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先秦时期文学思想;两汉时期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
编辑于2021-12-14 21:43:06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科建立
1927年,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古文论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初步确立
后续发展: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
研究对象
研究中国古代人们关于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对于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理论范围
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批评原则、标准、方法、作家作品评论
文学理论:对文学观念、文学功用的表述,具体的创作论、技巧论、形式论、通变论、鉴赏批评论
材料范围
具有较强理论色彩的文论专著:《文心雕龙》《诗品》《原诗》《艺概》……
收入传统诗文评中,包括诗话、词话等评论性论著:欧阳修《六一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诗文词曲专集和小说、戏曲的序、跋、评点
体现在总集、选本中的文学思想、批评观念
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存在、直接表现作者文学主张的作品:杜甫《论诗六绝句》
散见于历史、哲学、宗教、文化典籍中的相关资料
研究目的
印证文学史
古代文论的研究在初期就是为了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需要而出现的
探索民族特色,重建理论话语
描述古代文论的历史面目:尊重原著以及原著的思想,将每个范畴、每种理论都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之中去研究,将每个文论家都看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以阶级划分、以先验框死
探求古今中外共通的文学规律
先秦时期文学思想
诗言志
诗乐舞三位一体
诗言志
《今文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
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
《诗经》
美刺:对事物发表意见
言志:表现作者思想感情
赋诗言志
春秋时期列国间公卿大夫在进行外交活动的时候,常常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政教观点和思想怀抱
多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观诗知政
诗言志是是个的作用、功能是观志与观风,志是赋诗者之志
观诗知政是进一步了解赋诗者所处国家的政治状况
采诗观风现象
孔子
概况
主张的核心是仁、义
文,指一般的学术文化,这里专指周代兼夏商二代的文化遗产,范围更广
文学批评主要围绕《诗经》展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从古人诗篇中得到启发,引起向上之志的意思
立于礼:贯穿于仁原则的一系列礼节仪式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
兴观群怨
强调诗的社会作用
兴:诗歌的启发、联想作用,文学的作用不仅决定于作品的客观存在,也与读者有密切关系
观:诗歌认识作用,强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
群:诗歌的团结人群的作用
怨:诗歌干预现实生活的作用,文学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诗歌增长知识的作用
事父事君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是对之前观点的系统总结,对后世诗论有很大影响
标准
尽善尽美
美,指乐曲的形式,善,指音乐所表现的美容
要求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把美与善相结合,使二者和谐统一
这一标准的提出,对后世文学批评乃至中国传统美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思无邪
孔子处于变革时代思想上的矛盾的一种表现
中和之美的体现
孟子
知言养气
对后世“文气说”有很大影响
知言:辨别言辞的能力,言辞是人品的表现,通过言辞可知人品
气: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必须用正义与圣人之道相配合去培养自己本性中的善端,修炼成品格高尚的人
以意逆志
从对作品本意的全面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知人论世
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
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
荀子
宗经、征圣、明道
《乐论》
针对墨子“非乐”思想
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政治的关系做了较全面的理论总结
集中论述音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强调利用中正平和的雅正之乐教化人民,辅助政治
继承孔子,成为儒家乐论初次总结,对汉《毛诗大序》诗歌理论产生产生很大影响
道家
老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中国古代美学思维
庄子
天籁自然
最高最美的艺术史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艺术,人为造作的艺术会妨碍人们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
《齐物论》将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
这种对自然朴素之美的追求深深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审美观
虚静心斋
达到心斋和坐忘的主要途径
消解由生理而带来的欲望,使内心不再为生理欲望所束缚,即“离形”
摆脱知识活动所形成的固有观念,获得精神自由
心斋与坐忘同时具备的精神状态即虚静
物化
技艺创造必须从具体的认识和实践中去总结经验,方能掌握客观规律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艺术创造是个艰难的劳动过程
得意忘言
超越语言,对语言持怀疑和蔑视的态度,试图超越语言所能够叙述的世界以抚慰精神
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更不能将道传达出来
将语言文字视为人们表达思维的一种中介象征符号,是帮助人们去领会意的工具
语言文字的目的在得意,即获得思想,故必须忘言方能得意
两汉时期文学批评
《诗大序》及封建正统文学观的确立
《诗大序》
汉代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毛诗用先秦文字篆书记录,属古文经学
其他三家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属今文学派
流传至今只有毛诗一家
毛诗对古《诗经》三百篇均有小序,介绍作者或写作背景,讨论诗的题旨及用意
在《国风·周南·关雎》的小序后有一段较长的文字,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内容、体裁和艺术表现手法等,被人们称为《毛诗大序》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与乐的若干重要认识
在某方面进行补充和发展,构成较完整理论
是先秦到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诗歌特点:抒情言志
先秦诗言志思想的发挥
诗乐反映各时代面貌、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况
诗歌社会作用:讽喻、教化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诗的体裁
