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纲要 复习提纲
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必看,叶斐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思维导图,包括语言学的功能、语言符号系统、语音和语系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2 15:35:35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研究对象
语言
语言
功能
社会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
人际互动功能
思维功能
语言与思维相互独立,但又不可分离
语言与思维具有同步性
定义:语言是符号系统
符号
征候
语言符号:音义结合
特点(基本性质)
任意性
线条性
层级体系
底层/音系层:音位 构成符号形式 几十个
上层/语法层:语素(min)/词/句子 音义结合/序列/序列
关系关系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人类特有
任意性
单位的明晰性
结构的二层性
能产性
传授性
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属性
自然属性
最小线性单位:音素
用以区分语音
社会属性
最小线性单位:音位
用以区别意义, 音位的划分离不开音素, 一个音位可议由一个or一组音素构成
概念
某一具体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词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具体语言 汉语(❌ ) 普通话(✔️)
三个特性
辨义性
最小辨义单位
民族性和地域性
相同音素在不同系统中所起作用不一定相同
etc:汉语/p/,/p’/ 两个音位 英语/p/合并为一个音位
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具体语言
确立与归纳音位的方法和原则
利用相同的语音环境进行替换比较,看意义一致吗
etc:布/铺/富/木
语言里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 最小的线性单位:音素
国际音标
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 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1888年 国际语音协会
大多用拉丁字母,不够用时采用希腊字母, 有时也用字母的大写、倒写、连写、添加附加符号
放在[ ]里(音位放在/ /里)
元音
具体见现代汉语
辅音
汉语拼音方案
五个部分
字母表
声母表
韵母表
声调符号
隔音符号
a,o,e用“ ’ ”做隔音符号
i,u,u两点用y,w做隔音符号
音节中除了i,u不再有第二个元音, 直接在该音节前加y或w
音节中还有其他元音字母, 则将y/w改写为拉丁字母
以u两点开头的零声母音节 直接加y,且u上两点去掉
与国际音标不同
有时字母出现在不同位置代表不同的音 etc:ji、ci、chi
音位
音素与音位
音素
定义
最小线性语音单位
自然属性,语音构成
音位
定义
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词义)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社会属性,为了沟通而划分
具体语言:汉语❌ 普通话✔️
不同语言有不同音位
音位是语言学中的根本问题
音位的划分离不开音素,一个音位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一组音素构成(/p/&/p‘/)
音位——抽象的音类
三个特征
辨义性
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
etc:ma mi mu /m/
最小辨义单位
[pai]=[p]+[ai]=[p]+[a]+[i]
[pan]=[p]+[an]=[p]+[a]+[n]
最小辨义单位 [n]、[a]、[i]
民族性与地域性
音位属于特定的具体语言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音位系统
相同音素在不同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
三个原则
对立原则
对映对立关系
划分音位的方法
不同音素可以在相同环境中,差别:可区别语意
etc:[pu]、[p‘u]、[mu]
互补原则
对应互补关系
如何确定同一音位
处于不同环境中, 可以相互替换,但绝不出现在相同环境中 不可以区别意义
etc:英语中/p/&/p‘/统一归为/p/音
语音相似原则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若干音素,在语音相似的情况下可以归为一个音位
若语音上相差太大,即使互补也不能归为一个音位
音位变体
条件变体
科学的,从发音的可能性出发
受环境影响
etc:英语中的p&盆(送气与否)
自由变体
生活的,日常的
方言中n、l混用,平翘不分
类别
音质音位/音段音位
音质/音色 all辅音+元音
非音质音位/超音段音位
音高 调位
音强 重音
音长
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聚合群
因为一个音位有多个区别特征, 所以常常处于多个聚合群中
按照发音方法&发音部位分类
是平行、对称的系列,是音位系统性的具体表现
平行对称的系统中也会有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
语言的发展过程导致的
一般为双向聚合(发音方法+部位)
special:单向聚合 only发音部位
音位变化一般不会波及其他音位
音位变化会波及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变化
语流音变
定义
音位与其他音位组合时发生的临时性变化
种类
同化
异化
弱化
清音➡️浊音
复元音➡️单元音
单元音除了/i/、/u/、/y/外,充当领音的元音向中央元音靠拢
脱落
增音
音节
定义
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
肌肉紧张说
肌肉的紧松过程
音峰
元音
元音前的辅音迅速增强
元音后的辅音缓慢减弱
音谷
辅音
内部组合
复元音
多在音峰处
复辅音
汉语中🈚️
多在音谷处
音节辅音
判断几个音节
有几个音峰
音位发音特征不同
音位彼此对立
区别词的语音形式
区别词的意义
区别特征
语法
特性
抽象性
语言从用中来
语法规则
生成性
有限规则,无限句子
表现
替换性(组合&聚合关系)
