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汉语
作者绘制了一份思维导图,内容是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古代汉语。考研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编辑于2021-12-26 16:08:29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常识
如何查字典词书
直音法
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叶xie音法
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六书”理论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秦隶、汉隶)-楷书-草书-行书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绸(古义:缠绕,今义:绸缎)
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人,牛,羊,马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
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古代汉语常识
词类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功能的现象。
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左传▪庄公八年》) 2.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3.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 5.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管子》)
方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左传▪成公二年》) 2.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荣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3.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
1.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国语▪晋语四》)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兼类词: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法功能的词。
练习题
形容词活用动词
1.越国之中,疾者吴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2.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六子: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庄子▪盗跖》) 3.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史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数词用作动词
1.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商君书▪赏刑》) 2.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战国策▪楚策一》) 3.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韩非子▪五毒》)
练习题
名词用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
表示比喻
1.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以前被襄公屈杀者)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 3.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4.斩木为兵,揭杆为旗,天下云集响应,羸粮而景从。(《史记▪秦始皇本纪》)
表示对人的态度
1.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三》) 2.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3.齐将田忌善而待客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表示工具或依据
1.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说苑▪君道》) 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表示方位或处所
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2.秋,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请野享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3.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毒》)
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时其意义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
“日”“月”“岁”置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具有“日日”“月月”“岁岁”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日”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之前作状语,有“逐渐地”“一天天地”的意思。
1.诸从者日益畏之。(《史记▪高祖本纪》) 2.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日”单用在句首作状语,或常和“者”字结合在一起作状语,表示追溯过去,义为“从前”“往日”。
1.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翼,传序相授,于今四王矣。(共王:楚共王(《左传▪昭公七年》) 2.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史记▪平凖书》)
练习题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也就能带有宾语了
1.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2.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见
1.问其病,曰:“不食三日也矣。”食之。(《左传▪宣公三年》) 2.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要从上下文观察
1.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2.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 3.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名词的使动用法(少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
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以贤勇知。(《礼记▪礼运》) 3.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3.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使动”使宾语原本并非如此变为如此,客观上发生变化
“意动”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指自我感觉
为动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造福人民”“服务教改”都是该用法的沿用
“为动”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
1.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
便苦咳嗽,欲卧不安。 (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
1.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值得注意的是,省略了宾语的动词为动用法不可误认为是动词的一般用法。这就要根据上下文,辨识出动词的为动用法来。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①译文:谁是这样(仁惠)的国君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力而死吗?②“无死”这里是为动用法中的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即”为他效力而死。“
练习
词类活用的条件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主要条件,在阅读古书时,还应根据上下文理解
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没有并列和偏正的语法关系,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帛:丝绸。)
两个名词连用,有时候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 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王,称王。)
前有助词“所”或后有“者”,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①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贵:认为贵;卑:认为鄙视。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侯,被封侯。
名词或形容词用在“能”“可”“足”“欲”“敢”等表能力意愿的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泳。 ②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妻:嫁。
名词放在“不”“皆”“遂”等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郑伯克段於鄢》——度:合乎法度,合乎标准。 ②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东,向东走。
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①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高:使……处于高位,使……卑下,使……渺小,使……做臣子。 ②是欲臣妾我,是欲刘豫我也。《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当做臣妾;刘豫:当做刘豫。
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②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勾践灭吴》——女,嫁。
名词用"而"连接时,构成连动式,活用为动词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衣冠: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②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王:为王。《荀子·天问》
总结
练习
古代汉语的词序
对语序的认知
宾语前置:在一定条件下,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何、恶、奚、安、焉……
这种句式有两个条件:①必须是疑问句;②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a.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译:“实是我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敢怨谁) 2.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译:“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加何) 3.敢问何谓也?(《史记》) 译:“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谓何) 4.彼且奚适也?(《庄子》) 译:“它打算飞到哪去?”(适奚) 5.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译:”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在哪里?’“(在安) 6.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我欺骗谁,欺骗老天吗?“(吾欺谁) 7.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敬谁) 8.天下之父归之,子将焉往?(《孟子》)(往焉) 9.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责收毕,以(之)市何而返?)
b.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
1.何由知吾可也?(《孟子》) 2.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说秦王》) 3.百骸、九竅、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庄子》) 4.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国语▪晋语八》) 5.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6.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史记》)
分析以下是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
1.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郞文》)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3.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4.敢问夫子恶乎长?