指诗歌反映的内容和性质
风: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
雅:产生于周朝中央的诗歌
颂: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
赋比兴
诗的表现方法
赋:铺陈直述、体物写志
比:比附事理,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指明事物
兴:因物起情,依靠微隐含蓄的方法来比拟议论
美刺说
颂诗是美盛德之形容,强调诗的美刺作用
风雅比兴
标志着《诗经》六义之教的传统
美刺,特别重要的是刺
比兴,即“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
变风变雅
《诗大序》《诗谱序》都认为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
所谓正风、正雅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
变风的特色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成为封建阶级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准则
汉代辞赋批评
司马迁
“发愤著书”说
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
愤:不是指一己私愤,而是合乎正义、坚持良知的公正范围内的怨和愤
总结了古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并由于带着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对后世个性正直、关心民生疾苦和民族命运的优秀文人产生巨大影响
在理论上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重大影响
对屈原的评价
为文学家立传是《史记》的创举,并为后代史家所效仿
第一个对屈原的作品作肯定评价的是刘安,在班固《离骚序》中留下一个片段“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认为《离骚》具有政治意义的讽刺之作,同时也是舒泄怨愤的抒情作品
扬雄
征圣、宗经的主张
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
提倡创作要合乎儒家之道,以圣人为榜样,以六经为楷模
助长了汉代文学复古模拟之风
其文学理论的保守性限制了其后续的创作和批评
论赋
意识到赋图有美丽之观,“劝百讽一”,对赋采取激烈的批判态度
从批判汉赋的立场出发,区分“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
诗人之赋:合乎《诗三百》创作精神的作品,包括屈原的作品在内
辞人之赋:过于雕琢缛采,文辞泛滥放荡
切中时弊
对屈原等的评价
对屈原作品评价很高,对其表示称赞和同情
对屈原不能抽身远引而自沉湘流表示惋惜和不理解
班固
对屈原的评价
曾作《离骚经章句》今仅存《离骚序》和《离骚赞序》
对屈原忠诚于国家的品质给予肯定
对其始终不渝的斗争意识和忿怼投江的行为加以批评,认为屈原不合中庸之道,但仍不失为坚持原则的光明正大之士
用征实的眼光看待文学,不能理解屈赋的艺术特色,对其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的写法也表示不满
论赋对汉赋持肯定态度,明确表示同意司马迁的意见,反对扬雄后期否定汉赋的观点
有意识要克服西汉辞赋中他所认为的虚词滥说的缺点
王逸
著有《楚辞章句》,是汉代第一个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基本客观,虽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对提高屈原及其作品的地位有积极作用
十分钦敬屈原高尚的品格,同情其不幸的遭遇
认为屈原写作《离骚》等有两方面原因
为了讽谏
具有舒泄愁思、自我安慰的作用,这种认识说到文学创作具有宣泄情感、让作者强烈动荡的内心获得某种平静的作用,较有审美意义
根据《论语》,特别赞美“杀身成仁”的高尚品格,与班固明哲保身观点针锋相对,但赞同班固认为屈原不合中庸之道
认为屈原作品不失温柔敦厚的诗教,意在为其辩护,实则贬低了屈赋的独创性,将其看做是对儒家经典的简单承袭,对屈赋大胆想象、虚构的艺术特色,还没有正确认识
艺术表现方面的认识:寄托、象征。《离骚》依《诗》取兴
王充
《论衡》
共85篇,20余万字,广泛论述哲学许多问题,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当时盛行的迷信思想进行深刻批判
《艺增》《超奇》《佚文》《对作》将真实作为文艺的重要批评标准,反对复古、主张独创
对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启示作用
有理论价值,但也有片面的一面,要科学评价
论文学的实用价值:有为而作,有益于世
强调人的实践能力,重视那些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
对文人的社会功用充分肯定,是对儒家“述而不作”观点的挑战具有突破思想束缚的积极意义
文学的真实性:疾虚妄,务实诚
极为强调真实性,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疾虚妄”是《论衡》的主线
真实:生活的真实,而不是艺术真实,在当时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对文艺思想有促进作用
但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特殊规律,将夸张称为“增”,用《语增》《儒增》《艺增》三个专篇批判夸张
认为内容与形式的而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内容起主导作用
文学的独创性:反对贵古贱今
极力反对模拟前人,主张艺术创新,认为文章应有自己的特征
反对文学语言上的艰深古奥,主张言文一致,通俗易懂。
认为真正有学问的人文章雅丽、语言易懂、所指明确
文由语也:书面文字是口头语言的记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
曹丕《典论·论文》
概况
《典论》共5卷20篇,典有常、法的意思,主要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
《论文》篇因见于《昭明文选》而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
是文学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代表作
探讨当时建安文学集团的多位作家及其创作的多种文体
论述了作家的风格气质与作品的关系
论述文章的地位与作用
对后来文学批评影响很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
地位
是由经学时代到玄学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文献
宣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文学理论的暂时告终
文学批评开始由侧重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内部规律
为后续陆机、刘勰的理论奠定基础
作家论
建安七子:曹丕在《论文》中对当时著名作家孔融等7人加以评论,发展成后来人们说的建安七子
文以气为主
气近似于风格气质
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的,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清气/浊气:即阴阳之气,阴气上升为清,阳气下沉为浊,开后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论文学的先河
但在具体评论作家时,他并未用清浊的概念
贬抑柔弱的舒缓的风格,提倡刚健清新、遒劲有力的风格,即后来所谓的建安风骨
文体论
不同体裁的文章应有不同的特色的见解最早见于《论文》
八体文章: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种不同表现手法:雅、理、实、丽
诗赋欲丽:将文艺作品从非文艺作品中划分出来与之相区别
指出美学的特点是丽,说明他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
突破儒家诗言志的理论框架
子主题
是纯文学观念的萌芽
文学价值论
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
文章两大功用
