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编 宋代文学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编 宋代文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绪论、宋初文学、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等。
编辑于2022-11-13 07:04:54 山东省宋代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影响文学
士大夫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韩愈“文以贯道”,周敦颐“文所以载道”,朱熹“文以载道”
宋王朝重视文治教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发达与作家艺术修养的提高
文学家关注国家和社会
诗文议论成分加强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士大夫国家主人公意识强烈,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隐患
宋代国势不如汉唐强盛
忧患意识影响
使宋代文学整体上显得冷静、沉稳
宋代民族矛盾激化,文学爱国主题高扬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有机融合
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
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生活态度
文人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转变,促成宋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宋王朝财政措施使大量财富被集中起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用
文人的人生态度有利词的兴盛
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
与宋都市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相关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
风格的变化: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平易近人
以丰润华美到追求平淡
情感内蕴温和内敛;不在情韵而在思理,对生活深沉思考
成就
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领域
宋初文学
宋初的古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偁的古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议论文继承韩柳传统而较为平易
柳开鲜明提出复古主张,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
穆修以刊刻韩、柳文集对抗西昆体
姚铉编选《唐文粹》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李昉、徐铉等人。内容多写流连光影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王禹偁闲适唱和诗作于早年,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白体诗风的超越,总体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表现出对淡美的追求。长篇叙事诗简直,议论畅达,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诗人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代表诗人“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风、惠崇、宇昭、怀古
继承贾姚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中间两联苦心孤诣
另一群体: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
林逋模仿贾岛字斟句酌,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倾向
内容:吟咏湖山胜景和抒情隐居不仕、孤芳自赏
寇准为晚唐体盟主,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如《春日登楼怀归》
西昆体的盛衰
西昆体以杨亿《西昆酬唱集》得名。翰林学士杨亿等奉命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参加编书的共18人,杨亿将他们的唱酬之作编成一集,据《山海经》《穆天子传》昆仑之西有一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得名。
题材
怀古咏史诗,如《始皇》《汉武》《明皇》等
咏物,如《鹤》《梨》《萤》等
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如《直夜》《夜燕》《别墅》等
闺阁题材,如《无题》等
艺术特征:
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特征,但缺乏李诗真挚感情和深沉感慨和气韵
衰微原因
题材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晏殊和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晏殊的《珠玉词》绝大部分作品写男女之间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
感情基调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一洗“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情中有思: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人生有限的忧思与情爱的缺失交融(“一向年光有限身”)
欧阳修
革新:
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李煜词开辟的方向,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方向开拓,与柳永词相互响应
既写传统的类型化相思恨别,也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接近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借鉴和吸取了民歌“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
范仲淹、张先和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开辟新境范仲淹:
《苏幕遮》《御街行》情柔语丽;
《渔家傲》沉郁苍凉,为豪放词滥觞
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长于表现歌舞艺术的精妙
常用歌舞场面和感受形之于词,表现歌妓才艺和表演情态
形象化的语言传达出琵琶、胡琴等美妙动人的音乐
通过物影表现景物动态美和朦胧美
发展
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
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
脱离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注重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柳永词的新变
柳永
音乐体制: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齐头并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面向市民大众
面向市民大众的表现
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如《鹊踏枝》
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如《满江红》
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如《少年游》
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如《望海潮》
语言表达方式上的革新
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我”“伊”“怎”等
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巧妙利用时空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题材取向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古文、辞赋和四六