例外: “何如”也常说成“如何”,意思是“怎么样”或“怎样”。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2.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两个:①是否定句;②是代词作宾语。
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无定代词“莫”的句子。
含有否定副词“不”:
1.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2.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而我乎?(《左传》)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含有否定副词“毋(无)”: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尔无我叛,我无强贾。《左传》
含有否定副词“未”:
1.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 2.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含有否定副词“莫”:
1.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国语》)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3.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
1.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之后用“之、是、实、斯”等代词复指一下。
宾语+“是/之/实/斯……”+谓语动词。 翻译和还原时不用考虑这个代词。
用“是”复指
1.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3.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4.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 5.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
用“之”复指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2.其祁奚之谓矣。(《左传》) 3.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4.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 6.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
用“实”复指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
用“斯”复指
朋酒斯饗,曰杀羔羊。(《诗经》)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诗经》)
这些前置宾语常常在其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是……”“唯……之……”的格式,用以强调动作的单一性和排他性。
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周书▪蔡仲之命》) 2.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3.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4.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 5.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如果宾语本身是“是”,则直接置于动词谓语前而不再用代词复指。
1.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 2.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懼。(《左传》) 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由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经成了一个凝固格式,还原为“谓是”“谓此”,即“称之为”。
1.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 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4)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介词“以”的宾语时,宾语常常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注意
注意1:在先秦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的例子。
1.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 以下两例说明两种情况并存: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注意2:“君”和“子”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在否定句中是不能放在动词之前的。
1.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练习
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标红的为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一般来说的正常词序是“定语+中心语”。
中心词+之+形容词
1.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
中心词+“者”字结构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 2.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韩非子▪五毒》) 3.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战国策▪齐策四》)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中心词+数词(可以单用数词,也可以带上量词)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2.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
现代汉语:一般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 “写三遍”“做五次”。
古汉语:一是一般不用动量词,二是数量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1.鲁人从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毒》(打了三次,败了三次。)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设计多次,抵御多次。)
从句子成分看,古汉语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数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的。
有时候为了强调次数,会改变句式。
1.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三》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史记▪鸿门宴》
这两句将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动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有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词语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
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促织》:“覆之以掌”。)
状语的定义:状语是句子的一个重要修饰成分,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eg:"他已经走了;咱们北京见"。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什么是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或类别作出判断的句子。
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者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判断句常见的4种表现形式
主语+谓语+也(……,……也。)
1.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2.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 3.而母,婢也。《战国策·赵策三》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一》 5.贡之不入,寡君之过也。《左传·僖公四年》 6.张骞,汉中人也。《史记》
这些判断句中,“岩邑”“齐国之美丽者”“寡君之过”等等,都是名词性的词组。而加上语气词“也”,加强了判断,不容置疑的语气就显而易见了。
主语+者+谓语+也(……者,……也。)
1.兵者,凶器也。《国语》 2.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3.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4.彼秦者,弃礼仪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 5.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者,……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典型的形式。 主语后加上“者”,有比较明显的提顿作用,随后引出谓语。“也”是语气词,在谓语之后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语+者+谓语(……者,……)
1.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2.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3.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4.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道德经》
当然,“者”和“也”并非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标配”。
主语+谓语(……,……。)
1.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 2.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判断句加强肯定的形式
判断句除了可以用“也”字来加强判断的语气外,还可以用副词来加强肯定。
判断句副词来加强肯定,最常用的副词是“乃”,此外还有“即,必,素,诚”等等。
1.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2.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3.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4.相如素贱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判断句表示否定的形式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2.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注意: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但“非”不等于“不”,我们一般把“非”译为“不是”。“不”只是否定“是”,而“非”用于否定整个谓语。它虽然可以译为“不是”,但它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而是副词。
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的谓语是名词或名性词组。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判断句的形式,而内容却并非表示判断。这种情况,可视为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1.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1.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用判断句的形式解释原因
1.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四》 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是”和“为”
“是”和判断句
在古汉语中,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1.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3.是非君子之言。
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谓语: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2.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在秦汉时期,判断句的“是”基本上都是指示代词,尽管在形式上和后代的系词十分相似,却一般不看作是系词。而随着语的变化发展,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指示意味慢慢淡化乃至消失,也就逐渐发展为系词了。
“为”和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3.无以为家。 4.为之驾。 5.以故相为上将军。 6.子姑高枕为乐矣。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为”,用法和现代汉语系词“是”也很类似。 古汉语中类似判断词的“为”,一般都还有实在的动词义,在某些句子中虽然可译为“是”,但动词义还比较实在。
在古代汉语中,“为”是一个涵义和用法都非常广泛的动词。 因此,“为”一般不是判断词,是一般的动词。
“也”的用法
“也”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一个语气词,常常置于判断句的谓语之后帮助判断。但是“也”字不是判断句的专属语气词。“也”字既可以放在句末,也可以放在句中,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1.煞句的“也”字
(1)用于判断句中,帮助表示判断语气
(2)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1.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患王上》
(3)用于强调深信不疑的态度
1.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2.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四》
(4)用于祈使句中
1.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2.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5)用于疑问句中
1.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2.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在这些疑问句中,“也”似乎带上了疑问语气,但上述例句中的疑问语气主要是由疑问词(代词或副词)来表示的,去掉“也”后,疑问语气未变,加上“也”,疑问之外又带有确定的语气。
2.句中的“也”字:“也”字也可用在句中表示顿宕的语气。
(1)用于单句的主语后
1.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2.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
(2)用在表时间的词语或分句之后
1.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古代汉语的倒装句
什么是倒装句?
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4种类型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3.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状语后置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2.覆之以掌。 《促织》
定语后置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古代汉语的省略句
什么是省略句?
