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原生动物门的概述、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变形虫、原虫、草履虫、波动膜等。
编辑于2021-12-08 00:31:00原生动物门
1、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 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①原生动物是真核单细胞动物;②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生殖等,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③即使是由多个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简单的群体动物,组成群体的各个细胞一般也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彼此间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它们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2、初步了解原生动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的简要概况。 现代原生动物学者多从哪些方面研究原生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3、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①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即简单又复杂(特殊细胞器); ②个体微小,体型结构多样化,eg变形虫; ③以伪足、鞭毛和纤毛作为运动胞器; ④营养方式多样化,可分为植物性、动物性、腐生性营养,多为几种营养方式兼用; ⑤无性生殖: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结合生殖; ⑥具有协调与应激性,对刺激应答,趋光热等; ⑦能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⑧栖息地极广,生活在海水、淡水或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些种类是寄生的。
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原生动物群体是单细胞向多细胞过渡的中间类型。 多细胞动物:细胞分化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由器官、系统构成的整体,其生存依赖于机体的完整。 原生动物: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群体内的个体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4、原生动物如何完成 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生殖
原生动物主要有3类运动胞器:伪足、鞭毛和纤毛。 (1)伪足: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分为叶状、丝状、网状和有轴伪足等。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形成透明冠,内质流人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方向流动,流到伪足前端时向外分开变为凝胶质;同时体后端的凝胶质不断转变为溶胶质,这样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方向移动。 (2) 鞭毛:一根到数根,较长,可在一个平面内波动,即平面式运动;也可在三维空间内波动,即螺旋式运动 。鞭毛的波动方向多从基部向顶部推进,少数从顶部向基部推进。 (3)纤毛:数目较多,比鞭毛短。纤毛运动复杂,可分为有效击水和回复击水。 有效击水:纤毛仅在底部弯曲,击水方向与虫体运动方向相反; 回复击水:纤毛弯曲蜷缩着收回原来的位置,击水方向与虫体运动方向相同。 (基体)鞭毛和纤毛都由类似中心粒的基体发出,并有相同的亚显微结构,在其基本的外“9 ×2 +2”,内9×3+0 结构中,双联体微管上臂的主要成分是动力蛋白,肌肉的肌球蛋白相似,具有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双联体微管和中央单体微管则是由类似肌动蛋白的微管蛋白组成。微管本身并不伸长或缩短,微管之间的滑动造成了鞭毛和纤毛的运动。动力蛋白上的ATP酶促使ATP水解,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相邻微管之间滑动的机械能。
原生动物有多种营养方式,兼用,如眼虫有光以植物性为主,无光以腐生性为主。 (1)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有叶绿体和有色体的原生动物可以与植物一样,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如绿眼虫。 (2)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即原生动物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与体内溶酶体合为食物泡,在细胞质内消化和吸收。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通过排遗作用排出体外,如草履虫 (3)腐生性营养(渗透营养):即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摄取溶于水中的有机物质。很多寄生的原生动物,如各类孢子虫
