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学习笔记,知识点有感觉及感觉规律、知觉及知觉规律、感觉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值得收藏学习哦!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表象与想象知识总结,主要包括想象的基本概念和想象力的培养两部分内容,适合考前记忆和建立体系思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及感觉规律
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嗅觉、皮肤感觉(痛觉、温度觉)
内部感觉
动觉、静觉(平衡觉)、机体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即刺激量的大小
关系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从无到有)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也是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从有到有差别)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速度慢)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速度快)
听觉适应
进入吵闹的集市,刚开始感觉嘈杂,一段时间后觉得嘈杂声减弱了。
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味觉适应
饭店的厨师由于连续品尝,到后来做出的菜越来越咸。
触压觉适应
温度觉适应
痛觉的适应很难发生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
继时对比:吃过糖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正后像
负后像:跟原来品质不同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晚上关灯后,对任何声响都很敏感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盲人听力好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心理现象,如甜蜜的声音,红橙黄色给人温暖
二、知觉及知觉规律
知觉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小学生区分不了汉字的偏旁)
沃克和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有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霓虹灯、动画片、活动性商业广告、电影
诱发运动(相对运动):一动引一静。坐动车感觉窗外的树在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瀑布效应)
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效应:地域黑
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新官上任三把火。
近因效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投射效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错觉
1|||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 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
3||| 错觉不同与幻觉,错觉是客观刺激下产生的,而幻觉是凭空产生的。错觉是正常心理现象,幻觉是异常心理现象。
4||| 错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军事上的伪装和隐蔽
消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
整体优于部分存在,不完整补充为完整。管中窥豹。
理解性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越透彻。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选择性
突出对象,淡化背景。
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柴夫进山只见草木。
双歧图形
鸡尾酒效应
红色划重点
恒常性
不管外在条件怎么变,知觉对象本身不变。
明度恒常
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
颜色恒常
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的定义
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
客观性: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精细性/精确性:对细节的把握
敏锐性:强调速度
学生观察力的特征
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
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 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
4|||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等。
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
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参观
模象直观
教学效果最好。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
言语直观
使用最多。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制作课件时字不能太小;讲课时声音洪亮
差异律:一对多。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比精致的对象更容易感知。老师上课走动、手势。
组合律: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
对比律:一对一
协同律: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如:学习要做到“五到”
关注律: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
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