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表象与想象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表象与想象知识总结,主要包括想象的基本概念和想象力的培养两部分内容,适合考前记忆和建立体系思维。
感觉与知觉学习笔记,知识点有感觉及感觉规律、知觉及知觉规律、感觉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值得收藏学习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第四章 表象与想象
表象及其特点
表象的含义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表象的分类
根据主要感觉通道划分
视觉表象(想起母亲的笑脸)
听觉表象(想起歌曲的旋律)
运动表象(想起舞蹈动作)
表象的特点
直观性(生动具体的形象)
概括性(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可操作性(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库珀和谢帕德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的可操作性。
表象的作用
表现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 的重要环节。
表象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而是介乎其中的中心环节。
想象概述
想象的含义
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特点
形象性
新颖性
想象的种类
有无预定目的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如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上课时学生走神做白日梦
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
根据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不同
再造想象
定义
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读者视角)
产生条件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
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作者视角)
创造想象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密切联系的想象。
分类
理想(积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
空想(消极):违反客观规律的和不能实现的幻想。
想象的加工方式
粘合
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形象
如童话、神话的形象:美人鱼、飞马、孙悟空、龙
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
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进而形成新的形象
如人们创造的千手佛、九头鸟、大人国、小人国、拇指姑娘
典型化
典型人物,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如雷锋、阿Q、白衣天使、葛朗台
拟人化
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
如米老鼠、风神、火神、雷神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
预见未来,能够想象出活动过程及结果
补充功能
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扩大人的视野,对客观事物产生更充分、全面、深刻的认识。
替代功能
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
调节功能
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
想象的品质
主动性
丰富性
生动性
现实性
任何想象总是超越现实但又不能摆脱现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深刻性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