扩展性
稳固性
民族性和普通性
汉语语法的总特点
最根本: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语法单位
语素
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分类
根据构图能力分类
自由语素
可独立成词,也可和其他的组合成词,位置可前可后
半自由语素
不可独立成词,但可和其他的组合成词,位置可前可后
不自由语素
此处的语素无实际意义, 属于同音词(类型:同音同形异义)
不可独立成词,在组合中位置固定
根据它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分类
词根
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
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均可充当词根
词缀
only黏附在词根上,不能独立成词
前缀,中缀,后缀
词尾
汉语中无词尾
onlu改变一个词的形式
only加在词的末尾
词缀&词尾: 1⃣️位置同2⃣️功能不同 词缀产生新词,而词尾不
词
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由意义和作用分类
实词
虚词
分类
单纯词
一个词根语素
合成词
复合词
派生词
重要 词以下有词法, 词以上有句法
词组
词的组合,他必须属于句子的一个分段,跨段的词不能组成词组
按照语法规则分类
自由词组
临时组合
固定词组
成语、固定搭配、固定名词
句子
最大语法单位 交际时基本的表述单位
按表达的语气分类
陈述
祈使
疑问
感叹
组合规则
句法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
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
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
述补结构
句法派生出的其他七种类型
兼语结构
请你看电影
连谓结构
出门看看
同位结构
我们自己
方位结构
房间里
量词结构
一根
的字结构
红红的
介词结构
从现在
组合的层次性
违背线性时间顺序
层层包容
层次的递归性
同样的规则尽可能重复使用,不致结构上的混乱
这种重复可间断可不间断
聚合规则
词类
一个词可能会有多个词性👉跨类现象(汉语中多见)
词形
but 汉语中缺少词性变化
词性变化
同一个词的句法功能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ect:印欧语系
etc:附加词尾、内部曲折……
语法范畴
词性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
常见的七种
名词的语法范畴
性
英语🈚️
德语法语有
阴性、阳性、(中性)
与自然性别无关
数
英语的n 、俄语的n&adj
单数、双数、复数
格
n&代词
etc:英语的所有格
动词的语法范畴
体
表示动作进行的阶段和状态
etc:过去完成时/了、着、过
时
动作发生的时间
人称
v随主语人称不同而有不同形式
态
动作和主体的关系
每一种语法范畴的特点
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同一语法范畴的各个变化形式是相互对立、排斥的
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变换
运用一定的规则,把一种句式变换为另一种句式
基本句式:被变换的句式
变换句式:变换后产生的句式
遵循的原则
在深层意义不变的基础上进行
对具体句子进行变换时,只能改变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句法同义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相近的动-名语义关系
手法
移位、添加、删除、替代
句法多义
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以上的结构意义(有歧义)
用变换分析来合理揭示歧义现象,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
语言的结构类型
根据句法/语言结构特点区别
孤立语
缺少词形变化
所有词几乎都由词根语素构成
次序很严格
虚词很重要
汉语、彝语、壮语、苗语
黏着语
没有词的内部曲折
每个语法意义都由一个变词语素来表示,每个变词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
土耳其语、维吾尔语、朝鲜语、日语、芬兰语
屈折语
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靠词性变化表示
词序没有孤立语中那么重要
一个变词语素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
词根和曲折词缀结合的很紧密,词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俄语、德语、法语、英语
复综语
特殊类型的黏着语
一个词往往由好多语素编插黏合而成
一个词构成一个句子
美洲印第安人
语法结构不分优劣
各民族语言均能有效地为本民族交际服务
没有哪个民族的语言可以说是单独的一种语言结构
各个语言都有的特点:经济、简易
语言的普遍特征
与语言功能相关
七个特征
一切语言都有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的基本区分,尽管不一定有形态的标记
一切语言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鸟儿)
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小鸟儿),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很小)的词组。
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的全部或一部分转成名词性词语(调查农村→农村调查,飞→飞的,写→写的、所写的); 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fly→a flying bird, speak→spoken language).
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鸟儿和虫子),把几个动向性词语连在一起(适应并改造环境)
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鸟儿不飞了)和疑问句(鸟儿还能飞吗),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快飞吧!)
