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不要挑战人性》读书笔记
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帮我们认识自己,了解彼此,洞悉深不见底的人性规律。
编辑于2021-12-13 16:31:19《 不要挑战人性 》
习得性无助实验
失控,为什么我们会悲观和失去信心
人的悲观、逃避、自我否定,其实也是自己学会的,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是由绝望和无助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深深影响人们的行为。
面对相同境遇,不同的应对方式衍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也称解释风格,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悲观的解释风格则会让其传播。
成长型思维模式关注只要努力,事情都可以去做。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天赋,不擅长的不会尝试。
若要向成长型思维模式转变,第一要在头脑中植入成长型概念,第二要营造成功体验,从小进步开始积累。“成功是成功之母”。
小艾伯特实验
面对恐惧,你需要大胆的表达出来
可怜的小艾伯特成为了悲剧的实验品,也向人们揭示了恐惧的源头来自“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处理和表达情绪的区域,就像是大脑里的“报警器”在理性处理介入之前,已经擅自接管了我们的身体。
如果大脑长期处于恐惧的情绪中,大脑中的某些基因就会永久的激活或者关闭。想要治愈恐惧,就要更多的将恐惧表达出来。
棉花糖实验
家庭,是我们最大的压力缓冲器
斯坦福棉花糖实验有可能只是片面的。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可能不取决于孩子自己,而是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关键因素。父母提供的不仅是经济条件还有精神上的稳定感。
父母能够关注孩子、理解孩子、看得到孩子的需求,从而不让孩子在精神上“稀缺”。
家庭才是孩子最大的压力缓冲器,养育方式、情感模式和关系的紧密程度都会影响孩子是否存在情感的稀缺。
旁观者效应实验
善与恶,选择往往只在一瞬间
旁观者效应实验,面对突发状况并不是像人们的固有观念那样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不害怕勇敢。很多因素会导致人们的袖手旁观。
实验表明在危难时刻出手相救的人群往往更具同理心,也就是说他们的实际内心也感到了同样的恐惧才伸出援手的。
激发人们的行善意愿的内部因素即感同身受以及外部因素合适的环境需要同时起作用。
激发旁观者伸出援手需要①让旁观者注意到发生的事件②了解情况紧急③感觉到有帮助的义务④有提供帮助的能力⑤下定决心帮忙
吊桥实验
关于爱情,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吊桥实验告诉我们爱情是否会出现,与人们的大脑如何解释自己的身体和当前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而维系一段感情极为重要的是沟通,包括沟通的频率,沟通的内容以及沟通时的情绪。带有积极情感的正面语言会让你们的关系更稳固。
爱情和婚姻的关键是彼此双方能够体验到情感的联结。不同的沟通方式会有不同的夫妻类型(幸福型,无效型,不稳定型,敌对型,彼此无感型。)
感觉剥夺实验
我们需要身体去感受与丈量世界
感觉剥夺实验:我们大脑的一切活动根本离不开身体的感觉,有时身体的感觉也在塑造我们的大脑。
积极的面部表情会让大脑对负面情绪信号不敏感,而一直觉得自己“嗯,我蛮高兴的”。几秒钟的亲密接触也会让人觉得压力减轻。
被压抑的情绪和情感也同样会用身体表达出来,所谓“具身”认知,身体和心理互相依附,互为镜像。
我们的身体应由我说了算,我们的事情应由我来做主,我的地盘应由我来经营。
拖延实验
拖延症,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拖延症实验窥探到关于拖延的心理机制是一场理性与情感之间的较量。拖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人类漫长进化中发展出来的自我调节机制。
拖延症的背后存在着恐惧、焦虑、愤怒与自责等情绪,并且有强烈的逃避心理,是一种稳定的情绪表达。想要改变是内心关系的重新梳理与建立。
学会与拖延症的共存。觉知关系的存在。重新建立新的体验,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体验感,让每天充满希望。
罗森汉实验
疯狂的实验:到底谁才是精神病
罗森汉疯狂的《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阐述了当时关于精神病的诊断并非依据患者内在的情况,而是受外界操控。而误判的主要因素是医生不能充分了解病人。
用心体验是认识一个人的根本。当一个人的体验被另一个人体验到时,双方才会建立起来关系的通道。
真正的理解来自“看见”对方的感受。体验彼此之间的情感流动。
电车难题实验
良知,人性夜空中最亮的星
经典的电车难题实验总会让人很为难,这种为难的感觉就是人内心最珍贵的东西——良知。
道德、良知是大脑进化的产物,也是我们内心需要听从的声音。我们的道德发展会经历道德成规前期、成规期及成规后期。
有些人生理虽然成熟了,道德却停滞不前,导致良知的缺失。原生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注意力瞬断实验
正念,打开通往觉知的大门
注意力分为选择性注意与觉知性注意。注意力瞬断实验巧妙的展示了其中的差别。
人的大脑天生有一个大的漏洞喜欢规划、畅想或担忧未来,又总困在过去出不来,为已发生的事情后悔、内疚、难过。
“正念”理解当下的智慧。Aware(觉察),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Being with(全然接受),接受当下的状态;Choice(选择)心平气和的找到最适合的自己的状态。
斯坦福监狱实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
斯坦福监狱实验,理解人性的里程碑。好人也会作恶,当跨越了那条“界限”,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人的行为并非全由理性支配,决定人行善或是作恶的是社会环境以及塑造环境的系统性力量。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可以选择向善的路,展现人的力量:但也会选择向恶的路,削弱人的力量。想要平衡,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思考和反省。
罗森塔尔实验
标签,影响命运走向的力量
罗森塔尔实验:心理暗示对当事人的影响会影响当事人的行为表现,从而改变当事人的人生走向。
罗森塔尔效应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标签的力量。但过度的标签化会使命运局限在限定的边界里。
心理的舒适区就是你自己的标签,想要活出更好的自己就要勇于“撕掉标签”。
撕掉标签需要:1 不断地自我觉知,2 不把希望寄托于别人,3 改变来源于体验,4慢慢过渡而不心急。
认知失调实验
人真的能掌握命运吗?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不是个伪命题?