呼吸
消化胞期:胞口、胞咽、胞肛;排泄胞器:伸缩泡
无性生殖 ①二分裂:个体经有丝分裂,形成约相等的两个子个体,如眼虫的纵二裂、草履虫的横二裂 ②复分裂:原生动物的核经多次分裂先形成多核体,核周围再由细胞质包围进而质裂形成多数子个体,如疟原虫的裂体生殖 ③出芽生殖:由母体的一部分凸出并发育为小的芽体,小芽体离开母体后长成新个体,有时可以同时形成许多芽体,如管足虫。 有性生殖 ①配子生殖: 同配生殖:由大小形状相同的配子结合,如有孔虫。 异配生殖: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配子结合。 卵式生殖:大小形状不同的配子(精子和卵子)结合。 ②接合生殖:出现于纤毛虫,生殖时两个虫体暂时黏合在一起,细胞质相互通连,大核崩解,小核分裂数次,互换小核(相当于受精作用),随后两虫体分开,每个纤毛虫产生4个子虫体。
5、原生动物有几个重要的纲? 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6、绿眼虫---鞭毛纲
→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池沼、水沟、水洼或和缓水流中。 →虫体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虫体中后部有一个大而圆的核。体表覆以具弹性、带斜纹的表膜,每条纹一边有向内的沟, 另一边有向外的嵴,沟与其邻接条纹的嵴相关联,使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又能作收缩变形运动。 →细胞质中分布有叶绿体,温暖季节绿眼虫的大量繁殖,使生活水域呈绿色。 →体前端有一胞口, 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绿眼虫的胞口能否取食固体食物颗粒尚不确定。储蓄泡旁有一个伸缩泡, 可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及部分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 →鞭毛为绿眼虫的运动胞器,自胞口中伸出。鞭毛下连有2条细的轴丝。每轴丝在储蓄泡底部和一类似于中心粒的基体相连, 鞭毛由基体产生。基体在虫体分裂时起中心粒作用。每一基体又由根丝体连至核, 表明鞭毛受核的控制。 →绿眼虫有趋光性,是因为在鞭毛基部紧贴着储蓄泡有一红色眼点,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其眼点,绿眼虫对光的反应即停止。靠近眼点近鞭毛基部有膨大部位,能感受光线强弱,称光感受器。 →在有光的情况下,绿眼虫行光合营养,产物为半透明的副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副淀粉粒是糖类的一种,与碘作用不呈蓝紫色。在无光的条件下,色素体失去绿色,眼点也退化了,通过体表行渗透营养。鞭毛纲三种营养方式均可 →绿眼虫的生殖方式一般是纵二分裂 →不良环境下,绿眼虫可形成包囊。
7、大变形虫---肉足纲
→生活在清水池塘或在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通常在浸没的植物或其他物体上面的黏性沉渣中 →结构简单,能做变形运动。体表一层极薄的质膜,呼吸通过体表;质膜之下为无颗粒、均质透明的外质;其内为流动内质,具颗粒,其中有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吞噬营养。内质又分为外层相对固态的凝胶质、内部呈液态的溶胶质。 →伪足:运动胞器,也是摄食胞器。 变形虫主要以单细胞藻类、小型原生动物等为食。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吞噬作用),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人内质中。随着内质流动,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不断进行消化,已消化的食物进人周围的细胞质中,不能消化的物质,经由质膜排出体外。 →淡水中的变形虫用伸缩泡调节水分平衡,排出部分代谢废物。海水中的变形虫一般无伸缩泡。 →变形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是无性繁殖二分裂生殖,为典型的有丝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为两个大约相等的部分,向两侧移动而细胞质在两核之间收缩,最终分成两个子个体。 →不良环境下,变形虫缩回伪足,身体变圆,形成包囊呈阿米巴。
8、疟原虫---孢子纲
