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随心学社书籍分享,高效沟通必看经典《非暴力沟通》。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书中讲述了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来进行非暴力沟通,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倾听他人以及学会爱自己。
编辑于2021-12-22 09:44:56《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人生的抉择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我将非暴力沟通称为“沟通方式”,但有时语言是多余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1.观察 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
2.感受 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我不太高兴
3.需要 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看重整洁
4.请求 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非暴力沟通的运用
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增进与伴侣的感情。 还有人用非暴力沟通改进工作。 有医生用非暴力沟通与病人交流,缓解病人精神压力。 还有些人把非暴力沟通运用于政治上解决争端。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道德评判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 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 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 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 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在一些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并认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拿自己的身材和美女帅哥进行比较,心理就会产生落差。 拿自己现在的成就和名人年轻时已经取得的成就相比,也会显得情绪低落。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当我们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我们也就试图回避责任。
★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为什么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 ★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个酒鬼。 ★其他人的行为。为什么我要打自己的小孩?➡因为他跑到街上去。 ★上级的命令。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叫我这样做。 ★同伴的压力。为什么要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 ★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为什么我要将你停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学校规定,我必须这么做。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为什么我必须做我讨厌的工作?➡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无法控制的冲动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将“不得不”改为“我选择”这样做,或者“我想”这样做。
强人所难
造成心灵的隔阂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认为“某人应当受到惩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区分观察和评论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注意:“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我看安迪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
·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评论:你很少配合我。 观察: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参加。
评论:他经常过来。 观察:他每周最少过来三次。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被压抑的心灵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不是沉默。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会促进沟通。
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区分感受和判断。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以下是更多的例句:
·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我觉得他很负责任。
A.“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被误解”一词反映了我认为别人不理解我。此时,我可能会很着急。
B.“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被忽略”是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想独处,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如果想参加活动,就会感到难过。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2)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委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遗憾 不舒服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以下是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自由选择(Autonomy)
2.庆祝(Celebration)
3.言行一致(Integrity)
4.滋养身体(Physical Nurturance)
5.玩耍(Play)
6.情意相通(Spiritual Communion)
7.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难以承受的痛苦
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第六章 请求帮助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比如说,在房间里看电视的孩子叫道:“妈,我口渴了。”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她是希望妈妈给她拿饮料。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她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指责他。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请求反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
第一次请求他人给我们这样的反馈时,我们也许会有点不自然。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很少提出这种请求。
了解他人的反应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b)对方正在想什么
(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第七章 用全身倾听
★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 (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
第二组问题并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人。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直接,但根据我的经验,它们并不是获得信息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像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容易产生距离感。
1.“你说的是什么事?”
2.“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
3.“你希望我怎么做?”
保持关注
我建议,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 (a)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 (b)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 (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声地提出请求 (3)换一个环境。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赞扬的动机
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不过,请注意: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我认为,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
在听到别人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也许会觉得别扭。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好。我们甚至会担心别人对我们有所期待——特别是老师或经理试图通过赞扬来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可能担心在将来失去别人的赏识。
在别人表达感激时,人们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另一种是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
如果我意识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赋予我的,我就能够同时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对感激的渴望
虽然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不太自在,但绝大多数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充分表达感激
充分表达感激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感恩父母亲人要趁早。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些不良积习,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深入了解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才能看清它们的危害,并形成新的想法及行为方式,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
解决内心的冲突
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
心灵环保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可以释放压力。
我开始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代替医疗术语。一旦我不把人当作诊断的对象,而专注于彼此作为人的感受和需要,人们通常都会有积极的反应。
通过培养非暴力沟通的意识和技巧,我们就可以在真诚、开放的气氛中与他人进行平等的互动,从而帮助他人摆脱心理的困扰。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有一方也许不想交流,或是危险迫在眉睫没有时间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就需要使用强制力来避免伤害。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
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例如,我们抱住年幼的孩子不让他跑到公路上,那是为了他的安全。如果我们打孩子的屁股或骂他:“你怎么这么笨!”那么,我们就是在惩罚他。
在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评价对方及其行为。我们不会去指责一个要跑到公路上的孩子;我们只是想保护他。
惩罚的类型
列举了体罚和指责或否定他人等方法
惩罚的代价
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
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
惩罚的局限性
惩罚并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运用非暴力沟通来重建校园秩序
学校的管理人员希望,通过在校园中普及非暴力沟通,学校可以与这些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它认为,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希望他人因为内疚发生改变,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
我们无须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合理的愤怒”?
在我看来,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暴力的种子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就转变为服务需要的情感。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想起那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认为那些人应该受到谴责或惩罚,那么,就播下了暴力的种子。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先倾听他人
在表达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如果对方还处于某种情绪中,他们就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我们用心倾听他们,并表达我们的理解,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一般也就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给自己时间
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第九章 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
让生命之花绽放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重要的一点,减少自责,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为什么会自责?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 (1)符合我们的心愿; (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 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外衣染上墨水带来的启发
过于关注已经染墨的外衣,会让你损失更多。如果陷于内心的冲突,只会使情况更糟。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当我建议“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时,有些人觉得我很极端,甚至精神不正常。然而,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倾听使身心痊愈
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我们有时也许会发现运用非暴力沟通是富有挑战性的。然而,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倾听预防潜在的暴力
一位教师运用倾听避免了被强奸; 一位警察运用倾听平息了充满敌意的种族歧视者; 一位妇女运用倾听避免了瘾君子的伤害;
别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要说“但是”。
倾听亲人也许极为困难。
如果别人说“不!”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使谈话生动有趣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谈话是很累人的。它只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而无法帮助我们与他人加深联系。这种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说话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我的建议是,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等得越久,也就越难做到这一点。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请求他人体会自身的状态。
说的人更希望对方打断,而不是假装在听。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倾听有赖于我们体会他人的能力。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让对方逐渐走出沉默。
前言 ★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而精神暴力与我们无关。 ★隐蔽的暴力造成的精神伤害危害性不那么明显,但它们更为有害。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译者序 开始时,我并不指望能学到多少东西。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作者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非暴力沟通能够: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 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
版权信息 书名:非暴力沟通 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B.Rosenberg) 译者:阮胤华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 时间:2016-01 ISBN:978750808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