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文学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的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历史和现状、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领域、跨学科文学研究。
编辑于2021-09-22 20:56:21比较文学
定义和功能
历史必然性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学科崛起,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
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和发展
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性质
文学研究的一支
一门独立学科而非单纯方法
特征
开放性
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比传统文学研究更宽泛(不仅局限于作家作品,涵盖文学的全过程)
方法兼容并包(以比较分析法为主+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人文+社科+自科)
宏观性
国别文学:按照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比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世界文学
由歌德提出,本意:有一天各国文学合而为一
指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作品
总体文学: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指文学理论的别称
可比性
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事实联系
文化交流
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三个过程:放送者、接受者、媒介)和因果联系
无亲缘关系和因果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也存在可比性(宇宙、世界、人类是一个整体)
文学本身
思想共鸣和民族特性与文化传统区别特征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自己的产生发展规律的共性和在不同时空、民族的差异
价值关系
可比性是一种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是显性的
交叉关系
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可比性
目的和功能
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发展的动因
探讨文学规律
促进民族文学、世界文学
历史和现状
国外比较文学
史前史
古罗马时代: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论俗语》
文艺复兴标志着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和启发
17C古今之争:伏尔泰《论史诗》/莱辛《汉堡剧评》
18C赫尔德/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施莱格尔兄弟/斯达尔夫人
学科史
(英)亨利·豪勒姆《15、16、17世纪欧洲文学导论》“英国第一位以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的人”
(德)格林兄弟:最早系统地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神话、史诗、童话、传说、传奇,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学者
正式学科建立
188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问世
188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欧洲比较文学学科史的一个开端)
1897(法)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1900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将“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
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比较文学
史前史
渊源:西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土
进一步发展:一鸦至五四(翻译理论/平行研究/研究范围扩大)
趋向成熟:五四前至1949(东西文化论战)
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讲座,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学科史
1973台湾成立比较文学学会
1964香港大学现代语文系开设有关比文课程
1979钱锺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是比文在中国复兴的标志
1985深圳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标志中国比文全面复兴
现状和前景
更多关注对人类文化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突破地缘限制,注重跨文化交流
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
影响研究
定义
比文基本任务之一: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研究范围
大: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或思潮运动给另一个民族文学的影响
小: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作家作品的影响
传播方式研究
内容
影响的放送:如何对外民族的影响
影响接受: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
对外民族作家作品移植、改编和模仿的情形
影响传播途径
理论体系
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影响的事实联系论
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具体方法
初阶:考据方法,要求科学性和历史性
高阶: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的方法导出结论
研究步骤
影响存在的提出
材料的搜求和考订
假设的证明
影响的深入研究
平行研究
定义
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比较,研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与影响研究的不同
无从考据事实,而是从一开始就比较异同,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思考,最终导出结论
打破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
提出跨学科研究
内容
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
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
理论可行性
可比性
同
文学现象同中有异
人文现象超时空共性
文学类同现象:平行回现论/个别阶段论
异:文化传统与民族个性方面,民族性是异的基本表现
文学性
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在文学上
研究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个中心
具体方法:比较、对照、解析、推论、评价、综合,其中比较和综合是最重要环节
阐发研究
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即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的某些作品和文学现象,或反之,包括具体分析和改造
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达到完善某种文学观念、理论和方法的目的
跨学科范围内,以别的学科对文学做出阐发或反之
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名称由台湾学者古添洪1978年在《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提出
接受研究
定义:一个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情况,重点在研究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的接受情况、产生的作用以及他们的成因
观点
承认读者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反应是多种多样的,读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是一种客观存在
任何阅读和理解都是一定时空的活动,都具有历史性
任何阅读理解都是以读者个人头脑中以读者个人 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意识结构为前提的
传统阐释学关于重建作者意图的要求在实际批评中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作品本身为阅读和理解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方法论
四种方法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结合,一视同仁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要加强自身建设
中国的比较学者应以民族文学为根本
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领域
神话和民间文学
神话定义
初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感性、表象的认识是他们借助想象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必然表达他们对自然力的敬畏、崇拜和奇幻的想象,从而与宗教和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主要讲述各种神和与神有关的故事,既是虚幻的、超自然的,又是反映太初时代现实生活的
口头流传下来的文学类型,是后世文学的土壤和源泉
民间文学定义
通过人民大众口头流传的一切民间创作形式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寓言、童话、谚语、谜语等各种类型
两者合称民俗学
赫尔德是第一个采用民歌概念的人,也是最早搜集民间文学的学者之一,1778《民歌集》
海德堡派/神话学派
奠基之作:格林兄弟(雅各布&威廉)1835《德意志神话学》
划时代事件:1856年德国语言学家谬勒《比较神话学》
人类学派
把神话与原始时代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连,把神话与初民的原始宗教、信仰习俗相连
研究自觉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
历史地理学派/芬兰学派
代表:克隆、阿尔奈,一套精细的民间文学类型分类方法
1930-1931钟敬文《中国民谭型式》科学先导
心理分析学派
代表:弗洛伊德/荣格
从心理潜意识层面理解并解释
荣格原型理论
结构主义
故事中的人物功能是稳定的、不变的,不论这些功能是怎样的、由谁来完成;它们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成分
故事中已知功能的数目是有限的
功能的排列顺序总是一致的
所有故事在结构上属于一个类型
文类学
定义: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向
采用历时的方法,纵向对同一家族的作品进行比较,目的:通过综合、归纳,总结出某一类型的基本共同点或规范
采用共时的方法,横向对不同民族文学中某些文类加以比较,重点是辨异而不是求同
主题学
定义:包括对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等方面的研究
主题: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与人物相关
母题:较小的、具体的主题性单位
与情境相关
意象:由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比喻、暗示、象征、双关等形成,只有当意象作为一种中心象征,与作品主题发生紧密关系时,才可以成为主题学研究对象
题材:作品的素材,经过了作家的选择但尚未经过作价处理的作品素材
层次
题材研究
人物研究
母题研究
主题研究
媒介学
媒介定义: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它将一个民族的文学介绍和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和影响得以实现
类型
个人媒介
媒介者属于接受影响的国家
媒介者属于输出影响的国家
媒介者属于第三国
团体与环境影响
文字材料媒介——译介学/翻译研究
内容
翻译史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
重要译家、译品和翻译风格研究
同一作品不同译本比较
中国翻译史
司马迁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以今译古的文人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
五四文学翻译特点
将俄罗斯文学放在第一位
对被压迫、被奴役、被损害的民族文学的重视
注重翻译法、英、德、北欧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同时也不忽略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品
欧美翻译史
圣经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作品的翻译(蒲伯译荷马史诗、德莱登译维吉尔全集)
近四五百年来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互译,规模最大
形象学
定义:研究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法国是诞生地
兴盛:1947年让-玛丽·卡雷《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1800-1940》
中国形象学研究先驱:1929郑振铎《西方人所见的东方》
东方主义
比较诗学
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跨学科文学研究
文学&艺术
文学&宗教
文学&语言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哲学
文学&科学
文学关系
事实联系
价值关系
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他学科
不同民族文学间
实际存在的关系
内在价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