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排抑“太学体”(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
文道关系的的全新认识
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文道并重
文具有独立性质
文道并重的思想意义
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体裁的完备
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记叙文言之有物
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
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
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辞赋和四六
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四六改革:用四六写公牍文书,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
语言风格: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平易自然,如《醉翁亭记》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诗
以社会现实为题材,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抒发个人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如《戏答元珍》
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议论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如《再和明妃曲》
学李白语言清新流畅,与欧诗委婉平易章法结合,形成清丽宛转风格,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梅尧臣
题材开拓
关心时政,以诗或寓言的形式来抨击邪恶势力,如《猛虎行》
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如《小村》等
写日常生活琐事,如《食荠》,把琐屑小事写得饶有趣味
艺术风格:追求平淡,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苏舜钦
早年慷慨有大志,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反映时政,抒发强烈政治感慨
写景诗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的壮伟力量
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体现于长篇古诗
王安石等人的古文
王安石古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古文多为其政治服务,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说服力
短文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如《答司马谏议书》
曾巩古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舒缓
王安石的诗歌
王安石
重视实际功用,把诗歌看作抒情述志的工作,偏重抒情个人情怀,反映生活内容丰富
前期诗歌
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如《河北民》
思亲怀友的抒情诗,如《思王逢原》
咏史诗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如《贾生》
后期诗歌
诗风含蓄深沉,如《北陂杏花》
写景抒情绝句丰神远韵,如《书湖阴先生壁》
王令
以抨击时弊、抒情自己的远大抱负为主要内容,风格雄伟奔放,语言奇崛有力,如《梦蝗》
抒情诗开阔雄大意境,如《暑旱苦热》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
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文道观:文道并重
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
“道”不限于儒家之道,泛指事物规律
古文:多姿多彩,气势雄放,语言平易自然
史论文有较浓纵横家气,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
杂说、书札、序跋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叙事记游文,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如《石钟山记》
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即止,少芜词累句
辞赋
继承欧阳修传统,融入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抒情意味,如《赤壁赋》
四六
行云流水,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大;贬谪后真切感人,如《谢量移汝州表》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荔支叹》
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
乐观旷达的精神: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如《初到黄州》等
对艺术技艺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达到了得心应手,并翻新出奇,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清雄”风格,如《游金山寺》
惆怅心情与潇洒风度融合,流露出豪迈之气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变革词体方向
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诗词一体
词须“自是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一致,抒发自我真实性情和独特人生感受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像诗一样充分表现作者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对人生的思考
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未否定人生,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既是内心世界的开拓,也朝外在世界拓展
对自然山水描绘,奔走流动的气势,清新秀美的画面,自然历史与人生反思结合,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
描写充满泥土芳香的生活气息的乡村
以诗为词
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体现在题序和用典,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构成有机统一体
大量使事用典
突破音乐对词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影响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李廌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
题材
关注社会现实
书斋生活
抒写人生感慨
特点
文人气和书卷气浓厚,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及笔墨纸砚等
其他题材发掘人文意蕴
鲜明的艺术个性:生新廉悍
包含多层意思,章法回旋曲折,不平铺直叙
运用修辞出奇制胜
声律奇峭:音节打破常规;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而流于圆熟的声调
自成一体
山谷体: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晚年归真返朴
陈师道的诗歌
题材: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写照
艺术风格:朴拙
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诗歌主张:有所寄托,批判现实,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
诗论
多读前人作品,吸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