句子基本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4种形式
省略主语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永州的郊外产异蛇)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句式特点:省略主语。1.承前省;2.蒙后省;3.对话省。
省略谓语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
省略宾语
1.(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动宾) (2)屠惧,投(之)以骨头。(动宾)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动宾) 2.(1)竖子不足与(之)谋。(介宾) (2)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为,对)(介宾) (3)相如闻,不肯与(之)会。(介宾)
句式特点: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宾语;2.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句式特点: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两词)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什么是被动?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根据有无形式表示,一般将被动句分:
1.意念被动句(无形式标志)
没有形成一个被动的句式,要从语义关系上去理解。 甲骨文时代:鹿禽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3.谏行言听。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6.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7.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8.故不能推车而及。 9.朽木不可雕也。
2.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从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
1.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2.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
……(动词谓语)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于”与所引进的对象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1.八年,陈侯杀于夏氏。《国语·周语中》 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3.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 4.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
在这种句式里,“于”字是否出现直接影响了全句的意思。古人做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对比时,就常用这种方法。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 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4.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吕氏春秋·孝行览》
注意
这种句式中,主语有时可不出现。
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只是由它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而使全句的被动意义更加明确
在词序方面,这种被动句式的词序与现代汉语的被字句不同
……为……(动词谓语)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为”与引进的对象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1.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项羽本纪》 4.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5.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左传·襄公十八年》
“为”的宾语(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省去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2.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 3.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所(动词谓语)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在主动者与动词谓语之间加助词“所”,构成“为……所”式。“所”字的作用在于强调施事者与动作之间的领属关系。
1.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3.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者所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申徒狄谏而不听,负4.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跎》 5.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6.征和二年,衡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7.范雎为须贾所谗,魏齐僇之,折干摺胁。《论衡·变动篇》
在这种句式中,“为”的宾语(行为的主动者)也可以省去不出现。
1.衡山王闻淮南王作爲畔逆反具,亦心结宾客以应之,恐为所并。《汉书·高帝纪》 2.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汉书·高帝纪》 3.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见(动词谓语)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2.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 3.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注意:“见”是助动词而不是介词,它不像介词那样可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与“于”“为”不同。如需引进行为主动者,在动词后面另用介词“于”配合。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2.女无美恶,入室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史记·外戚世家》
……见(动词谓语)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构成“见……于”式。由“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1.吾非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晏列传》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故尝见谤于鄙儒。《后汉书·张衡传》
注意:南北朝以后,“见”字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可以用在主动句的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不是被动句)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背弃我。) 2.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南史·江淹传》
……被……(动词谓语)
“被”原本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
1.光被四表。《尚书·尧典》(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 2.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墨子·尚贤上》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
动词词义虚化,演变为表被动的介词。 在动词谓语前加介词“被”表被动。
1.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4.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①用“被”的被动句式在当时不如“见”和“为”被动句式常见。 ②“被”开始用于被动句时,只直接加在动词之前,汉末出现由“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句式。 ③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被”字句逐渐代替了其他表被动的句式。一般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前几种被动句式。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东汉蔡邕《被收时表》
练习
副词
什么是副词?
是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虚词,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内容。
现代汉语的副词:不、没、只、都、也、又、还、曾、很、更……
古汉语常用的副词:弗、勿、毋(无)、但、徒、皆、悉、咸、复、亦、曾、尝、犹、尚、甚、殊、益、固、盖……
程度副词
(1)表示程度高
主要有“孔、甚、殊、颇、良、尤、至、绝、最、极”等,可译为“很、非常”或“太”。
1.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诗经·小雅·小旻》 2.亲者弑,然后其罪恶甚。《公羊传·昭公元年》 3.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 4.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史记·孝武本纪》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2)表示程度低
主要有“小、少、略、微、差、颇”等,可译为“稍微、略微”。其中“少”与现代汉语中的“少”词性、词义都不同,“颇”同时表示程度高(见前面内容)。
1.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孟子·公孙丑下》 2.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3.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莽传》 4.至于序尚书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録。《史记·三代世表序》
(3)表示逐渐发生变化
主要有“稍、稍稍”两个,与今义不同,可译为“逐渐”。
1.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居七日,胡骑稍稍引去。《汉书·韩王信传》
(4)表示程度变化
主要有“滋、弥、愈、益、尤”等,表示程度比原来加深,均可译为“更加”。其中“尤”表示和同类比更加突出。
1.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左传·襄公八年》 2.其出弥远,其知弥近。《老子·四十七章》 3。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韩非子·显学》 4.(骠骑)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史记·衡军骠骑列傅》 5.庆忌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然性好舆马。《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范围副词
(1)表示统括
主要有“凡、悉、毕、举、率、具、咸、均、皆、遍、尽、齐、总、一”等,可译为“全部”。
1.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周易·系辞上》 2.僖子不对而泣,曰:“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六年》 3.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史记·五帝本纪》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2)表示限制范围
主要有“第、唯(维、惟)、仅、直、止、徒、但、特、独”。这组词表示行为动作只限于某一范围,可译为“只有、只是、仅仅、才”等。
1.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2.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周易·干》 3.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 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5.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史记·李斯列传》 7.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司马迁·报任安书》 8.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司马迁·报任安书》
“仅”在唐代的诗文中用于数词前时又有“将近”“几乎”的意思,将事情的范围或程度往大的高的方面说,这与其“仅仅”一义正好相反。
1.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伦列传》 2.遗文仅千首,六义无差忒。 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3)表示共同行为
主要有“偕、相、俱、相与”等可译为“一起、共同”。
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干》 2.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孟子·离娄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4.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汉书·萧何曹参传》
(4)表示相互行为、递相行为、或自相行为
a.表示相互行为,主要有“相、相与、更相”等,可译为“互相”。
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二章》 2.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陈情表》
b.表示递相行为,只有一个“相”字,不便对译。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傅》
c.表示自相行为,也只有一个“相”字,可译为“自相”。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上》
(5)分表单说
主要有“每、各”二词,意义及用法同于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时间副词
(1)表示行为动作已发生。
主要有“既、业、曾、尝”等。
既、业 :
表示事情已经发生,常与“已”连用,可译为“已经”。
1.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史记·项羽本纪》
曾、尝:
表示某种事情过去存在过,可译为“曾经”。
1.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史记·孟尝君列传》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表示事情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
主要有“方、正、鼎、属、适、会”等。
方、正、鼎 表示事情正在进行,可译为“正、正在”。
1.陈、鲍方睦,遂伐乐、高氏。《左传·昭公十年》 2.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史记·五帝本纪》 3.天子春秋鼎盛。《汉书·贾谊传》
“正”除有“正在”义外,也有“正巧”义。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属、适、会 表示正巧遇上某种情况,可译为“正好、恰好”。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左传·成公二年》 2.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战国策·赵策三》
(3)表示行为动作将要发生。
主要有“行、将、且、垂”等,可译为“将、将要”。
1.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子胥列传》 4.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4)表示时间的先后或接续。
主要有“初、俄、随、辄、即、旋、终、竟、卒、遂、迄、乃”等。
初 表示发生在不久前,可译为“刚,刚刚”。
天下初定未久。《史记·外戚世家》
俄、随、辄、即、旋 这几个词表示两事紧接,可译为“就、随即、紧接着”等。
1.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彊,俄则弱矣;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荀子·君道》 2.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毒》 3.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4.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后汉书·董卓传》
终、竟、卒、遂、迄 这几个词表示最后结果,可译为“终于、最终”。
1.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二》 2.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 3.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史记·留侯世家》 4.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后汉书·王梁传》
乃 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的时间较晚,可译为“原来、才”。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5)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频率
主要有“素、辄、数”等。
素 表示行为动作从过去持续到现在。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史记·儒林列传》
数、辄 表示行为动作的频率高,可译为“经常”。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2.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6)表示时间短暂或动作快速
主要有“姑、遽、立、卒(猝)、暴”等。
姑 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暂且”。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遽、立 表示动作快速,可译为“立刻”。
1.仆人以告,公遽见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卒(猝)、暴 表示事情来得快,出乎预料,可译为“突然”。
1.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刺客列传》 2.第中鼠暴多,与人相触,以尾画地。《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情态副词
什么是情态副词?
