹痛吐泻
苍术
驱蛔杀虫
虫积腹痛、小儿蛲虫
燥湿止痒
湿疹瘙痒,妇人阴痒
附药
椒目
药性
性味苦寒
归肺、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
利水消肿
水肿胀满
降气平喘
痰饮咳喘等
使用注意
实热证、阴虚火旺、进血亏虚、真热假寒者忌用
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归经
脾胃
温中散寒止痛
脾胃寒证(虚、实)
肺经
温肺化饮
肺寒痰饮证
肝经
暖肝散寒止痛
寒凝肝脉证
肾经
补火助阳
肾阳不足证
心肾经
温阳通脉
心肾阳虚证
回阳救逆
亡阳厥逆证
功效应用
温里散寒
寒邪侵袭脏腑之实寒证及虚寒证
温经止痛
寒邪凝滞经脉之疼痛证
温助阳气
脏腑阳气虚衰之虚寒证
回阳救逆
阳气衰亡之四肢厥逆证
药性
味辛、苦,性温热
含义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特点
作用弱,起效慢,但疗效维持时间长,故有“守而不走”之说
与附子配伍,既能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又可降低附子毒性
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特点
作用强,起效快,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但疗效维持时间短,故有“走而不守”之称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