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
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
是对传统思想的重大突破,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使文学理论的重心从探讨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转入研究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和各类文体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深入
文学批评论
指出本时代“文人相轻”的现象及其原因
创作主体在思想认识上的缺陷,善于自见自己的额长处又暗于自见自己的短处
创作主体在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上有差异
解决办法:审己度人,即从自我出发,正确审视别人
认为阻碍掌握正确文学批评标准的原因
贵远贱近
向声背实
批判尊古卑今
陆机《文赋》
概况
延续《论文》思路,重点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篇关于创作问题的专论
序
说明写作目的:论述为文之用心
指出写作之难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构思时创作者的思维活动很难全面准确地体会和认识外物的种种情状,即使意有所得,语言文辞也很难贴切地表达构思之意
论创作过程
《文赋》最大贡献在于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
强调创作的发生源于两个因素
人心感于万物,即创作者的情感受到自然景物的变化而有所触动
广泛阅读前人作品而有所感悟
艺术构思活动的特点
在构思的开始,必须集中精神,思虑清明,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才能对涌入脑海的种种意象进行深入思考
构思过程中的想象具有贯穿时空的广阔性和活跃性
艺术想象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作者的构思过程离不开语言材料
对灵感问题提出最早论述
论风格
另一贡献是对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及其成因的深入探讨
指出文学体裁与风格的多样化是因为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物”本身复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一般指体裁和风格两方面,此处重在风格
指出各种不同艺术风格与各类文体特征密切相关
十体: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缘情说
诗歌是人的情感表现
言志和缘情的区别在于是否止乎礼义
强调缘情就是使诗歌摆脱儒家礼义的桎梏
适应时代创作发展的需要,是突破儒家之道束缚获得解放的标志
绮靡
指精妙之言
注重诗歌的语言艺术美
为陆机首创
论艺术美:五条标准
应
指音乐上相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呼应构成的音乐美
比喻文学创作上的丰赡之美
认为文学作品应众弦成曲、众色成彩
和
指音乐上相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配合构成的和谐音乐美
比喻文学创作上丰赡之美要和刚健的骨气相配合
悲
音乐上的悲音比喻文学创作要充分体现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能真正动人
雅
主要指比较广泛意义上的纯正格调之意
艳
陆机文艺思想中反映时代特点的重要表现,突破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表现
提倡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对形式提出要企业
为促进六朝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笔说
定义
文笔
文:指有韵之文
笔:指无韵之文
文笔之分
明确提出文笔之分是在刘宋初年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宋书·颜竣传》颜延之文笔对举
文笔说是文学批评史上一个体裁分类阶段,反映人们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
文笔说反映人们对文学功用和特征的认识
萧绎《金楼子·立言》
对诗歌特征的认识
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质和巨大的感染力量
藻彩美丽
声律和谐,具有音乐之美
声律说
背景
形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
要求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注意声调节奏的变化与和谐,在这方面提出严密格律,以求得到诗歌的和谐之美
佛经中梵文的翻译中的拼音原理给学者以启发
永明声律说内容
四声:平上去入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影响
文坛大量使用
南明文人征奇好新
《文心雕龙》
概况、影响
总结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运用其总结的文学理论对各种体裁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进行了精当的评论
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章学著作、文学史、各类文体发展史、古典美学著作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新纪元
写作宗旨
希望立言不朽
阐明经典准则以指导创作,纠正当世不良文风
篇章结构
上半部
文之枢纽:《原道》-《辨骚》5篇
表明基本文学思想
文体论和分体文学史:《明诗-《书记》20篇
系统论述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写作要点
《明诗》-《杂文》有韵之文
《史传》-《书记》无韵之笔
论文体
释名以章义:对各体文章名称的说明
原始以表末:叙述各体文章的源流
选文以定篇:评述各体文章的作家作品
敷理以举统:论述各体文章的体制特色和写作要点
下半部
创作论:《神思》-《总术》19篇+《物色》
讨论有关创作各方面的问题,从重大创作原则到具体写作方法均有论述
文学史:《时序》
扼要评述历代文学
作家论:《才略》
扼要评述历代著名作家
文学批评:《知音》《程器》
自序《序志》
介绍写作动机、宗旨及全书结构
基本思想
文学本质:文章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古代圣人创作文章来表现道,用以治理国家,进行教化
圣人制作而经不但是后世各体文章的渊源,而且为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树立了标准
理论贡献
风格论(《体性》《风骨》《定势》《时序》《才略》)
风格和作家的关系
风格: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浸透作家的创作个性所显示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体性》“才有天资,学慎始习”
才和气属先天情性,学和习属后天陶染,重视后天陶染作用
风格和文体的关系
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即体成势随机应变
风骨论
文艺作品的风格必须在内容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表现出风清骨峻的特征,即刚健明朗的风貌
风
指感情的力,是浓郁的充满力量的感情的感染力
关乎作品的格调情调
是虚的,表现一个人的气质
骨
指由结构严密的言辞所表现的事义所具有的力量
由言辞表现出来
是实的
风骨均指作品的内在力量
将风骨论用在具体文学批评上
对富有风骨的建安文学很推崇
创作论
心物交融论
《物色》:文学创作与外界景物的关系:自然景物的变化激发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产生的一个原因
作家所描摹的物象实际是心象,即庄子所说的物化,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两者融合为一
论神思
