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媒体概论
(1)媒介的时间偏向:社会更加注重历史、传统、礼仪、典籍、宗教、等级关系。中国封建社会注重时间偏向媒介---传统、保守;(2)媒介的空间偏向:地理意义上的扩张、重视未来,重视人与人平等的关系、重视科技的发展。社会形态——活力、扩张、科技发展。
编辑于2021-12-25 03:20:02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
传播媒介
类型
按出现的历史顺序划分
符号媒介
语言媒介
文字媒介
电子媒介
网络媒介
按传播对象划分
个体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
按传播目的划分
公益性媒介
盈利性媒介
按作用感官划分
听觉媒介
视觉媒介
视听媒介
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的影响
媒介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加拿大思想家哈罗德伊尼斯——媒介偏向论
(1)媒介的时间偏向:社会更加注重历史、传统、礼仪、典籍、宗教、等级关系。中国封建社会注重时间偏向媒介---传统、保守
(2)媒介的空间偏向:地理意义上的扩张、重视未来,重视人与人平等的关系、重视科技的发展。社会形态——活力、扩张、科技发展
媒介的发展对人的影响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
(1)改变人们时空观念。如:电力媒介:地球村
(2)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 口语——全感官模式 印刷时代——视觉方式 广播时代——听觉 电视——听觉和视觉 新媒体——主要视觉
(3)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4)改变人的行为方式
新媒体
构成要素
(1)技术基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
(2)呈现方式:多媒体(声音、影像、图片、文字)
(3)传播范围:全天候和全覆盖特征
(4)创新性: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具有创新性
(5)媒介融合:新媒体在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体融合的趋势
特征
传播特征
(1)主要依赖于数字化技术
(2)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交互性传播
(3)传播行为更加个性化
(4)传播成本降低
(5)传播更新速度快
(6)从单一传播到融合传播
(7)实时发布和异步接收
(8)共享海量的传播信息
(9)能形成特定的效应
产业特征
(1)产业方式多样化
(2)具有兼容性的技术
(3)分众传播
(4)适应扁平化需求
(5)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借力实现共赢
舆论特征
(1)自动产生议题
(2)扩展了传播空间
(3)缩短了舆论形成的周期
文化特征
(1)内容和形式的更新换代
(2)全球化扩展与不同文化的兼容
(3)遵守规则
(4)大众娱乐化
(5)平民文化
(6) 文化的双面性
新媒体产业
概念
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为主要媒介载体,按照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的产业类型,也是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
类型
按媒体形态划分
(1)网络媒体产业
(2)手机媒体产业
(3)数字电视媒体产业
按新媒体盈利方式划分
广告产业
内容产业
特征
新媒体产业的经济特征
集群性
生产性
增值性
循环性
新媒体产业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
产业融合
不稳定性——融合、竞争、变动性
发展趋势
形成新的新媒体产业格局
创建5G 新产业
新媒体产业有更多的机会上市融资
转型为产业互联网
调整组织构架
第二章
技术的价值与人文价值
技术的人文价值
可以看作是技术对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其终极目的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负荷
(1)人类对于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需要就一直存在,各种信息传播技 术及其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创造出来的。
(2)从人与新媒体技术的相互作用 来看,人首先将自己的人文需求和人文理想导入新媒体技术的构思、设计和发明中,形成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的潜在形态,但这种潜在形态的人文需要和人文理想总要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来实现。
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的表现
新媒体技术的认识价值
(1)开辟了认识活动的新领域。非专业知识获取——搜索、知乎、抖音等
(2)创造了认识表达的新方式
(3)提高了认识的传播效率。新媒体技术的移动性和即时性极大地提高了认识的传播效率。
新媒体技术的道德伦理价值
(1)促进道德意识的觉醒
(2)丰富了道德情感
(3)拓宽了伦理视野
新媒体技术的审美价值
(1)促进了审美的大众化
美从精英走向大众
交流促进各自审美水平的提高
(2)创造了全新的审美意境
(3)丰富了审美的内容和形式
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异化
(1)产生技术价值异化的原因
既有技 术本身的自然属性所造成的不可消除的异化,也有由 于技术本身的缺陷和主体认识的局限性所造成的难以避免的异化,更有由错误的价值观和片面 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所造成的 根 深 蒂 固 的 异 化 等。 造成技术价值异化的因素不外乎就是两个,即技术本身与人这两个方面。