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鸟儿飞[自动],鸟儿吃虫子[被动]。
other概念
语法意义
语法单位在组合中产生的意义
语法形式
能够产生语法意义的结构形式
etc:名词➕ s 变复数
语法手段
对语法手段的进一步概括
词性变化(包括变形容词、变副词等等一大类)
常见的语法手段
选词
注意词性
词序
虚词
无虚词,结构关系&语义变化
加虚词,结构关系不变,语义变化
加/不加虚词,看似不变,实际上变了
词和词汇
1. 词
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符号
2. 词汇
也可以叫语汇
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分类
词
凝固词组
北京大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俗语
惯用性词组
基本词汇
特点
稳固性
能产性
全民常用性
表达的是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情或现象
一般词汇
词汇意义
概念意义
以客观实在性为前提,以约定性为根本
附加意义
在形成意义时带有主观色彩
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的特点
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一般性
模糊性
全民性
词义的关系
一词多义
单义词
多义词
区别同音词(两者意义无联系)
本义
派生义
产生途径:引申
隐喻
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转喻
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中心义
同义关系
等义词(少)
易分化、淘汰
同义词:有轻微意义差别
理性意义方面
意义轻重
范围大小
个体集体
色彩方面
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用法方面
搭配对象
词性和句法功能
异义关系
反义词
词性必须相同!
绝对反义词
相对反义词
上下位关系
上位义
下位义
逻辑上的种属关系
不等于整体和部分
不等于团体和成员
词的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具有超越具体语言的一般性
语义场
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
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交叉关系
3. 句子
词义的概括
把特殊的、复杂的现实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词义的形成
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
词义的组合
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回复杂
还原了具体的、特殊的现实现象特征
增添了词汇中的词所缺少的特征
通过词语搭配实现
词语搭配的限制
语法规则的支配
语义条件的限制 (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制约)
每个语言词义系统内部义场的特征
社会的使用习惯的限制
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语言
1. 影响因素
外部原因
纵向:适应人类交际的需要
横向:推进语言的发展
内部原因
社会
2. 语言演变的特点
渐变性
语言不允许突变
语言演变速度
语法、基本词汇最缓慢
语音次之
一般词汇变化最快
不平衡性
语音、语法、词汇各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的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不平衡
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在不同条件下也不平衡
3. 语言的分化
方言
划分方言的两个因素
语言本身的差异
统一的社会(内部因素)
区别方言与亲属语言
分类
社会方言
以词汇为主,语音方面有所表现
地域方言
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
三个具体原因
地理条件
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
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
亲属语言
从同一语言中分化出来,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
可以用历史比较法确定
谱系分类
语言发生学上的分类
孤立语:形态学上的分类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份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可以再分为语族、语支、语群、语言等
十余个语系和一些语群
使用人数最多:汉藏语系
最先开始研究且研究最深入:印欧语系
4. 语言的接触
根据接触的不同结果分类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洋泾浜和混合语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借词
方法
音译( 转写)
苏打、模特儿、逻辑
音译兼意译
将原有发音意译完,再加上一个原词没有但我们有的表示该词性质的词
啤 酒、沙丁 鱼
半音译半意译
将原文的一部分按读音转写,另一部分按语音翻译成汉字
冰 淇淋(ice cream)
意译
专有名词为主
所占比重不大
分类
不按照原词结构,仅表示事物特点
墨水ink
在汉语原有名词前加上表示来源的语素
胡、洋、西、番……
仿译词
意义和结构都和原词匹配
黑板 blackboard、冰岛ice-land
汉语大量吸收借词的时期
汉唐
近百年(晚清到五四运动前后)
5. 语言的替换
定义
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指一种语言排挤和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这是不同语言统一成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原因
客观要求
一方的各个方面均较高级
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紧密而逐步发生融合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学习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显然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客观条件
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类型
自愿替换
被迫替换
过程
双语现象
结果:一方语言胜利,另一种语言失败
被替换后的语言,有两个表现可以看出其留下的痕迹“底层” 1、地名 2、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发言
6.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洋泾滨
混合语
世界语
文字
1. 定义
语言的视觉符号体系
2. 特点和作用
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 (提高了大脑的能力)
3. 基本性质
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4. 语言和文字
差异性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语言是社会必须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社会就不会存在。 而文字对社会来讲不是必需的。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空间&时间的限制,而文字则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文字与语言变化的速度不同
文字可以改革,语言则不能改革
外在的行政手段可以使文字一夜间变化
相同点
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交际工具,也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没有阶级性
5. 文字的产生
形体记事
并非文字的产生
实物记事
结绳
讯木
系珠(贝壳)
画图记事
早期文字
原始的图画文字
文字是集体创造的
各个文字产生的时间不同,但产生阶段基本一致(奴隶制社会晚期),此时语言已经发展比较成熟
文字没有阶级性,无关国家机器
分类
表音文字
英语
意音文字
汉字
6. 文字的发展
趋势
体系的完善化
结构的规律化
形体的简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