所谓情态是指人的心理和肢体活动的情形。 现代汉语的情态副词有“大概、未免、本来、偏偏”等。
古汉语的情态副词主要有“曾、竟、反、顾、且、固、盖”等。
曾、竟 这两个词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居然”。
1.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2.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反、顾 这两个词表示违反常理可译为“反而”。
1.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荀子·王制》 2.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史记·燕召公世家》
且 除了表时间副词的“将要”义,还有情态副词“姑且、尚且”义。
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固 现代汉语“固然”义,古汉语中是“本来、当然”的意思。
1.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 字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放在句首表提示和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盖”有时有“大概”义,有时只是起连接作用。
1.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2.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主要有“不、弗、毋、勿、未、否、非(匪)、无、莫”等。
(1)不、弗 此二词词汇意义相同,均表一般性否定,语法意义则有别。
“不”使用范围较宽,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否定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可带宾语,也可以不带。
1.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 2.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四》 3.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六韬·武韬·发启第十三》
“弗”在先秦一般只能否定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2.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史记·淮阴侯列传》
自汉代以后,“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了,其后动词带宾语的现象比先秦有所增加。
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2)毋(无)、勿 “毋”与“勿”的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禁止性的否定,可译为“不能、不可”。其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毋(无)”的使用范围较宽,大体相当于“不”。
1. 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左传·宣公十二年》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
“勿”的使用范围较窄,大体相当于“弗”。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2.父子异心,愿王勿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汉代开始,“勿”的使用范围也开始扩大,与“毋”的差别逐渐消失,并替代了“毋”。
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五百石以下不临,勿夺爵。《史记·秦始皇本纪》
(3)未 “未”否定谓语,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行为动作尚未进行,可译为“没有、不曾”。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4)否 这是一个对整个事情表示否定的副词。主要用法有三:
第一,单独用作句子成分
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左传·成公八年》
第二,和肯定性的词语组成并列结构作句子成分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左传·宣公三年》
第三,独立成句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5)非(匪) 这是一个否定整个谓语部分的副词,常用于判断句中,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可译为“不是”。
1.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礼记·中庸》
有时候,“非”的用法相当于“不”。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荀子·宥坐》
有时候,“非”的用法又同于“无”,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
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
(6)无 本来是动词,当“没有”讲。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在上古汉语中,“无”常通作“毋”,用在祈使句。
1.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2.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有时也用于陈述句中,这时候其作用同“不”。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7)莫 在先秦基本上是一个无指代词。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莫”也可以作为否定副词的用法较常见,义同“勿”或“不”。
义同“勿”者
佗曰:“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义同“不”者
诸将皆莫敢信,佯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谦敬副词
(1)表示自谦
主要有“窃、忝、猥”等。
窃 表示只是个人想法,不一定正确,可译为“私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四》
忝、猥 表示不称职,愧于做某事,不便直接对译
1.臣忝当大任。《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2)表示对人尊敬
主要有“请、敬、惠、幸、辱、猥”等。
请 表示希望对方允许做某事,可译为“请允许”。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
敬 表示恭敬地答应,可译为“恭敬地”。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惠、幸 表示对方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恩惠或为之感到荣耀,不便对译。
1.子惠思我。《诗经·郑风》 2.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三》
辱、猥 表示对方为做某事是屈辱了其身份,可译为“屈驾”。
1.惠未至,唯襄公之辱临我丧。《左传·昭公七年》 2.先生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练习题
代词
“她”
据古代字典,表示女性的“她”,本来是“姐”的异体字。
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使用。
代词就是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此外,还讨论两种特别的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我”“予(余)”“吾”“朕”
1.我非爱财而易之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我”作主语) 2.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也。《左传》 (“我”作宾语) 3.敌我友。 (“我”作定语)
吾
1.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吾”作主语) (“吾”作定语)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吾”作定语)
“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
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秦以前,一般人可自称“朕”,只在《书经》和《离骚》等少数先秦作品中出现。
“余(予)”是谦称形式,表示谦卑的意义; “朕”是尊称形式,表示尊崇的意义; “我”是通称形式,不具有谦卑尊崇的意义。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女”作主语) 2.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女”作定语) 3.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女”作宾语)
1.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尔”作主语) 2.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尔”作定语)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尔”做宾语)
1.五侯九伯,若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齐世家》 (“若”作主语) 2.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若”作定语) 3.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若”作宾语)
“而”和“乃”不能用作宾语,它们一般也不用作主语。这样,常见的情况就只是用作定语了。
1.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而”作定语) 2.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籍传》 (“乃”作定语)
3.第三人称:“厥”“其”“之”“彼”。
“厥”主要作定语
1.大放厥词、厥功至伟 2.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尚书·文侯之命》 3.敦商之旅,克咸厥功。《诗经》
其
先秦时代,“其”字略等于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1.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1.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其”字略等于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 “之”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上面的例子表明:在先秦时代,“其”字只能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