力求打破技巧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超越前人自成一家
杜诗典范:将杜诗视为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点铁成金“:对前代诗歌语言艺术作积极借鉴
典范作用
鲜明体现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作诗字斟句酌,法度坦然,便于人仿效;诗论循序渐进,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使后学者有门径可入
江西诗派: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江南西路,黄庭坚及其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宗派,即黄陈等习禅甚深,尊黄庭坚为祖。宋末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事变使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的江西诗派诗风改变,咏史、咏物诗可见忧国伤时之思
吕本中
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甚深
南宋后,轻快圆美
”活法“说: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并无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陈与义
把爱国情感渗入咏物等其他题材
学习杜诗沉郁、壮阔的风格,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曾几在吕本中流动圆美基础上形成清新活泼风格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也代表着北宋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南宋后期和辽金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这四人都出于叶适门下,各人名字都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称他们为“四灵”,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偶尔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以五律为主要诗体
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书商陈起为其结交的文人墨客、低级官员、隐逸之士及江湖谒客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人就被称为江湖诗人
题材:农民以及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如《泥孩儿》“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的泥孩儿与“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对比
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长于白描。境界开阔,胜于四灵
刘克庄关心国事,金和蒙古的威胁使他忧心忡忡,南宋政治窳[yǔ]败、军队孱弱的现状令他痛心疾首,《苦寒行》等乐府诗抨击时弊
戴复古虽身在江湖,作诗继承杜甫、陆游传统,指斥朝政,反映民瘼,绝少顾忌
宋末诗歌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
奋起抗敌的英雄,以死殉国
隐居守节,不仕异族的遗民,以谢翱、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为代表。都能在危急存亡之秋坚持民族气节,风格慷慨悲壮
文天祥
用诗歌记录从出使元营被拘逃脱直到兵败被俘,从容就义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
集杜诗,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
谢翱
沉痛悲凉,意旨深密,深刻反映出在异族统治下人们的哀痛心情,如《西台哭所思》
汪元量目睹宋亡过程,把随宋室帝后被俘北上的所见所闻一一纪之于诗
辽代诗歌
耶律倍《海上诗》契丹文和汉文合璧为诗
萧观音雄豪俊爽,颇见北地豪放气概;委婉深曲,如《伏虎林待制》
萧瑟瑟以国事为念,指陈时事,规箴天祚,如《讽谏歌》
寺公大师《醉义歌》契丹文写成,运用汉文化典故,是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生动例证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一阶段:金初到海陵朝(1115——1161)借才异代
由辽入金者,如左企弓、韩昉、王枢、虞仲文等
由宋入金者,如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高士谈
宋使金而羁留北方,后得归宋,如朱弁、洪皓等
宇文虚中《在金日作三首》朱弁《风月堂诗话》
第二个阶段:金世宗、金章宗(1162——1208)自身特色
代表:蔡珪、王庭筠、党怀英、周昂等“国朝文派”
不再对异族有拒斥倾向
形成雄豪粗犷文学特质
第三个阶段:蒙古进逼到金亡前后(1209——1234)不事雕琢,重在达意
赵秉文师法古人,强调多样化风格
李纯甫论诗自成一家,奇险雄肆
忧时伤乱题材渐趋加强
元好问: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
上乘的纪乱诗
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
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理性省思。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
突出的七律诗沉挚悲凉,自成声调
七古气势磅礴,意象奇伟壮丽
五言浑融含蓄
杰出词人:气象雄浑苍莽,境界博大壮阔;摧刚为柔,幽婉深挚
批评史:《论诗绝句三十首》全面评论了自汉魏下迄宋季这一千余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现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风格的艺术主张,鲜明传达出“以诚为本”的诗学理念
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南宋初:政论文多以吁请抗敌、谋划复国大计为主要内容。政治功利目的明确,秉笔直书,义正词严。不注重技巧,气势磅礴,言辞恳切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对南宋小朝廷的屈膝求和怒不可遏,奋不顾身上书痛斥秦桧等人的卖国行径
南宋中叶:以替朝廷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
辛弃疾《美芹十论》《九议》全面精辟分析了当时敌我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文笔酣畅,虎虎有生气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力主恢复中原,告诫孝宗不可苟安而痛失良机
南宋笔记:长短不拘,形式灵活,如陆游《入蜀记》等,为晚明小品的先驱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古文
理学派别:朱熹学派、陆九渊学派和陈亮、叶适学派
朱熹
文被置于理学的规范之下,文成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
为文学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保留一席之地
理学家的文论
吕祖谦《吕氏家塾增注三苏文选》《宋文鉴》(专选北宋文学作品)
真德秀《文章正宗》《续文章正宗》,是理学思想为了全面控制文坛而提供的范本
文学性古文《江陵府曲江楼记》
理学家能文:体现了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日益加深;理学家对文学的容纳和重视
南宋的四六
南宋前期
汪藻
诏令既明畅洞达,曲尽情事,又具有激动人心的情感内蕴,如《皇太后告天下手书》等
陆游《知严州谢王丞相启》语言浅切而气势雄放
杨万里工于偶对,清新自然
南宋中期: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丽妥帖,代表作家李刘、李廷忠
南宋后期:
真德秀遣词造句比较拘谨,但未染淫靡之风,高华典重,卓然名家
刘克庄早年颇好雕琢,后期趋向淡雅清新,笔致流畅
文天祥《贺赵郎月山启》陆秀夫《景炎皇帝遗诏》词伟气壮,慷慨激越
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别立一宗的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恋情词的雅化: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恋爱细节,只表现离别打不打苦恋 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语言的刚化:秉承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前途命运渺茫黯淡,一生贫病交加,对凄凉寒苦有深刻感受,总是以忧郁凄凉眼光看待世界
