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风险应对
在进行风险应对时第一步要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采取应对措施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方法,第二步针对以上重大错报风险进一步审计,第三在进行控制测试以后实行实质性的程序,以确保能正常执行。
编辑于2021-12-28 00:17:15第七章 风险应对
一、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的总体应对措施
(一)总体应对措施
1、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保持职业怀疑;
分派有经验,特殊技能的注会或专家工作;
督导;
不被管理层预见;
对性质、时间、地点总体修改;
2、针对控制环境缺陷导致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方法
在期末而非其中实施程序;
主要依赖实质性程序获取审计程序;
扩大(实质性)审计程序的范围;如增加拟纳入审计范围的经营地点数量等
(二)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方法
思路
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
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
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
选取不同地点或预先不告知
实施要点
事先沟通但不告知其具体内容(可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
虽然没有量化,但可根据舞弊风险的评估等确定
安排有效实施的同时避免身陷困境
(三)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的影响
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
实质性方案:进步一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 (倾向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水平时
综合性方案: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相结合
无论采取何种方案,都应当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
二、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一)含义和要求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注意:应当与认定层次明确对应关系,解决“吃什么药,治什么病”即实施什么审计程序;
考虑因素:风险的重要性、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涉及的特征、特定控制的性质、拟获取;
(二)性质(最重要)--指目的和类型
目的:控制测试--确定内部运行的有效性 实质性程序--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类型:询问、观察、检查、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控制测试--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 实质性程序--询问、观察、检查、函证、重新计算和分析程序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产生原因选择审计程序,风险越高,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越高;
(三)时间
含义是指何时实施,或审核及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
可以在期中或期末实施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不通知方式;管理层不可预见时间;
考虑因素:控制环境、何时能得到相关信息、错报风险的性质、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编制财务报表的时间;
关键点:
控制环境薄弱,期末实施;
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期末或接近期末;
期中实施程序达不到目的,延伸至期末;
(四)范围
含义是指在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所涉及的数量多少(数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考虑因素: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反向;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同向-注:相关有效; 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同向;
三、控制测试
(一)含义和要求
含义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
测试控制是否有效运行,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控制是否 相关时点如何运行;一贯执行;谁或以何种方式
易混淆点:1、控制测试属于进一步审计程序,属于应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2、控制测试的审计证据--控制运行是否有效;了解内部控制--设计的控制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在运行; 3、预期控制运行无效,不拟进行控制测试,而是更多依赖实质性程序
!实施控制测试的前提:评估认定层次且预期控制有效运行或者或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二)性质--类型及其组合
类型:询问、观察、检查(书面)、重新执行(测试的内部控制重新执行;
局限性:恰当选择控制测试的程序
询问本身不足以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观察提供的证据仅限于发生的时点;
检查主要适用于运行情况留有书面证据的控制;
大量的重新执行,考虑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缩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是否有效率
确定性质时的要求:
考虑特定控制的性质
考虑测试与认定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控制
如何对一项自动化的应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
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未发现--不能说明控制有效运行
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评价时应考虑: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重大错报,--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应该沟通;
(三)时间
1、含义:一是何时实施,财务报表日为测试时间点,前为期中测试;二是测试所针对的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期间;
2、考虑期中审计证据 针对期中至期末这段期间剩余期间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变化情况、补充
补充证据应当考虑的因素: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程度、期中测试的特定控制及测试后发生的重大变化、期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的程度、剩余期间的长度、在信赖控制基础上拟缩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越信任,越多)、控制环境(总体拟信赖控制的前提下,控制环境越薄弱,越多; 此外,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控制的监督也能够作为一项有益的审计证据,以便从期中运行的有效性延伸至期末
3、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的审计证据
▶控制本期发生变化,考虑其是否与本期相关;发生实质性变化,本期应当测试
▶未发生变化,考虑其是否适当及再次测试的时间间隔;应当考虑
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控制特征、信息科技一般控制的有效性、重大人事变动、环境发生变化、重大错报风险和对控制风险的信赖程度;
特别风险,无论是否发生变化,都不应依赖以前审计获取的证据;
(四)范围:是指某项控制活动测试的次数;
1、确定范围考虑的因素:被审计单位执行控制的频率(正向;运行有效性的期间(正向;预期的偏差率(正向;其他控制获取的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反向;拟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正向;
2、对自动化控制的测试范围的特别考虑:除非系统发生变动,应当一贯运行;
正在执行自动化应用程序,注会无需扩大范围,但应考虑持续有效运行:一般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是否变动、是否授权批准的软件版本;
四、实质性程序
(一)含义和要求
含义:是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
针对特别风险,测试程序组合:细节测试;细节+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实质性+控制;细节+控制测试;控制+实质性
(二)性质
含义:是指类型及其组合 细节测试--目的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实质性分析程序--技术特征上分析程序,数据间,技术方法用作实质性程序
适用性-检查、函证、询问可,而重新执行属于控制测试; 细节测试--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尤其是对存在或发生、计价认定测试; !方向
实质性分析程序--对在一段期间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 !考虑因素:特定认定适当性、内外部数据可靠性、准确程度、可接受的差异额;
(三)时间
1、是否其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期中之后的可获得性、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性质、剩余期间能否通过实质性程序降低期末存在而未被发现的风险;
2、如何考虑期中的审计证据
若期中实施了实质性程序,剩余期间进一步实质性程序/期中测试合理延伸至期末(应考虑是否足够,不充分,则还应测试;
存在舞弊风险的可能,慎重考虑期中测试的结果延伸至期末; 已识别舞弊,则期中测试结果无效,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
3、如何考虑以前的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
通常存在很弱或没有证据效力; 只有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才可能用,如果拟利用,应当在本期实施审计程序,已确定是否具有持续相关性
(四)范围