认知失调实验发现人们往往在发现自己做了错误决定的时候不去改正,而是基于已有的“信念系统”更加坚持自己的错误判断。
人们形成的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的心理机制叫做“归因”,即存在外部归因也存在内部归因,而将归因的繁琐过程进行抽象,就是我们的“信念系统”。
人的“信念系统”很坚定,有时候我们宁可为自己找借口、解释辩护也不会去改变信念系统。但当实际经验与信念系统冲突的时候就是“认知失调”。
人的命运取决于:决定、行为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虽然有时候行为的结果是不可控的。但是我们可以锻炼自己觉知决定的能力,以及排除固有“信念系统”的干扰如复盘结果。
霍桑实验
效率源自尊重与认可
来自霍桑工厂的实验让人们了解到人不应该是机器的延伸,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被理解、被尊重。
现代工业时代的一些强制制度会消耗员工的自我驱动力,使员工失去向前的动力,造成“职业枯竭”。即有工作的能力却没有工作的动力。
对工作没有掌控感导致无助感类型的职业枯竭。没有工作热情与动力。
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会引发习惯化的职业枯竭。沦为“机器人”,彻底失去了创造力。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情感互动远比利益更为重要。
电击实验
服从是乖孩子的“罪名”
电击实验揭露了经不起考验的人性,只因人类天生有服从权威的倾向。
服从是无条件的顺从,讨好,其背后是对不被接纳,不被“看见”的恐惧。
“被看见”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动力之一,“被看见”能将人性中的攻击性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动力,反之则是对外界的破坏性。
当生命“被看见”的时候人生是富有意义的,理解本身就是意义。
车祸目击者实验
记忆也可以被篡改和植入
车祸目击者实验证明了人类很容易受到语言暗示的影响而被篡改记忆以及植入虚假的记忆。
人脑具有“启动效应”,会通过某个记忆内容自行“脑补”一连串的记忆,而且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
深度觉知情绪。在接受信息前,先要觉知自己当下有没有情绪。
保持批判性思维。找到谣言的基础假设并进行质疑与论证。
先保持观望。处于信息迅速交互的时代,可以先不急于做出反应,观望也是一种智慧。
用事实说话。用实际行动去验证真伪。
波波玩偶实验
发展,需要寻找学习的榜样。
波波玩偶实验用事实告诉世人,孩子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处事行为。
孩子能通过模仿习得不好的习惯,也可以通过模仿改掉不良习惯。
身教需要意义感,孩子不是模仿你的所有动作,而是会模仿你“成功”的动作,是模仿看到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动作。
父母要用切身体验去引导孩子的真正体验。
双生子爬梯实验
孩子的成长,需要成熟的时机。
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学习是要有前提条件的,没有足够的生理成熟度就谈不上心理和能力的发展。
人生旅途中基因是主角,环境是配角。学会面对失败,把人生看作一场无限的游戏。
建立“我能行”的感觉,培养及切身体验“自我效能感”
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都同于孩子的教育,需全身心投入,体验归属感和意义感。
陌生人情景实验
情感,需要找到爱的依恋。
陌生人情景实验验证了孩子与父母的三种情感联结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积极与他人交往,建立基于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常会对他人的关系过分紧张,表现出过分贪求与过分依赖。
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像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依恋关系。
哈洛恒河猴实验
生存需要关系的存在,对于孩子情感互动胜于起居的照料。
“绒布妈妈”和“铁丝网妈妈”实验确认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抚养孩子不是机械的,需要互动与倾听,让孩子活在充满爱的关系中。
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了解彼此
认识自己
20个经典人性实验
读书笔记:耿聪 2021.12.13
作者:潘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