神思指艺术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
神与物游
神驰于眼见的物象之中
神驰于内视之物象即心象之中
虚静说
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状态
指出知识学问、经验阅历对虚静的作用
志气与辞令的作用
志气:情志气质,可理解为思想感情,在神思中的作用很重要
辞令:指语言或言辞
文学创作中言、意、思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情志统帅神思
意是一篇之主题
意的传达必须借助语言
批评论
《知音》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批评作系统理论研究的专论
鉴赏态度
知音难逢是由于人们缺乏客观的批评态度,这是由批评者的主观和无知及各不相同的额气质、学养造成的
人们性格、兴趣不同,在文学欣赏上各有偏好,造成批评不公允
鉴赏方法
批评者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水平
六个评论文章的角度
观体位:考察文学作品的体制风格与它所包含的情理是否互相契合
观置辞:考察语言的使用是否具有辞采之美,是否能充分表达内容
观通变:考察文学作品在继承和革新方面是否做到在通的基础上有变
观奇正:考察作品的审美趣味是否能做到“执正而驭奇”,兼顾文辞的新奇和内容的雅正
观事义:考察文学作品中“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得当与否的问题,即用典是否恰当
观宫商:考察作品声律问题,主张自然声律美,反对人为限制
创作与鉴赏
创作:情到辞
鉴赏批评:辞到情
钟嵘《诗品》
概况
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被称为《诗话之源》
自汉代到南梁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各一卷(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
序文阐发其诗歌基本理论观点
创作背景
当时文人写作五言诗成为一时风气
当时文化上鉴赏和批评风气兴盛
写作宗旨
当时的五言诗创作好坏不分,且以豪门世族口味为标准,钟嵘要举出弊端,建立统一的诗歌美学标准和批评标准,以正本清源
以往文论,只论文体或辑录,不显优劣
《诗品序》的诗学思想
论诗歌的产生和功能
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应是人生遭际的悲欢离合所产生的最真挚的、最感人的也是最纯净的感情
是能够摇荡性灵的情思格调
自然论:以自然为最高的审美准则
直寻
主张自然的声律美
论五言诗的历史发展
滋味说
滋味可以理解为诗的形象和感情,越是形象鲜明具体,感情真实深广,就越能使人回味无穷
滋味是来源于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必须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创作手法
主要批评方式
比较批评法
历史批评法
源流论
按创作的特点及其体制风格来判断,归纳各代诗人继承关系
将五言诗的发展归结于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
《国风》:诗人较多,特点是怨雅悲壮
古诗
曹植
陆机
谢灵运
《楚辞》:诗人最多,富于哀怨之情,怨而愤,悲而少壮
班婕妤
王粲
潘岳
张华
张协
曹丕
曹植情兼雅怨,又受《小雅》影响
子主题
摘句批评法
源自春秋时期的赋诗引诗“断章取义”
小说观念
郭璞
以崇实疾虚的史家小说观来评价《山海经》
葛洪
批评殊甚简略、美事不举的描写
强调故事的丰富和描写的详尽,要求作品写美事,故事情节奇异
对小说从残小语发展到初具规模是有帮助的
干宝
持史家崇实疾虚观
编撰《搜神记》目的是为了明神道之不诬
萧绮评《拾遗记》
《拾遗记》:东晋王嘉所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记载从上古庖羲氏、神农氏到东晋各代的异闻
萧绮收录残文并附语录和序文,集中反映了其小说观
《拾遗记》三个特点
殊怪必举:多记录祯祥神仙之事
爱广、博采
纪事存朴,文笔简介古朴
整理《拾遗记》三标准
把迂阔、浮诡、繁冗之辞删除
对那些怪和美的东西,也要检验其是否真实,并且和经史的精神是否一致
文辞朴素和靡丽都可以兼采,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萧氏父子文学集团
《殷芸小说》是最早以“小说”命名的书
特点
定位于与子、史共生共存的阶段,尚未有完全自觉成熟的小说思想观念
在一些重要小说理论观点上有一定突破
萧衍敕令殷芸编撰野史杂说,以小说命名
萧绎指出怪异在“耳目之外”,不再强调亲闻亲见
萧子显提出“事出神思”“不雅不俗,独中胸怀”
处于魏晋小说到唐传奇的过渡时期
唐代是自觉创作小说的开始,开创小说文学的新阶段
在创作上萧子显所说“体兼众制,文备多方”已预示了唐传奇的文体特点
隋唐时期文学批评
初盛唐的文学批评
陈子昂
上继《诗经》《楚辞》,下开李白、杜甫
兴寄论:要求作品中寄托作者深沉的感慨
风骨论:强调建安风骨
关系
风骨是对作品艺术风貌的要求
兴寄是对于内容方面的要求
二者紧密相关,兴寄是先决的、根本的因素
殷璠 兴象论
殷璠《河岳英灵集》更严格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选作品
兴象: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感受所构成的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
强调具有言外之意的诗境
兴象说的提出标志着唐代的抒情写景诗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在文学理论方面获得了相应的反映
风骨:超然物外、避世隐居的仙风道骨般的飘逸之气
王昌龄 诗境论
《诗格》(真迹已遗失,一般以空海《文镜秘府论》中的引文为准)
诗歌创作首先要立意,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
意境
意: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头脑中涌现并逐步形成的思想感情和意象,表现出来便成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象
境:通过构思在作家头脑中浮现出的意象
物境:自然景物
情境
意境:指人的感情的思想意识
杜甫《戏为六绝句》
重视提倡《诗经》传统,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使之与其安定乾坤、拯救黎元的政治理想相结合,在后期更突出
继承前代文学遗产的态度:别裁伪体,转益多师
《戏为六绝句》以短小精悍的七绝体裁来评述作家作品,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提供了一种新形式
刘知幾《史通》的叙事理论
刘知幾(661-721),字子玄
《史通》共20卷,52篇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论著
内篇10卷39篇,多论史书体例和著作方法
外篇10卷13篇,多论史官建置和史官得失
《史通》对古代小说的论述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较早的叙事理论内容
叙事理论
小说全构虚辞的特性
提出用晦之道的叙事方略
小说评价标准
强调实录
重视“风规”,排斥“有伤名教”
称许雅言
白居易《与元九书》
讽喻诗理论的发展
《与元九书》肯定《诗经》六义,强调其对现实的讽喻作用
更重风雅比兴
分三个时期来论六义,以“美刺比兴”为标准
《新乐府序》要求讽喻诗有严格的真实性
闲适诗、感伤诗
皎然《诗式》
概况
皎然,谢姓诗僧,字昼或清昼
唐代诗格类作品中较优秀的言之有物的著作
共分五卷,前卷总论诗法,后面按“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无事”“有事无事,情格俱下”五格,分列汉代至中唐名篇丽句近五百条
意在示人以作诗所应遵从的法度
情境关系
境:作品中描绘的能够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典型生活环境或精神状态,来自客观世界又渗透作者思想感情,是主客观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后人所说的意境
既要求外观“气象氤氲”,又要求内涵“意度盘礴”
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整体意象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情味
重视意境创造,将之称为取境
复古与新变