“彼”指示代词“彼“有时候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可译作”他“”他们“。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
关于”其“和”之“的用法,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1.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魏晋以后才偶尔出现“其”作主语的现象)但是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之”字。
1.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不见其入”即不见师之入。)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其”指“水之”)
2.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者重复前面的名词以作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收。《左传》 2.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
3.“之”和“其”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 2.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
4.有时候,“其”字不能解作“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解作“那”“那样的”。这种“其”字是简单的指示代词。
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1.在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我们”仍用“吾”“我”等字表示,“你们”仍用“女”“尔”等字表示,“他们的”仍用“其”字表示,“他们”仍用“之”字表示。
1.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吾侪”“若属”“汝曹”等,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1.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2.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2.古人常用的谦称和尊称。
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 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谦称: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
尊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传僖公三十年)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 足下事皆成。《史记》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自称其名。) 2.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字少卿)(称人之字。)
练习题
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有近指的“这”和远指的“那”。 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同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不是简单的近指和远指的对立。
1.“是”“此”斯”“兹”。
这四个都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里”等。
1.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是”作了主语)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是”作定语) 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贾谊《论积贮疏》 (“是”作宾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此”作主语) 2.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乔山人善琴》 (“此”作宾语)(“此”作定语) 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此”作宾语)
1.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 (“斯”作主语、宾语) 2.《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斯”作定语) 3.有美玉于斯。《论语·子罕》 (“斯”作宾语)
1.兹游快且愧矣。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兹”作定语) 2.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东汉·班固《典引》 (“兹”作定语) 3.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兹”作宾语)
“是”“此”“斯”“兹”都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宾语。
“是”字用作宾语时有时可以放在动词前面。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还可以作谓语。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篇》
2.“彼”“夫”
这两个代词表示远指,一般来说相当于“那”“那个”“那里”等。
1.彼一时,此一时。《孟子·公孙丑下》 (“彼”作主语) 2.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史记·留侯世家》 (“彼”作定语) 3.彼,君之雠也,天将弃彼矣。《左传》 (“彼”作主语)(“彼”作宾语)
1.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夫”作主语) 2.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夫”作定语)
“彼”的指示性很强,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夫”的指示性较轻,只用作主语和定语。
由于“夫”的指示性较轻,位于句首的“夫”字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起议论,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3.“之”“其”
这两个指示代词都不用作主语,“之“相当于“此”或“彼”,用作定语或宾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之”作定语)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之”作宾语)
“其”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那个”“那种”,用作定语。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其”作定语)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其”作定语)
4.“若”“然”“尔”
这三个指示代词的意义略等于现代的“如此”“这样”或“那样”。
“若”常用作定语。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然”常用作谓语。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劝学》
“尔”也可用作谓语,但不如“然”那么普遍,“尔”还可以用作宾语或定语。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尔”作谓语) 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礼记》 (“尔”作宾语) 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诗经》 (“尔”作定语)
5.“焉”
“焉”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既是指示代词,又同时具有语气词的性质。
这种“焉”相当于“于是”。
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由于“焉”常常放在句尾,逐渐有了语气词的性质,在有的句子成了纯粹的语气词。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诸”
“诸”字是代词“之”和“于(乎)”的合音。
“诸”相当于“之于”的例子: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
“诸”相当于“之乎”的例子: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 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庄子》
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
谁、孰: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谁”作主语)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 (“谁”作前置宾语)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作主语)
“孰”与“谁”的异同
相同点: 都可用于询问人,在句中作主语。
不同点: “谁”可以作动词的宾语,“孰”不能作宾语; “孰”同时可以指物,“谁”没有这种用法。
孰
“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2.田侯召大臣而谋日:“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一》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孰、何、胡、奚、曷
“孰”也可以指事物,表选择。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孟子》 奸王之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
“何”指物最常见,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四》 (“何”作宾语)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傅·僖公四年》 (“何”作定语)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何”作状语,“为什么?”)