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身思维,写情状物,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长于自度曲,有的先作词后谱曲
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自成一派: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
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史达祖致力炼句,每一首词都有精警之语;工于咏物
高观国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
争奇求异的吴文英
艺术技巧
思维方式上,改变正常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章法结构上,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意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语言生新奇异
语言搭配、字句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一样,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
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念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王沂孙、张炎和刘克庄等宋末词人
周密融会姜夔、吴文英之长,形成典雅清丽词风
取法姜夔,追求意趣醇雅
与吴交往密切,受其影响
王沂孙工于咏物
善于隶事用典,不直接描摹物态,根据主观意念巧妙选取特定念意典故与所咏之物有机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相互生发
擅长用象征和拟人手法,用象征性语言将所咏之物拟人化,使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寄托深远
张炎:清雅疏朗
取径宽阔,词境丰富而明畅
论乐理和论词艺词法的词话著作《词源》提出”清空“”骚雅“成为后世词学研究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蒋捷:格调清新,乐观轻快
敢于直接表现亡国遗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
多角度表现亡国后遗民们漂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
刘克庄”不涉闺情春怨“,一以国家命运为念
表现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风格雄肆疏放
陈人杰用词呼唤富有进取精神的男子汉雄健气概回归,纵笔挥洒,语言崭切痛快,政治批判的锋芒尖锐深刻
刘辰翁吸取了杜甫以韵语记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来表现亡国的血泪史
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的才情将略(深谋远虑,智略超群)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13年14任官职,报国无门)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弘扬苏轼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崇尚、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辛词的艺术世界
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激烈难平的怨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美芹十论》《九议》透彻分析了南宋王朝社会的弊端
多姿多彩的乡村图景和乡村人物
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转换,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入词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革新,也是语言变革。
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了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
张孝祥、陆游等辛派词人
学苏而自成一家的张孝祥:骏发踔厉,自成一家;艺术境界别开生面
学苏词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发壮志豪情,指陈时事的纵横开阖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学苏的”放“兼融李白的浪漫,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如《念奴娇 过洞庭》
有众家之长而未能造其极的陆游: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对比,如《诉衷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以词为文“的陈亮
表现抗战复仇、救国安民的思想怀抱
表达政治军事主张,所论时事往往跟其政论文相互印证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纵横开阖的议论性
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斩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
为江湖游士传神写照的刘过
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自傲自负又自卑自弃、狂放不羁又落魄寒酸的江湖狂士,第一次展现了江湖游士的精神风度、生活命运和复杂心态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时刻盼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
入蜀前后诗风变化
45岁前:任镇江通判后罢职家中
46-65岁:入蜀从军至被劾罢官,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期。改变早年“藻绘”为工诗风,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与建立奇功的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相适应
66岁后在山阴闲居20年:仿效陶渊明平淡自然;转益多师题材和风格多样
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受二人爱国情操影响;对“活法”深信不疑;不受江西诗派牢笼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崇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写作题材
抗敌复国的主题:关注民族矛盾等热点问题
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揭露中原不得收复的原因:统治者但谋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
痛责统治者抛弃江山、苟且偷生的行径,倾诉爱国将士和沦陷区人民的满腔悲愤
更多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
闲情逸趣: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高山大川、草木虫鱼、农村生活、书斋闲情逸趣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
爱情诗:悲痛深藏心底,偶尔形诸篇咏
艺术风格
追求雄浑豪健的风格,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性格豪放,胸怀壮志,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
热情奔放,神采飞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豪情壮志倾泻在诗中,常借幻境、梦境吐壮怀英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七律对仗工整,不落纤巧、新奇而不雕琢、平易近人
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永
陆游的影响
国势倾危时,往往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力量
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
对仗工丽的联句用来作书斋或亭台楹联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
