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包含了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的社会属性、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按作用性质: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等。
这是一篇关于专利实务学习导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实务考试特点、实务出题类型及知识点、实务强化班、实务全程班均有配套电子版教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目的性
育人性
社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时代性
阶级性
生产性
民族性
相对独立性
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基本功能
按作用对象: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基本、固有)
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
社会功能(派生、衍生、工具)
社会变迁功能(口诀:文科正经人)
文化
政治
经济
科技
人口
社会流动功能
通过E的培养、筛选和提高,人才在不同区域、层次、岗位、组织间转换和调动
按作用性质: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
eg:文科正经人
负向功能
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
按呈现形式: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隐性功能具有相对性,若隐性功能被有意识开发、利用,则可转变为显性功能
显性功能
计划性
隐性功能
非预期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
E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认为动物界存在E
错误根源性在于:没有把握E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本能生利息,法 利托尔诺、英 沛西.能、美 桑代克
心理起源论
E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仿梦露,美 孟禄
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E起源于劳动
米凯爱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等
交往起源论
E起源于人类交往活动
叶叶来交往,中 叶澜
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的E
E的产生
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最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
另外一个必要条件:语言的形成
原始社会E特征
无阶级性
E是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永恒性:始终;原始社会:无阶级性。
E为生产劳动服务
E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生产性相结合
E手段极端原始
古代社会的E
标注
一般指奴隶社会的E和封建社会的E
学校的产生
始于夏朝:eg.序、校
1.必要物质基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2.专门从事E活动知识分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3.必要手段:文字的产生4.保障作用: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E机构
中国古代E发展
夏:庠、序、校 中国最早学校E形态 商:有文字记载又有考古出土实物证实学校 西周:(官学)国学 王城内,乡学 地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战国),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私学兴起、养士之风 两汉:太学、鸿都门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当时的最高E机构,地方官学发展始于“文翁兴学” 隋唐:六学(隶属国子监):国太门律书算(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隋代始创科举考试制度,唐代建立完备官学教育体系 ~ 六学和二馆 宋:中央官学:国子学(最高教育管理机构、最高学府)地方官学:州学、县学等 民间:书院; E内容: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著名的六大书院:eg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明:国子监 ,八股文 清:学堂,废除科举制(190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奴隶>学在官府>阶级性;封建>隋唐>等级性
国外古代E发展
古埃及:宫廷学校(世界上文字记载最早的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开设最多的学校)主要从事:书写、计算。【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婆罗门教教育,《吠陀》为主要教育内容,僧侣为唯一教师。佛教教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时期。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古希腊:雅典教育,崇文、教育目的>培养出色的政治家和商人、西方最早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E;斯巴达教育,尚武、教育目的>培养忠诚强悍的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不同社会阶层人受教育方式不同】 中世纪欧洲国家:教会教育,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古代社会E特征
子主题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4.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近代社会E特征
19世纪以后:1.国家加强对教育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6世纪,最早 3.教育的世俗化(结合生产性)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0世纪以后E特征
E终身化
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
E全民化
E民主化
E多元化
E技术现代化
二者都否认E社会属性,否认E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