“胡、奚、曷,一般用作宾语或状语,少数情况作定语。
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胡”作前置宾语)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 (“胡”作状语) 相国胡大罪?《汉书》(什么罪) (“胡”作定语)
“胡、奚、曷”的使用范围比“何”窄狭窄,一般用作宾语或状语,少数情况作定语。
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左传》 (“曷”作前置宾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 (“曷”作状语)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经》 (“曷”作定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安、恶、奚、胡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此胡自生?《墨子》
无定代词“或”和“莫”
1.“或”字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 宋人或得玉。《左傅·襄公十五年》
古代汉语中,“或”字还常常前后呼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这时“或”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
2.“莫”字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羣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
另,“靡”“无”“毋”也可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使用频率较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 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史记》
“莫”“靡”“毋”等词具有否定副词的用法,相当于“不”,应注意区别。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练习
代词,可以避免语言中的重复和拖沓的现象。
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 从明天开始 (表示时间); 在家休息(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 (表示方式); 把作业做完 (表示对象)。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於(于、乎、诸)” “以”“为”等等。
1.於(于、乎、诸)
于
“于”和“於”字意义大致相同。 现在:“於”——“于” 上古:“于、於”是不同音的,是两个字。
1.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相当于“从” “在”“到”等。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给” “向” “对(对于)”等。
问于桀溺。(论语·微子)(桀溺:人名)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过”等。
季氏富于周公。《论语》 子贡贤于仲尼。《论语》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
4.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进学解》韩愈
有时候,不是比较程度,只是指出异同,也可以用同样的结构。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5.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在于、至于(动词+介词)
三军之心在此车也,其耳目在于旗鼓。《国语》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庄子》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今……于此(假设)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墨子》
(今有人于此,就是假设有这样一个情况。)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于此(斯)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
乎
在古书中用“乎”表示被动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答李翊书》
“乎”字也可以当“于”字用。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同上) 以吾一日长乎尔。(同上) 异乎三子者之撰。(同上) 王痍者何?伤乎矢也。(公羊传·成公十六
“乎”和“于”的差别
1.“对于”的意义不用“乎”字。
(“于我如浮云”不说“乎我如浮云”)。
2.“恶乎”不能换成“恶于”。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诸
“诸”字等于说“之于”,它是“之”“于”二字的合音。 放在句尾的时候呢,有时候等同于“之乎”。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后代有人把“诸于”二字连用,那是谬误的仿古,因为“诸”字已经代表“之于”,自然不能再加“于”字了。
2.以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以”字又表示“以为”(认为)的意思。
《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它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
第一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虽然可以译成现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质。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第二种,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于现代的“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介词宾语。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
第三种,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
第四种,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在”。
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汉书》 文(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 赏以春夏而刑于秋冬。《断刑论》柳宗元
“以”字作为介词表示工具或凭借,是它的最基本的用法,其他用法都是这种用法的引申,正因为如此,各种用法之间,有时界限并不明显。
如《捕蛇者说》:“以捕蛇独存”中的“以”,既可理解为“依靠”,表示凭借,也可理解为“由于”,表示原因,两说都可通。
“无以”
“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
“以”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请结合下列句子分析它们的区别。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介词 遂命子丰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连词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词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连词
介词“以”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边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主要可以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 连词“以”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用法与“而”一样。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因为连词不带宾语。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近,因此可用“而”字去替代“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就是连词。 如“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意思还是一样,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练习题——判断“以”的词性
3.为
介词“为”字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1.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给”“替”。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为长者折枝。《孟子》
(1、“为长者折枝”通常直译为:为长者折树枝。引申义较多。后比喻为长者效劳。2、为年老的人按摩。支,通"肢"。肢体,身体。3、向长辈弯腰行礼。支,通"肢"。腰部。)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3.用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
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为”的动词与介词的用法
1.直接作用于名词前为动词;
2.和动词连用时为介词。如“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为”字后有动词“解”因此为介词。)
连词
连接词、词组、分句并表示联合、偏正等关系的虚词叫连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连词有“与”““而”“则,然则” “虽,虽然”“然,然而”“之”。
“与”
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作为动词,“与”有“给予”“参与”“选举”“赞许” “结交”等意思。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蹇叔之子与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作为介词,“与”有“跟”“同”的意思。 作为语气词,“与”的用法:用在句尾表感叹,用在句中表停顿。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于予与何诛?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与”字分属连词和介词两类,如何区分?
(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和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蜩与学鸠笑之。(“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
(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与之乘,战于长勺。(“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史记》(“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如: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游天都》
现代汉语中还有“与其……不如”这样的说法。“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与其……不如
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左传》
与其……岂若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
与其……宁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
“而”
“而”字经常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 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史记》
又常常借为连词,使用率很高。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植其杖而芸。
