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知识-缘起论
佛教知识-缘起论,出自《佛学常识问答-赵朴初》,本思维导图介绍了佛经依据、因、缘一般来说对应、缘起偈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2 09:04:29佛教知识-缘起论
缘起论
佛经依据
四圣谛
苦谛
世间的苦
集谛/因谛
苦的原因
十二因缘
灭谛
苦的消灭
涅槃
道谛
灭苦的方法
戒
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
五戒
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
十戒
是沙弥( Sqmaz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非梵行(不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不著华鬘好香涂身
不歌舞观听
不坐高广大床上
不非时食
不捉钱金银宝物
具足戒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
各地戒律条数不同,内容大体相同
汉地250条
定
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
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
种类
世间
四禅
四无色定
出世间
九次第定
三三昧等
慧
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
八正道
正见
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
正命
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
正精进
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
正念
经常忆念著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
正定
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法印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缘起有十一个意义
无造物主
无作者义
诸法因缘生
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
无我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
无动作义’,就是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缘起论者承认由因生果,而反对因变成果的说法
有情
种种物质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体
身体的组织来说
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
地、水、火、风、空、识
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动
心理的要素来说
五蕴(蕴: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做为一堆)
色、受、想、行、识
色: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器官) 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物件)
受: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
想: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
行: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
识:了别(对于所认识的物件,予以判断和推理)
名色
名,是精神的要素,即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六大中的识大;色,就是地、水、火、风、空物质的要素
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
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著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
‘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所以无造物主的意义
无常
性无常义、刹那灭义
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
‘生灭’
生、住、异、灭/生、异、灭
每个字表示著一种相状
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
当它存在著作用的时候叫做‘住’
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
现象的消灭叫做‘灭’
‘刹那生灭’
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 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
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
生老病死
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
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 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
佛教也遵循'无常'
正法500年,持戒成就
象法时期1000年,禅修成就
末法时期10000年,念佛成就
’常见’
有常恒不变的事物
错误的
实际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
因果相续
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竖的方向看:因因果果,没有间断 横的方向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
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
‘断见’
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
错误的
涅槃寂静
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十二缘起法的止灭
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
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
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槃,也叫做‘现法涅槃’
第四法印
有漏皆苦
漏’就是烦恼
在无常的法上贪受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著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
六根本烦恼
三毒
贪(贪欲)
嗔(嗔恨)
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
慢(傲慢)
疑(犹疑)
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
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
行为(身业)
言语(口业)
思想(意业)
烦恼和业引生未来
得六道的身心,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
生死轮回
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
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
所求不得苦
五取蕴苦
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
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苦的缘起
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
十二缘起
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
惑业苦
惑就是迷惑,无明,二执:本来无物无我,错误认为有物有我,就是惑
未来果
老死: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
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
现在因,感未来果
有:是存在的意思,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著一种力量叫做‘有’。业力
取: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有,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
爱: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
现在果,未来因
受:受是感觉
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
不快感(苦受)
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著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
不苦不乐感(舍受)
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
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物件)六境的机能。
名色: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
识: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
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
过去因,感现在果
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著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
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著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
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
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
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缘起的理论经纶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俱舍论》《大智度论》
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两种关系
互存关系
例:师生关系,没有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不存在
异存关系
例:种子和发芽关系,没有过去种子就没有现在的芽
因、缘一般来说对应
关系、条件
缘起偈
辽代建的塔砖上刻著一首缘起偈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吾师大沙门’,是指释迦牟尼
沙门
出家修道者,当时婆罗门教之外各教派的出家修道者都称为沙门
佛的弟子阿说示
最初五比丘之一,意译是‘马胜’
听后舍利弗、目犍连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