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像诊断学
影像诊断学胸腺部分思维导图,包括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常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乳腺恶性肿瘤、乳腺叶状肿瘤、乳腺良性肿瘤与瘤样病变等。
编辑于2021-12-06 19:57:01乳腺
❶正常影像表现
X线
乳头和乳晕
乳头直径8~15mm
乳晕呈盘状,皮肤厚度为1~5mm
皮肤和皮下脂肪
皮肤厚度为0.5~3mm
皮下脂肪:皮肤下方厚度为5~25mm透亮低密度带,有Cooper韧带
纤维腺体组织和乳导管
纤维腺体组织
由腺管、胞泡及周围的结缔组织构成的片状或团状影
X线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有较大变化
年轻女性或中年未育者——致密型乳腺(整个乳腺呈致密影) 随年龄增加,腺体组织较少,脂肪组织增加(散在片状致密影,散在脂肪透亮区) 生育后的老年女性——脂肪型乳腺(几乎全部由脂肪组织、乳导管、结缔组织及血管构成,较透亮)
乳腺分4型:脂肪型、散在纤维腺体型、不均匀致密型、致密型
乳导管
15~20支,呈放射状向乳腺深部走行,最终终于腺泡
有时可显示大导管,呈线样放射状向乳腺深部走行
乳导管表现的线样影同纤维组织构成的线样影难以鉴别
乳腺后脂肪
血管
走行柔和线样影或带状影
动脉壁钙化时,呈双轨或柱状表现
淋巴结
乳腺内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
MRI
致密型:腺体组织站乳腺大部分或全部,T1W及T2呈较低及中等信号
脂肪型:主要由高信号饿脂肪组织构成,T1W及T2W均呈高信号,残留部分的索条状乳腺小梁T1W及T2W呈低及中等信号
中间混合型:介于致密型及脂肪型两型之间,含少量腺体型、多凉腺体型
❷基本病变
X线
肿块
形状
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
边缘
边缘清晰、锐利、光滑
纤维腺瘤(卵圆形,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小分叶、边缘模糊不清及毛刺
部分边缘不清,密度较高,肿块内可见多大细小沙砾状钙化,局部皮下脂肪层混浊,皮肤增厚
乳腺癌
密度
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含脂肪密度
良性——多是等密度或低密度 恶性——多较高,但少数可呈低密度 含脂肪密度肿块见于良性病变——脂肪瘤、错构瘤、积乳囊肿、脂性囊肿
大小
钙化
良性:多粗大,形态呈颗粒状、爆米花样、粗杆状、蛋壳状、新月形或环形,密度较高,分布较分散
恶性:多呈细小砂粒状、线样或线样分支状,大小不一,浓淡不一,常密集成簇或线性及段性走行
结构扭曲
可见于乳腺癌、良性病变(手术后瘢痕、慢性炎症、脂肪坏死、放疗后改变)
局灶性不对称致密或进行性不对称致密
导管征
乳头下一/数支乳导管增粗、密度增高、边缘粗糙
可见于乳腺恶性病变
晕圈征
肿块周围一圈薄的透亮带,完整/不完整
肿块推压周围脂肪组织形成
皮肤增厚、凹陷
局限性皮肤增厚/广泛性皮肤增厚
酒窝征
橘皮样改变
漏斗征
乳头后方的癌瘤与乳头间有浸润时,可导致乳头回缩、内陷
机理:皮下淋巴循环障碍所致
血供增多
出现增多、增粗、迂曲的异常血管影
腋下淋巴结肿大
乳腺导管改变
MRT
形态学表现
灶性强化
肿块强化
非肿块强化
信号强度及内部结构
动态增强后血流动力学表现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初期时相
延迟时相
动态增强曲线
渐增型
平台型
流出型
MRI扩散及波谱成像
其他
❸常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❽乳腺恶性肿瘤
乳腺癌
临床与病理
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40~60岁妇女
乳房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也可有乳头回缩、乳头溢血
分三类:非浸润性癌、浸润性非特殊型癌、浸润性特殊型癌
X线
肿块、钙化、结构扭曲、局灶性不对称致密或进行性不对称致密等
“导管征”、血供增加、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乳头凹陷、淋巴结肿大
MRI
形态不规则,呈星芒状或蟹足样,边缘可见毛刺
动态增强:快进快出,毛刺征;强化方式“向心性强化”,边缘强化向中心渗透
乳腺肉瘤
临床与病理
40岁以下
短期内迅速增大,伴或不伴疼痛(少数只表现为弥漫性全乳房肿大或出血性皮下出血)
表浅处皮肤局限性紫蓝色或紫红色改变
体积较大,大多数直径大于4cm,边界不清,质地较软,活动度好,与皮肤/胸壁无粘连
X线
分叶状、边缘锐利或模糊,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可伴有粗大钙化
MRI
肿瘤内的囊性含血区:T1WI点状或片状高信号
❼乳腺叶状肿瘤
X线
肿瘤较小时,边缘光滑的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与纤维腺瘤难区别)
肿瘤较大时,分叶状、高密度、边缘光滑锐利的肿块——特征性表现
MRI
T1WI低信号,T2WI较高信号(部分肿瘤内部可见低信号分隔)
增强:早中期多呈快速明显渐进性强化,中晚期持续强化呈平台期