译文:(说着)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除地。 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表示动作的词。
连动式与动词作状语的区别在于:
连动式是同一主语发出的连续几个动作,各动作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主次的,无偏无正,因而构成不了修饰限制关系。
动词作状语(或动宾词组作状语)是修饰限制动作谓语的,因而有主有次,有偏有正,通常前一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情态。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
“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述性质,这是应该注意的。 也就是说,“六跪”和“二螯”带有形容词的性质。
1.根据“而”字所连接的词、短语或句子的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种。
(1)联合结构中的“而”
任重而道远
(2)偏正结构中的“而”,用于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主谓结构中的“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根据“而”字所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义关系来分类,可分为顺接和逆接两类。
顺接: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亲密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逆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吕氏春秋》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第一个“而”字似乎是顺接; 第二个“而”字似乎是逆接,其实这两个“而”字的作用都是表示两种行为的联系,在性质上是毫无分别的。
3.“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
“而”字表假设的用法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
主谓结构中的“而”属于逆接。 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而”属于顺接。
“则”
1.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那么就”的意思。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表示假设,有“如果”“假如”的意思。
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左传·僖公七年)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4.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5.在转折句中使用,表示对前一成分的承认和肯定,可译为“倒是”“虽然”。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 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然则”
“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
今有搆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李斯《谏逐客书》)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后来“然则”变为凝固的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当于“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傅是楼记》)
“虽”
1.“虽”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2.“虽”还有“假使”的意思,作用与“纵”“纵然”“即使”相同。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然”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上古汉语只用一个“虽”字。 古代汉语“虽”字和“然”字也常常连用,但是“然”字还有实在意义,“虽然”实际上应作“虽然如此”讲。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然”
“然”作为连词主要是在转折句中使用,可译为“可是”“但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高祖本纪)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史记·刺客列传)
“然而”
“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后“然而”变为凝固格式,用来表转折。这种用法大致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韩非子·五蠹》
“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养生主)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傅·宣公二年)
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短语。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短语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1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2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于是1:在这个时候。 于是2:连词,接近现在的“于是”。
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见One note
古代汉语常识
古书的注解
见Onenote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见Onenote
音韵
见ppt(拓展内容)
诗律
关于格律
格律:格律是指诗、赋、词、曲等韵文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韵律,是部分文学体裁的形式规范问题。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因其格律严整,故亦称格律诗。
格律的产生
声调的变化:声调的升降、曲直的不同变化,听起来高低有致,富有节奏感。
《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齐铿锵; 《楚辞》以七言为主,加上一些语气词的运用,读起来错落有致。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在节奏感的把握方面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
声调的运用:大概经历了从自然运用到自觉运用的过程。
齐梁时的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接着沈约把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声: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四声是声律论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八病:沈约《四声谱》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过唐初诗人的进一步努力,近体诗的格律进一步得到完善,终于完成了中国近体诗形式的固定和规范。
格律的利弊(带着镣铐跳舞)
利:它的完善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模式,便于人们掌握和应用;引起欣赏者心灵的共振,这对于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无疑是有重要作用。
弊:定型格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格律的完整必然产生僵化的模式,受限太多,有时不能适应感情表达的需要。
近体诗
古体诗
分类
分类:绝句、律诗、排律
特点
律诗的格律要求
字句固定:每首律诗限定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五言诗称为五律,七言诗称为七律
押韵严格:近体诗一般要求押平声韵,用韵的位置只限定在偶句句末,单句押韵只限于首句,这个就叫做首句入韵。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或“出韵”
讲究平仄:近体诗每句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也是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本质特点
要求对仗:律诗一般要求在中两联对仗
排律是律诗的扩展,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或者长律,可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排律的格律要求: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一律用对仗,其他的要求与律诗相同
绝句的格律要求
律绝:绝句在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其押韵、平仄与律诗相同,只是不要求对仗。
除律绝外,还有古绝,也是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格律要求与古体诗相同,押韵可以用仄韵,不论平仄和粘对,和律绝完全不同
押韵
①押韵和押韵的位置
押韵指的是把同韵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近体诗在句末押韵,因此句末押韵的字,就叫“韵脚”。在近体诗中,凡是同韵的平声字都可以用来押韵。
关于“韵”和“韵母”:
韵母是包括韵头(又叫介音)、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是不包括韵头,只要主要元音(韵腹)相同(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而且声调也相同,就是同韵字,就归在同一个韵部。凡是同一个韵部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
②押韵的标准
官韵:古人写近体诗是依照官颁的韵书来押韵的。
北宋官办的韵书是《广韵》和《礼部韵略》,《广韵》是在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分为206韵,《礼部韵略》分为193韵,也相当繁细,南宋时金人王文郁曾经担任过平水书籍,他撰写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减为106韵。
平水韵106韵,包括平声30韵,(因为平声字比较多,所以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由于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
③押韵的规则
一般只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古体诗则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必须一韵到底
首句入韵的问题:近体诗借用邻韵押韵,只限于首句。
④押韵的避忌
避免“出韵”(“落韵”“走韵”)
避免重韵:所谓重韵,就是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重复出现
避免用同义字相押 :例如六麻韵中的“花”和“葩”,七阳韵中的“芳”与“香”,十二尤韵中的“忧”与“愁”,它们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应该尽量避免。
平仄
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古人对中古四声的分类。中古四声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明末袁子让在《字学元元》中解释四声: 平声铿锵,上声苍老,去声脆嫩,入声直朴。 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磬,入声似柷
明代和尚真空《玉钥匙歌诀·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在近体诗里,凡“平”的位置,就要选用平声字;凡“仄”的位置,既可选用上声字,也可选用去声或入声字。
平仄的作用