重视适度之美,要求诗歌创作确立法式
韩愈
提倡古道,写作古文
《原道》
学习古文的方法
人品与文品统一
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思想
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认为作家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
气盛言宜
孟子“文气说”的发展
气:儒家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后在精神气质上的体现,即浩然之气
惟陈言之务去
重视文章内容的充实,但并没有因此而轻视文章写作技巧
提倡古文并不是机械模仿,而要有自己语言的独创性
不平则鸣
不平:道之不行,意之不通
小说论
以文为戏
与好友张籍论战中逐渐生成
柳宗元
文以明道
不仅停留在理论,而要接触具体事物,有益于现实
学习古文的态度和方法
强调学习西汉之前古人的文章
强调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小说论
发展韩愈观点
对小说美学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韵味说
对钟嵘滋味说基础上提出味外之旨
味外之旨:诗歌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与极浦书》:味外之旨的美学特征
指虚境: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纳入其中的艺术空间
是对皎然情景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格意境论的总结
还要做到“思与境偕”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讨论风格问题的专著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
品:品格,即诗歌的艺术境界
24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每一品都是一首精彩的十二句四言诗
以诗歌形式来描绘诗境特点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批评方法
宋金元时期文学批评
欧阳修与北宋前期诗文革新
北宋初期古文与时文之争
柳开&王禹偁
西昆体
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
道胜文至
文以载道应落实到解救时弊上
并不轻视文,十分重视作品艺术形式
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主张简而有法、流畅自然
诗穷而后工
封建社会的进步文人,往往在政治上受压抑,遭遇种种困境,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但这却使他们有机会深入观察事物,接触穷苦人民生活,触世感物、忧思悲愤,兴于怨刺,用诗歌来发泄不平,唱出心声,写出光辉作品。
《六一诗话》是最早一部以“诗话”题名的批评著作
论诗歌的造意与写景
诗歌虽以意为主,但必有工巧的语言把他表达出来
要意新语工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
文学思想
主张文学创作应有为而作
道可致而不可求
道:指事物固有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要使物形于心
通过实践
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
虚静空明的状态: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心境,可以抛开一切欲念,与审美客体高度融合统一
调和淡泊与豪猛而出之以清旷
随物赋形、生动传神
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原则: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关键是要把握好形神关系,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平淡自然
论辞达
要使物形于心,还要形于手,做到内外齐一,心手相应
苏辙 养气说
文是气之所形,气充乎其中,文便见乎其外
养气:一内心修养,二接触外物
以诗为词
基于豪放词的创作时间
对词体发展
豪放壮阔的词拓展了这一文体形式的题材空间
以诗为词本身忽略了词体的独立价值,尤其是其声律的特殊性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强调温柔敦厚之旨
肯定诗歌愤世嫉俗的怨刺作用,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温柔敦厚之旨
诗歌史个人情性的表现,不能用以批判朝政、议论是非
有法与无法
文学思想和创作的核心:强调理,强调讲究严密的法度
理
文学作品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相当于苏轼的文理自然之理
有道理之理,亦作品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之理
文学创作的法度:指文章的命意、布局、格律、章法、句法、字法等具体艺术形式和技巧,特别是句法
夺胎换骨
学习古人作品,达到融会贯通程度,然后从中得到启发,以构成自己作品的诗意和境界
点铁成金
《答洪驹父书》中提出
多读古人书和文章
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具体运用
江西诗派
诗话大量出现
严羽《沧浪诗话》
结构
《诗辨》:提出论诗基本主张
《诗体》:诗歌体制
《诗法》:写作方法
《诗评》:评论历代许多作家作品
《考证》:对一些诗篇文字、作者进行辨订,有时反映其文学思想
书末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对诗话的主旨做补充说明,可视为作者自序
理论背景:针对江西诗派的理论弊病
论别材别趣
别材
诗歌创作特别的材料,即陆游所说功夫在诗外
通才,即特别的才能
别趣:诗歌有和一般说理、议论文章不同的特别的趣味,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不能只讲道理,要激发人的审美趣味
以盛唐为法
提出诗歌艺术的五项标准: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最推崇李杜
论熟参与妙悟
妙悟: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严羽借禅喻诗,以定诗之宗旨,妙悟针对兴趣而说
熟参:熟读历代各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认真研读体会,是提高识别能力,进入悟境的途径
李清照《词论》
文学批评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正式的词学论文,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词的特质在于婉约典雅,而且必须协音律(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内容)
强调词是协乐的
张炎《词源》
上卷专论乐律,下卷是创作论
《音谱》《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 卷首自序
论词主张
强调音律和谐,是对南宋格律派词学理论的总结
强调词的雅正
强调清空
张炎词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
清空:词的清新空灵,舒朗流畅
实质是指词意过于细密,雕琢太甚
元好问《论诗绝句》
侧重评论作家作品
基本主张
在广泛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扬建安以来的儒家诗学传统
别裁伪体
反对齐梁以来内容空虚、追求辞藻、典故、音律的形式主义文风
反对唐代卢仝、孟郊雕章琢句的险怪诗派
反对西昆派的内容空疏、形式晦涩和苏黄的唱酬次韵
反对江西诗派的因袭模拟
强调作诗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必须亲自观察体验社会现实
在艺术风格上,推崇豪放、自然、典雅,反对纤弱、雕琢、俳谐怒骂
杨维桢《说郛序》
《说郛》陶宗仪编纂,收汉魏至宋元间各种笔记,包括经史诸子、志怪传奇、地理博物、稗官杂记、诗话、文论等
小说论
充分肯定小说作品可以“开所闻扩所见”的认识作用
强调小说的载道功用
明朝时期文学批评
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延相、康海、王九思