❻乳腺良性肿瘤与瘤样病变
乳腺纤维腺瘤
临床与病理
多发生在40岁以下妇女,可见于一侧或两侧,也可多发
乳腺纤维组织和腺管两种成分增生共同构成
X线
圆形或卵圆形,亦可呈分叶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近似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周围可见“晕圈征”
部分可见钙化(位于肿瘤边缘/中心,蛋壳状/粗颗粒状/树枝状/爆米花样)
MRI
T1WI: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依肿瘤内细胞、纤维、水含量不同而不同
纤维成分含量多的纤维性纤维腺瘤信号强度低 水及细胞含量多的黏液性或腺性纤维腺瘤信号强度高 部分纤维腺瘤内有胶原纤维形成的分隔,其在T2WI上表现为低或中等信号强度———纤维腺瘤较特征性表现
增强:大多数为缓慢渐进性的均匀强化或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离心样强化;少数快速显著强化
乳腺大导管乳头状瘤
临床与病理
肿物较小,直径在1cm以下,发生于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肿瘤
40~50岁多见,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有关
乳腺导管造影
常有乳头浆液性或血性溢液(可为自发溢液/挤压后出现)
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杯口状的充盈缺损,或导管突然中断,同时显示近乳头侧大导管明显扩张
乳腺脂肪瘤
临床与病理
中年以上妇女,一般为症状
触诊:柔软、光滑、可活动的肿块,界限清晰
X线
多为卵圆形或分叶状骨,周围以较纤细而致密的包膜,在透亮影内有时可见纤细的纤维分隔
MRI
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呈低信号
增强无强化
乳腺错构瘤
诊断要点
①临床上患者一般无症状
②混杂密度或信号特征,其内包括脂肪组织及纤维腺样组织,且以脂肪组织为主,具有明确边界
乳腺积乳囊肿
临床与病理
在泌乳期时,一支或多支输乳管排乳不畅或发生阻塞,引起乳汁淤积而形成囊肿
囊壁从内向外由坏死层、圆细胞浸润层及结缔组织层组成
X线
致密型 or 透亮型,主要取决于囊肿内容物成分
轮廓清楚,边缘光滑锐利(良性肿物特性)
早期:水分多,可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致密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晚期脂肪透亮,囊壁光滑整齐
MRI
取决于积乳囊肿内容物
水分含量较多时——典型液体信号特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脂肪、蛋白或脂质含量较高——T1WI、T2WI均为明显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为低信号或较高信号; 脂肪组织与水含量达到一定比例——在反相位上可表现为病变信号明显减低
增强:囊壁可有轻至中度强化
❺乳腺增生性改变
临床与病理
30~40岁,多为双侧
乳房胀痛,乳腺内多发性“肿块”,与月经周期有关
包括囊性增生病、小叶增生、腺病、纤维性病
影像学表现
X线
乳腺内局限性或弥漫性片状、棉絮状或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影,可出现组织退化、钙盐沉积
囊肿: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影,密度较纤维腺瘤略淡/近似,边缘光滑、锐利,局限性或弥漫性遍布
小乳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肿 囊肿较密集时,可呈新月状表现/在圆形影的某一边缘出现弧形压迹 囊肿如有钙化,多表现为囊壁线样钙化
MRI
T1WI增生的导管腺体组织表现为中等信号,T2WI信号强度依赖于增生组织内含水量
增强:多发或弥漫性斑片状或斑点状至中度的渐进性强化
囊肿
T1WI呈低信号(少部分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一般不强化(如有感染,囊壁可强化)
❹乳腺感染性疾病
急性乳腺炎
临床与病理
严重时可有寒战、高热,患乳肿大,表面皮肤发红、发热,跳痛及触痛,常并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影像学表现
X线
片状致密影,乳腺小梁增粗,边缘模糊
皮肤水肿、增厚,皮下脂肪层混浊,出现较粗大的网状结构
MRI
T1WI上片状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轻至中度强化,且以延迟强化为主
慢性乳腺炎
X线
多局限,呈致密影,皮肤增厚较局限且轻微
MRI
同上
乳腺脓肿
X线
可有多发或单发大小不等的脓肿
类圆形、边界清晰或部分清晰的稍低或中等密度
MRI
T1WI低信号,T2WI呈中等或高信号,边界清晰或部分清晰,壁较厚
增强:典型的脓肿其壁呈厚薄均匀的环形强化
多表现为中度、均匀、延迟强化,脓肿中心坏死部分及周围水肿无强化
若脓腔内出现气体,可见气—液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