少习理学,讲究品节,关心国事,忧国之念时常流露诗中,如《初入淮河四绝句》”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写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
诚斋体: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从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
要求诗人把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在客观事物上,笔下事物具情感和灵性
想象奇特,却用浅近明白语言和流畅笔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范成大
价值最高: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使金纪行诗: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如《宜春苑》”狐冢獾蹊满路衢,行人犹作御园呼。“
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全面真切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
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少数诗风格峭拔
尤袤:诗风细润圆转,接近范成大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
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着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有“分五音,又分五声,六律,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创作上,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如《一剪梅》
情感世界:对丈夫的钟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表现方式: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语言特色
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
善于用最平常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
鲜明的自传性
青年的放浪形骸,以明快为主:“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中年的漂泊忧愤,以悲壮慷慨为特色。突出漂泊流离的伤悲,从侧面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
晚年的逍遥自在,以清疏晓畅见长,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张元干等词人的现实情怀
张元干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创作上模拟”花间“,内容不出酒畔花前,词风绮艳轻狭。投笔从戎后词风慷慨悲壮
传统伤感型的抒写个人离愁的送别词中,也难忘触目恸心的现实
叶梦得词的压抑感:权臣当道,壮怀理想不得伸展,倍感压抑苦闷
陈与义词的漂泊感与怀旧情结
李纲和岳飞等英雄词人的呐喊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李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抒发了抗敌救国的执著信念,如《苏武令》
咏史词七首,借历史上平定外忧内患的英明君主来激励宋高宗振作精神以抗击金人,表现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性,词的言志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如《喜迁莺》
南宋四名臣:赵鼎、李光、胡铨、岳飞,从不同侧面表现坚强刚毅的生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岳飞《满江红》由民族的深仇大恨转化而来的勇猛无畏的战斗豪情、洗雪国耻的迫切愿望和必胜信念,配合着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壮的旋律,凝结成词史上辉煌的乐意
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受苏词影响的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词风开拓:雅词学苏俗词学柳
抒情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
晁补之自抒胸臆吟咏隐逸,自抒发被迫隐退的心境
风格豪健的一面,如《万年欢》
以小令写恋情的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思恋对象明确具体,情感真挚,追忆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做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是其一大特色,如《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是其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
借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情感世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
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
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如“几回魂梦与群同”“梦里时时得见伊”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发寻常的深情,如《少年游》“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字外盘旋,句中含吐,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语短情长,情意层层深入
当行本色的秦观
女郎诗,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和婉醇正
当行本色: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韵律谐美,韵味隽永,符合词体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情韵兼胜的审美效果
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从而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
侠骨柔肠的贺铸
人称“贺鬼头”
奇特的个性:抒发自我的人生感慨,表现自我的人格精神,
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如《六州歌头》;英雄气与豪侠情并存,如《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长于造语,多从唐人中吸取精华
法度坦然的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羁旅行役主题,如“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
开启门径的咏物词,主要是描摹物态,图形写貌,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了门径
法度井然
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因法度井然,使人有门径可依
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
周词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了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繁复多变,如《兰陵王 柳》;铺叙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能够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
自锛铸伟辞,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如《西河 金陵怀古》
词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也长于自度曲;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协调一致;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