文学思想核心:强调复古
李梦阳反对台阁体的虚饰和李东阳的萎弱,同时对当时流行的“性气诗”进行批判
文学秦汉,古诗尊汉魏,近体诗宗盛唐
复古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法式
何景明主张古要舍筏登岸,不落形迹,批评李梦阳的弊端
李梦阳认为法式就古人说,并非自作,而是天生;就今人而言,也实是物之自则。为其诗学思想的重情、重真、重自然打开通路
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李攀龙:以创作实践其复古主张
王世贞:继承李梦阳,呼应李攀龙
李贽
王阳明的心学对程朱理学有思想解放作用
童心说
鲜明要求维护人欲,主张男女平等
引申自阳明心学
核心:提倡真情,反对假理
童心: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之性
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应当是人们郁结于胸中的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之产物,是内心绝假纯真的童心流露
在艺术上提出要求达到化工境界,具有传神之美,即自然之美
画工指人工,化工指天工
《水浒传》批评
高度评价
进一步对小说、戏曲的具体作品进行评论
第一次将其视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来与文学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代表等量齐观,给小说以崇高的地位和比较恰当的评价
将《水浒传》视为“发愤之作”揭示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提倡边写小说也要针对现实、有为而发的创作精神。对纠正人们将小说简单视为太平乐事的看法,引导小说创作走上批判现实的道路和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都是很有意义的
将《水浒传》主题思想概括为“忠义”
袁无涯本《水浒传》(120)具体点评
情节结构:主张既要合情合理又要波澜曲折,做到真与奇的统一
对细节描写、景物点缀、气氛烘托偶有涉及
对正确理解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肯定和提高小说的文学价值起了一定作用
容与堂本《水浒传》(100)评点
叶昼托名而作
清楚认识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和价值
第一个真正自觉地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人物的典型性格
特别强调趣
公安三袁性灵说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核心:提倡抒写性灵,表现内心真情,反对模拟剽窃、亦步亦趋蹈袭古人
袁宏道思想
真: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性灵,表现内心真实的感情
变:批评复古模拟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即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法因于弊而成于过:一种倾向发展到后来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被另一种矫正流弊的新倾向所替代
趣:要求作家有自己的个性,作品要带有特殊的趣
历史小说论
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现存最早的论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特点和意义的文章,是我国第一部通俗长篇小说的专论
从讨论历史小说的特点和意义入手来批评,颇具理论色彩和一定的普遍意义
总结历史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概括历史小说基本特征
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运用的艺术手段是对史传“留心损益”:基本遵循历史,但又巧妙利用史料,在不违背历史过程的真实的前提下,增加或调整某些情节,虚构某些与历史人物性格特征一致的事件
历史演义小说的基本特征“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强调历史演义小说应该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正史之补说
林瀚评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
提出编写历史小说的宗旨是“为正史之补”
主观上为了提高历史小说的社会地位
使历史小说理论分为两种流派
强调崇实翼史
重视真幻相混
羽翼信使说
修髯子评《三国演义》
不允许有作家的艺术加工
束缚了人们对历史小说文学性的正确认识,阻碍了我国历史小说的健康发展
谢肇淛
评《西游记》
把握了神怪小说的实质,注重从作品思想意义上加以分析
认为其主旨为“求放心”:把人们失去的本心收集起来,不要让其泛滥放纵
论“虚实相半”
从理论上比较正确地阐明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肯定了艺术虚构的原则
袁于令在《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前的《题辞》进一步引申了他的观点:论述幻与真的关系
幻:包括艺术的虚构、想象、夸张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
真: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
为正确评价西游记奠定基础
《金瓶梅跋》
评价此书的素材来源、生活基础:托西门庆这一小说里的宋代人物说当代之事
认为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描写了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的整个社会,塑造了各种人物,绘出了各种世态人情,显示其评价尺度
认为有很高艺术成就,充分肯定其艺术独创性
对其中的性描写持一种开明态度
对《金瓶梅》的版本、成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实为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的一篇珍贵文献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
突破传统观念,以新的审美视角欣赏、肯定《金瓶梅》,认为其是一部世情书,而非淫书
对潘金莲、西门庆、李瓶儿、应伯爵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格有准确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艺术美有高度评价。
同情潘金莲,认为其有诸多可爱之处,强调人物性格的多面复杂
西门庆,认定其商人身份
应伯爵为古今清客之祖
在品赏刻画人物的传神艺术,运用了带有理论潜能的评语,表现了评点者的理性之光
打破重教化而不重审美、重史实而不重真趣、重情节而不重性格的传统,显示出新的审美视角,表现了近代美学追求
冯梦龙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关于小说表现形式:强调通俗
汤沈之争
吴江派
沈璟
曲论突出强调格律
临川派
汤显祖
认为天下最美的文字、形象,是具有至情的文字所刻画的至情形象
争论实质
标准和角度的差异:吴江派强调形式技巧层面,临川派强调文学审美特质
王骥德《曲律》
对汤沈之争的评价
评沈璟赞扬其戏曲音律方面贡献
评汤显祖赞扬其戏曲文学创造方面
认为汤沈之争是创作上重人工与重天工的差别
论本色
本色论是明清戏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命题
本色
与诗词等传统文学样式相比较而言的戏曲创作自己的独特体式和规律
兼指曲词的文采和通俗而言
论结构:强调要贵剪裁,贵锻炼
声律论
对音律要求严格
反对片面强调法,要自然灵活
论曲律和声律都强调中和,有折中特点
清朝时期文学批评
王夫之
概况
字而农,号薑斋,船山先生
文学批评论著:《诗绎》《夕堂永日绪论》
情景关系
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情和景紧密结合不可分
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是难分物我的物化状态
分类