(2)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异化的具体表现
在认识层面的表现
为人自身的记忆与思考等认识能力受到严重威胁。浅表化阅读--碎片化思维与短时化记忆--思考力
在道德伦理层面的表现
新媒体技术诱发了道德冷漠与 人际疏离。新媒体技术的过度泛滥使用使 得个人的隐私权毫无隐私可言。这种由新媒体技术诱发的人际 冷漠与隐私问题最终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和精神危机。
在审美层面的表现
在 审 美 价 值 观 缺失、审美标准泛化和审美基础丧失等 问题上。审美标准泛化颠覆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虚拟现实技术动摇了亲身体验 的审美活动根基。新媒体技术使“美”的创作材料欠缺,降低了“美”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
新媒体发展历程
网络媒体发展历程
网络媒体萌芽1994---1998
网络媒体快速发展1999---2002上半年
网络媒体再现生机2002下半年---2004年
网络媒体全面发展2005年至今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
资本市场准备
产业政策支持
门户网站的类型与特征
庞大而稳定的用户群
网民的依赖性与高粘性
巨大的吸纳能力
网络用户的心理分析
参与性心理
个性化心里
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
网络用户对色情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第四章
博客
关于博客的一些比喻说法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博客是网络日记
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 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 让别人学到更多。
博客的种类
根据博客内容分类
(1)知识博客,即K-Log
(2)新闻博客,即J-Log
(3)个人日记,即C-Log
根据博客的媒体表现形式分类
(1)视频博客(Video Blog或 Vlog)
(2)图片博客(photoblog)
(3)链接博客(linkblog)
按博客的主体出发(或汇聚方式)分类
(1)个人博客:是博客中最简单的形式,单个的作者
(2)博客群: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如企业博客、团体博客
根据博客存在方式划分
(1)托管博客,无需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博客空间完全托管给博客运营服务商
(2)独立博客,有自己的域名、空间和页面风格,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才能实现
(3)附属博客,博客隶属于综合性网站的一部分,是其一个栏目或一个频道。如新浪、搜狐的博客频道
从博客个体的层次上分
(1)草根博客,将博客作为个人表达与交流,个人写作与出版的渠道
(2)精英博客,社会贤达、知识精英、专家学者、文体明星等把博客作为形象宣传、对外交流、知识过滤和传播的窗口
(3)官员博客,将博客作为网络问政、沟通民意、了解社情的新型通道
博客的社会影响
(一)博客与传统媒体竞争共荣
1、博客冲击着传统媒体
(1)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体传受双方固定的角色
(2)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把关人”角色
2、博客与传统媒体共荣发展
(1)博客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鲜的素材,成为传媒的信息源与资料库
(2)借助博客的影响力来获得自身的发展
(二) 博客拓展了沟通渠道与话语空间
博客的开放性,降低了大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使博客成为一个允许个体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
(三)博客带来的网络失范问题
1、网络谩骂泛滥,名誉权无保障
2、博客内容色情化、庸俗化
3、博客侵犯著作权现象增多
微博
常见类型
个人微博
企业微博
政务微博
组织机构微博
其他微博
应用价值
传播价值
服务价值
营销价值
微博粉丝的获取和维护
增加和积累粉丝
利用身边关系网增粉
通过关注同类人群增粉
通过外部平台引流增粉
通过发起微博活动增粉
通过与其他微博合作增粉
通过微博内容增粉 热点、关键词
粉丝互动与维护
粉丝互动
评论
转发
私信
提醒
粉丝维护
帮助粉丝解决问题
处理粉丝问题要及时
注意积累精准粉丝
建立微博数据库
短视频
微信
网络直播
视频网站
特点
内容生产速度极快
内容来源多样化,草根性与专业性并存
视频可植入其他网页
用户互动
微电影
智能媒体
特征
信息采集智能化
以传感器为载体,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
内容生产智能化
信息生产是人机合一,多元主体,去中心化
互动反馈智能化
新媒体的社会发展
网络信息传播规律
潜伏
爆发
持续
终止
网络传播现象与网民心理
标签化
共情效应
罗宾汉情节
无影灯效应
泛娱乐化
塔车效应与长尾效应
网络谣言:雾里看花
资本与水军
新媒体舆论的特征
舆论主体复杂化
舆论构成复杂化,“哗众取宠”情形突出
舆论传播机制应答舆论蝴蝶效应
新媒体实践传播特点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与统一化
传播范围的大众与分众化
传播互动的感性化与理性化
传播内容的多来源化与碎片化
媒体融合
类型
所有权融合
策略性融合
结构性融合
信息采集融合
新闻表达融合
趋势与方向
通讯与计算产生价值交汇
超越形态产生数字生存
虚拟与现实空间互联贯通
媒介化社会实现人机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