平仄在诗句中的作用是构成一个节奏。古人写诗,依字音的高低升降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并使它在句中交替出现,这就是为了使声调多样化,让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起伏回环,有一种节奏美。
让平仄在诗歌中交替运用,就会使声调曲折变化,朗读起来铿锵悦耳,富有诗歌的节奏美
节奏的构成:在整齐中见错落,在变化中见匀称。(避免单调和杂乱)
平仄的辨别
平仄是按照中古四声的类来分的。
辨别中古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中古四声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
利用方言辨别入声字。 要辨别平仄,关键在于识别入声字。 特别注意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 闽方言、吴方言、粤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等仍然保存着入声。 普通话区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着入声。
关于平仄的问题,我们还要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词性、意义有别的一字两读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词性、意义无别的一字两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别郎士元》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格律要求
粘与对
对:出句与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
如杜甫五律《春望》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粘: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如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平仄格式
五律的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平仄格式
七言就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前面加上两个音节,这两个音节的平仄格式跟第一个音节的平仄格式是相反的。比如平平平仄仄是五言的,在前面加两个就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平平前加仄仄。
首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首句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分析七言,将前两字抛开,分析五言
排律的平仄格式
排律是律诗的扩展,其平仄格式也是按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的,只不过它不止八句而已
绝句的平仄格式
在形式上是律诗的一半 懂得了律诗的平仄格式,绝句的平仄格式也就不难了。
平仄格式的运用
要避免失粘、失对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要避免犯“孤平”
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孤平
郎士元《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第一个字本来应当用平声,平平仄仄平。但是用了仄声,犯了孤平。宋代以后对孤平旧不像唐人那样严格避忌。
避免三平调
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仄声改为平声,就是三平调。
三平调是古风(即古体诗)常用的格式,也是古风的特点之一。
平仄不拘
一般性规则,不是绝对标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五言: 首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七言: 首句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首句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拗救
拗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为补救。拗了用救,仍算合律
拗救方法有二:
本句自救
①“孤平”拗救
孤平就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式里边,第一个字本不能变,否则会犯了孤平。但若第一字拗,则可用第三字救。“一拗三救”救过来以后,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都是平声,就避免了孤平。
相应而言,七言就是仄起平收句式。七言仄起平收,三拗五救。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曹邺:送人归南海)
②“特种拗救”
“ 特种拗救”只针对五言平起仄收的这种句式,七言就是仄起仄收的句式。
五言是第三个字拗,第四个字救;七言是第五字拗,第六字救。 所以三拗四救、五拗六救属于这种情况。
由于这种拗句很常见,是一种习惯性的格式,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故有“特种拗救”之称。
五言平起仄收,三拗四救;七言仄起仄收,五拗六救
对句互救
①五言仄起仄收:三拗对句三救,也可不救;四拗对句三救;三四皆拗也在对句三救。
②七言平起仄收句:五拗对句五救,也可不救;六拗对句五救;五六皆拗对句五救。
对仗
对仗和对仗的要求
对仗:诗中的对偶叫对仗。就是把两个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的句子,用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造成一种结构相同或相近、意思相关或相反的对子。
对仗的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法结构相同、词性一致。
对仗要求词性一致
关于“词性一致”:就是要求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古人对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等没有详细分类,唯独对名词却分得颇为详细。
天文(日月风云阴晴等);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川州县城郭等);宫室(楼台门户驿署庙宇等) 器物(刀锯杯盘舟车笙箫金玉等);衣饰(衣冠巾带布帛等) 饮食(茶酒餐饭梁肉等);文具(笔墨纸砚印签等) 文学(诗赋书画等);草木(草木花果等) 鸟兽虫鱼(鳞凤龟龙等);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伦(父子君臣农工巫医鬼神等);人事(道德功名才情等)
同类词相对,古人叫“同类对”。同类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而且要求同一小类的名词相对,如天文对、地理对、宫室对等等。
名词相对值得注意的是:
方位词自成一类:如“东、西、南、北”等一般互为对仗。 如杜甫《秋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干支自成一类。天干地支一般互为对仗。 如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专名一般只与专名相对。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李商隐《安定城楼》: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其他词类相对,值得注意的是:
自动词常跟形容词相对。(自动词:表示主语的某种动作的动词。) 张籍《夜到渔家》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李商隐《无题》: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形容词作状语时,常跟副词相对。 杜甫《泊岳阳城下》: 留滞才难尽, 艰危气益增。
颜色词自成一类,互为对仗。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叠音词自成一类,互为对仗。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
连绵词自成一类。 (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语斜侵薛荔墙。
数目词自成一类,互为对仗。“孤、独、再、诸、众、丛”等也算数目词。 杜甫《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代词自成一类,互为对仗。“君、子、公”等尊称的词,也归入这一类。 温庭筠《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对仗的安排
律诗的对仗
律诗是“骈散兼行”的。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正格与变格: 律诗中间两联用对仗是正格,多于两联或少至一联,或者虽有两联但不在中间两联,都是变格。此外还有全诗都是对仗和全首都没有对仗的。
全首对仗——正格
全首不对仗——变格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
绝句的对仗
绝句与律诗不同,一般不要求对仗
对仗的类别
从内容上看,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的差别
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关的对偶
例如: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反的对偶
例如: 晓战随金鼓,宵眠报玉鞍。(李白《塞下曲》)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流水对——两句意思连贯一气的对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为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从形式上看,对仗除了上下两句相对外,还有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与借对
当句对——句中自对的对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夜泊水村》)
隔句对(扇面对)——四句两两相对的对偶
寄裴晤员外 郑谷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殊。
交股对——上下两句相对的字词不在相对的位置上,而是颠倒错综的。(这种对法又叫磋对或错综对)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借对——有借音、借义两种
借音对:借同音或近音字与另一个字相对。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吴司户见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借义对:指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却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岐山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对仗的避忌
应避合掌: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但同义的动词或形容词相对,却是允许的;同义的虚词相对,也是允许的
如: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耿沛《赠田家翁》)
愁客倦吟花似酒,佳人休唱日衔山。(苏轼《同曾无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应避同字相对
例如:杜甫《得舍弟消息》 “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
关于诗律的考试格式
古体诗容易犯的4个错误(即符合这四点就是古体诗)
失对失粘
犯孤平不救
犯三平调
“仄平仄仄仄”
题目: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
《前出塞》是一首古体诗。 从平仄上看:首联(第一联)失对;颔联(第二联)出句出现三仄尾,对句出现三平调。 从对仗上看,中间两联都未形成对仗。 这些是格律诗不允许的,因而是一首古体诗。
《人定》是一首格律诗。因为其用韵、对仗和平仄都符合律诗的要求。其用韵、对仗、平仄如下: 用韵:首句入韵,偶句句尾押韵,韵脚分别是“明” “清” “声”“成”“惊”,这些字都是“平水韵”中的庚韵字。 对仗:首联、颔联、颈联都对仗,只有尾联不对仗。
平仄: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此诗符合格律诗“粘”“对”的规则,“人” “翠” “红”都在平仄不拘的位置上;有一处拗救,即尾联出句三拗四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