景中情:生动地写景为主,指在比较客观描写自然和社会生活景象的过程中比较隐蔽地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方法
情中景:以深切的写情为主,指诗人在直接抒发自己的强烈感情中,来创造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使诗中描写的物象都带上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而掩盖了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
提出即景会心的现量说: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
艺术创作的源泉问题:最终根源是现实生活
对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发展
特别强调诗歌中的情应当是积极的、健康的,必须具有兴观群怨的作用
认识到诗歌的美学、教育、认识作用统一于完整的艺术形象,兴观群怨四者密不可分
叶燮《原诗》
概况
字星期,号己畦,世称横山先生
《原诗》
颇具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诗学论著
有清代论文折中调和、兼收并蓄的特点
更突出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诗学发展观:变化是诗学发展的必然,是动力
论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创作诗歌是主观才胆识力和客观理事情的结合
理事情是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
理: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
事:事物循其理而发生发展的过程
情:事物所呈现的情状
极为重视理
才胆识力
才:作家才能,包括发现世界万物独特之处的才能,也包括以艺术手段来表现万事万物的能力
胆:作家提出新见解、突破流俗之见的胆略
力:作家的艺术功力与气魄
识是最重要的
论艺术思维
不可言说的事与情只有依凭意象组合、奇妙想象,才能得以表现为读者所领悟
对意在言外的中国古代诗歌特征和审美欣赏特点都有精辟论述
是其诗歌理论贡献最大的地方
王士祯神韵说
原名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
神韵说
神韵
一种理想艺术境界,基本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无人工造作痕迹
神:相对形而言,指形貌之外的精神
韵:指相对于声音的余音
韵可以理解为三方面:平淡、清远、含蓄
沈德潜格调说
认为诗歌应当发挥社会作用,服务于政治生活
讲究格调
主张有益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平和之作
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工格调
遵循的法是活法,而非死法,是合乎自然之法
袁枚性灵说
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主人
诗学思想核心:提倡性灵
认为诗歌创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是性情的真实表现
表现性灵,抒写性情,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强调真实
翁方纲肌理说
肌理:指诗文之写作当如肌肤之有纹理,即诗歌创作不能流于空疏,而要讲究切实
实际意义:要求诗歌能言有物、言有序
桐城派古文理论
方苞
核心:强调“清真古雅”的义法
义法: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清真的要求是理之是,理的内容必须合乎理学的思想原则,即符合六经及宋元儒者的说法
雅:对文章语言的要求
洁:文章内容充实、表达谨严简约的一种洗练文风
刘大櫆
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即各种素材可构成文章内容,但要素材构成为作品,则依赖于作者的写作才能
将中国传统文论的神与气相调和,将神置于气之上,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精神范畴
神:文章的精神、内蕴
气:文章的气势风格
二者共同构成文章最深层的境界
姚鼐
义理、考证、文章三位一体
义理为核心
考证充实文章内容
文辞是文章的表现
阳刚阴柔之说
将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端
二者相辅相成,彼此相济
李渔
戏曲理论
概述
主要在《闲情偶寄》中
李渔的剧论是对中国民族戏曲艺术较全面、较系统的总结,是民族戏曲理论中代表性的自成体系的著作
反映生活与表现人物
戏曲应遵循典型概括规律
应着重写情
论述人物性格个性化问题,强调戏剧家必须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论戏剧结构
地位
将戏剧结构问题提到首位,提出了创造有机完整的艺术整体的主张
认为结构是整个戏剧情节的布置经营,设置好情节是戏曲形成的前提条件
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立主脑:人物和事件的设置必须集中,牢牢把握一人一事的悲欢离合,才能使全剧内容集中,主题突出
减头绪:情节结构要做到简洁
密针线:情节结构要严密
追求新奇,反对雷同
论戏曲语言
强调浅显通俗
主张机趣尖新,要求唱词富有生动性、趣味性
强调词曲要写得灵机逗露,天趣盎然,超脱而不迂腐,空灵而不板实,使人在欢悦愉快中受到熏陶
小说理论
感慨世人对小说小视其道,自己不以小说为末技,躬身实践,将自己的小说作品视为得意之作,并认为《水浒传》是古今文学中最长最大最有分量的杰作,为杰出小说作品争历史地位
阐明艺术虚构在小说创作中的重大意义,命名小说为“无声戏”,认为小说与戏曲同源异派
评点
概述
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
评点是一种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阅读优秀的评点作品,能够跟随一位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人对作品进行细致阅读,使读者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都能清楚、透彻的了解
金圣叹评《水浒传》
人物论
将创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为衡量小说艺术成就高下的根本标志,这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是一大进步
分析《水浒传》中通过个性化语言、行动及环境渲染、心理活动描写和不同人物之间相互映衬等手法来多方面描写人物的性格特色
总结形式技巧
犯中求避:用相同的素材却能表现出不同人物性格的差异,如武松打虎、李逵杀虎
背面敷粉法
染叶衬花法
结构论:三个石碣字,是一部《水浒传》大段落
创作论:小说区别于历史传记等叙事文学的本质特征是虚构性
因缘生法:强调虚构性
忠恕格物:强调主体性
事为文料:明确概括因文生事的虚构性特征
事:历史或现实中已经发生或本来存在的故事素材
文:这一创作主题过程中主体艺术构思与文学叙事刻画的总和,目的是为了表现作品的审美特质
对文的强调最终确立了以因缘生法和忠恕格物为认识基础、以审美虚构性为理论原则的小说本体观
事为文料的观点在理论上以区别于史传的审美虚构特征,肯定了小说独立的文体地位,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毛氏父子评《三国演义》
毛宗岗与其父毛纶
正统的历史观和伦理观
是其批评思想纲领
突出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甚至对原文进行了少量删改
将文学批评融入一定社会历史观念中
古代小说评点家批评传统的延续
其思想中牢固的儒家观念的反映
对历史小说特点的认识:重视小说于历史可考的真实性,轻视无中生有的虚构,重实尚史的小说观
论《三国演义》的结构与人物形象
明确使用“结构”一词
分析了小说的六条线索,强调他们的联络交互
分析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前后史之绝无者:诸葛孔明、关云长、曹操
成功塑造贤相、名将、奸雄中的三奇
张竹坡评《金瓶梅》
张道深
《金瓶梅》非淫书论与世情说
继承、运用发愤而作、不愤不作的文学思想评价,认为其是一部史公文字
具体感受到了作者在对黑暗现实作真实描写时表露的愤恨之情,认为作者有愤懑
重视对作者阅历的研究,不主张去猜测作者的真实姓名
真正将小说作为艺术来研究,反对把作品内容、人物当生活事实看,在小说批评史上是一大进步