→形态结构:多有顶复合器结构,包括类锥体、极环、棒状体、微线体等结构,与寄生虫侵人寄主细胞有关 →危害:大量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损害脑组织;引起疟疾,疟疾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营寄生生活,缺乏运动胞器,或仅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胞器。 →生殖方式复杂:无性---脊椎动物体内---裂体生殖;有性---无脊椎动物体内---配子生殖;无性---无脊椎动物体内---孢子生殖。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三个时期: ①营养体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的裂体生殖---人体内 [a红细胞前期(肝内)---潜伏期,产生裂殖子;b红细胞内期(红cell内)---经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许多裂殖子;c红细胞外期(肝内)---复发根源]; ②大、小配子的形成并结合为合子的配子生殖---按蚊体内; ③由合子产生孢子母细胞继而产生子孢子的孢子生殖---按蚊体内(子孢子被包在孢子壳内,孢子又包在卵囊内,子孢子是传播阶段)
9、草履虫---纤毛纲
→生活在有机质较丰富、缓流的沟渠、小河、池塘中。 →前端钝圆, 后端略尖,形似倒置的草鞋,肉眼可见为白点状。 →表面为表膜,其细胞质分化为内质与外质。全身布满纤毛,每一根纤毛是由位于 表膜下的一个基体发出的。在电镜下整个表膜下的基体由纵横连接的小纤维相连成网,称表膜下纤毛系统,起传导冲动和协调纤毛运动作用。 →表膜下的外质中有一排与表膜垂直排列的小杆状囊泡,称刺丝泡, 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遇刺激时,刺丝泡射出其内容物,遇水形成细丝,一般认为具有防御和固定在某一物体上的作用。 →内质多颗粒,能流动,其内有核、食物泡和伸缩泡等。草履虫有一大一小两个核,大营养核,小遗传核。食物泡随摄食状况不同而异,在内、外质间有2个伸缩泡,一前一后,每个伸缩泡向周围细胞质伸出放射排列的收集管。电镜下,收集管端部与内质网的小管相通连。在伸缩泡及收集管上有由一束微管组成的收缩丝。由于收缩丝的收缩使内质网收集的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排入收集管,注人伸缩泡,经由表膜小孔(排泄孔)排出体外。前后2个伸缩泡交替收缩。 →摄食胞器较复杂。从体前端开始有一道沟斜伸向体中部, 称口沟,沟后端的胞口连着漏斗形的胞咽。口沟处纤毛摆动将水流中的食物(如细菌及其他有机颗粒),送入胞口,在胞咽下端积聚成胀大的食物泡,落人细胞质内,循固定的路径,在溶酶体参与下进行消化。最后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身体后部的胞肛排出。 →草履虫的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小核先行有丝分裂,大核再行无丝分裂,虫体中部横缢,细胞质也分成两部分,最后成为两个新个体。 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行接合生殖时,2个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黏合,该处细胞膜溶解,质相通,大核解体,小核分裂2次形成4个核,其中3个解体,剩下的1个小核又分裂成大小不等的2个核,两虫体互换其较小核,并与对方较大核融合,这一过程相当于受精作用。此后两虫体分开,接合核分裂3次成为8个核,4个变为大核,其余4个核有3个解体,剩下1个核分裂为2个小核,再分裂为4个小核,每个虫体也分裂2次,结果原接合的2个亲本虫体各形成4个草履虫,新形成的8个草履虫都有1个大核,1 个小核。
草履虫
11、 伸缩泡
某些原生动物的水分调节及排泄的细胞器,由主泡和收集管组成。主泡及收集管上有收缩丝,收缩丝的收缩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和部分代谢废物排入收集管,注入伸缩泡的主泡经表膜排泄孔排出体外。
12、细胞内消化
单细胞动物摄食时,水分随着食物,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过程在细胞内完成
13、刺丝泡
在草履虫表膜之下整齐地排列的杆状结构,受刺激时能放出具有防御机能的刺丝的细胞器
10、波动膜
鞭毛虫基体后移至虫体后端,鞭毛由基体发出后,沿着虫体前伸,与细胞质拉成的膜状结构称为波动膜; 波动膜很适合于在粘稠度较大的环境中运动。
9、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造成黑热病,主要在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内发育,寄主被大量寄生时,发热、肝脾肿大、贫血,以至死亡
8、赤潮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的海水变色变质的现象总称
7、应激性
生物体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的特性称为应激性。
变形虫
3、伪足
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形成的临时性突起称为伪足,它是变形虫临时运动器官
4、变形运动
变形虫在运动时,虫体不断向伸出伪足的方向移动,身体形状不断改变的现象
5、吞噬作用
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后进入内质中,随着内质流动的取食方式
6、胞饮作用
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
原虫
1、包囊
原生动物不摄取养料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具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原虫的感染阶段
2、滋养体
寄生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