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将世情小说的创作之路归结为由物到心,再由心化到物化的过程
人物与结构论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使用不同笔法刻画人物性格
强调要在各种关系的相互映衬、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肯定了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结构论:冷热金针
脂砚斋评《红楼梦》
脂评本
脂砚斋批评过的《石头记》称为脂砚斋评本,简称脂评本
其人与曹雪芹关系密切,批评受金人瑞影响
写实与虚构
强调作者要有生活体验,而不是死板记录事实,并肯定小说虚构特征
高度评价其在有与无的和谐统一中写出了至情至理
人物形象论
认为曹所塑造的人物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
但这些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要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使人物不简单化,符合生活情理
朱彝尊
小令学南唐、北宋;慢词学南宋
推崇姜夔、张炎,标举醇雅
寄情传恨与宴嬉逸乐
认为词具有寄情、传恨功能
强调词的比兴寄托
常州词派
概述
兴起于嘉庆,大倡于道光,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词派
形成标志:张惠言、张琦兄弟编选《词选》
《词选序》是该派词学纲领
推尊词体
文人尊词体、提高词的地位的两种途径
力求革新:苏辛扩大词的题材,后人认为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复古
反对从风格流派框套前人创作,将释义作为评赏要务
崇尚比兴
周济
概况
诗有史,词亦有史
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有寄托:词人将自己内心特定的幽思、想往、感恨通过对一物一事的刻画表现
无寄托:要求词人将特定的寄托转化成具有广泛涵盖性和包容性的意念,并将其包含在艺术形象中
辨正变,建词统
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文学批评
刘熙载《艺概》
《艺概》
《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书概》讲书法,《经义概》讲八股文
每卷包括三个内容
对此类文艺的特质及其发展过程的概要介绍
对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特征的分析
对此类文艺创作理论和表现手法的研究
缺陷:过分强调六经作用,将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作为创作的康庄大道
艺术见解
提出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同作家品格密切相关:离骚与屈原、苏、辛、李杜
论文学重视艺术的独创
提出实事求是和寓实于诞的创作方法
强调对创作对象的真知
从对屈原、庄子、李白作品的赞赏和评论,谈到浪漫主义的特点,并表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联系的看法
提出无所不包、无所不扫的通变论
无所不包:对前人遗产的精华全面吸收,融会贯通,各有所取,然后能达于新变
无所不扫:扫尽一切窠臼,即使是精华,如果不加改造,也会转化为糟粕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中国古代词话中篇幅最大、成就较高的一部著作
艺术表现形式:沉郁之词要求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慨和悲凉
“旧红学”时期的《红楼梦》点评
红学评论分期
旧红学时期:清代乾隆、嘉庆以后至民国元年
新红学时期:五四以后以胡适为代表至新中国成立初
随笔杂记类
周春
最早把对《红楼梦》的评论写成专书,《阅红楼梦随笔》
二知道人
《红楼梦说梦》
提出红是作者抒发愤恨之书,继承前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观点
通过小说与史传的比较,提出小说“虚事传神”的特点和艺术概括性
诸联《红楼评梦》
涂瀛《红楼梦论赞》
江顺怡《读红楼梦杂记》
评点派
王希廉
张新之
姚燮
陈其泰
哈斯宝
梁启超文学革命论
诗界革命
提出标志:1899.12《汗漫录》(《夏威夷游记》)
新意境:诗歌要表现新时代对的事物、理想、精神
新语句:诗歌语言上运用欧洲语、新名词
古风格:指传统诗词的风格格律
文界革命
提倡新文体
遵从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小说界革命
代表作:1902《新小说》创刊号《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熏浸刺提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唯一一篇小说理论批评文章
以鲜明的理论色彩和严谨认真的逻辑表述,开创了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新阶段
全文共分五章
C1: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详细说明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点,作为评论依据和出发点
C2:《红楼梦》之精神: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铸成解脱之鼎
C3:《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第一次从美学角度肯定了此书为彻头彻尾之悲剧
C4:论《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以解脱为理想
C5:余论:对旧红学考证之风提出批评,并提出艺术的特质在于具体中反映一般
意义
采用长篇论文形式,对于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思维方式是一个突破创新
将小说这一传统的通俗艺术形式提高到哲学与美学层次去认识
运用西方思想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一次尝试
《人间词话》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人间词话》理论核心:境界说
境界说
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情景须真
真景物、真感情得以鲜明表达
隔与不隔
不隔:直接能给人以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
隔:矫揉造作、咬文嚼字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真切性
关键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表达真感情、真景物
造境与写境
主要不同是艺术创作方法造成的
造境:虚构之境,并非胡编乱造,要植根于客观世界
写境:写实之境,并非照搬自然,要按审美理想扬弃
使文艺分为理想和写实两派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于静中得之,美感是优美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于动之静时得之,美感是宏壮。并非不待任何作者主观感情和个性特征,而是与物俱化的境界
从美学上将境界形态区分为优美与壮美
《宋元戏曲史》
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
高度评价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并对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科学探索
是现代戏曲研究的奠基之作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从生硬借鉴西方理论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到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融会贯通,开拓创新继往开来,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